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农药学研究生小班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农药学研究生小班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0-27 17:25:10 点击: 推荐访问: 农药 农药销售实习工作报告3篇 实践

摘要:为了提高农药学小班制教学效果,开启学生智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合理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导师团队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期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使研究生从中受益。

关键词:农药学;小班制;研究生

作者简介:骆焱平(1973-),男,湖北鄂州人,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朱朝华(1951-),男,广西玉林人,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海南 儋州 571737)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大学211工程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yjg0131)、教育部第三批植物保护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编号:TS11084)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7-0050-01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关键性的战略资源,知识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来满足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如何培养、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摆在研究生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研究生教育是本科教育的延续,合理的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发挥,农药学专业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也不例外。

农药学(090403)是植物保护(0904)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农药学研究生课程教育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课程教育的延续,专业性更强、知识面更宽。该学科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在农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本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农药领域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然而海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农药学专业面临小班制教学的问题,原因是我校农药学专业招收的研究生人数较少,一般在8人以下。如果按照本科大课堂开展教学,势必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探索适合我校农药学小班制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化教学模式对于培养新型农药学专业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合理运用灵活性的教学方法

由于我校农药学专业研究生人数较少,学生人数一般4~8人,见表1,这种小班体制下,如何顺利完成专业课程的授课,成为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一方面,学生人数少,使用本科大班教学模式,效果不理想,且会浪费很多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教师是对几名学生教学,能否充分发挥教师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教学是一道难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因此,笔者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1)课堂教学必不可少。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较为成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和实践意识都较为强烈。仍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在传授专业基础课程农药化学方面,由于课程的理论性强,对知识点的识记要求严格,这时候,教师需要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授课教师将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牢记专业知识。但是授课不能每次都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应该将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结合起来。以有机化学为基础,启发学生分析解决农药化学相关的问题;或者根据有机磷杀虫剂、氨基甲酸酯杀虫剂、新烟碱杀虫剂都属于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以互动形式,启发学生分析氨基甲酸酯杀虫剂、新烟碱杀虫剂相关知识点。

(2)以研讨与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教学。许多农药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仅靠教师的灌输是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因此教师应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前布置讨论题目,在主线串讲的基础上,引导研究生自由发言讨论,提出不同观点,相互交流看法。[2]例如在开展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时,教师以每位学生的毕业论文为范例。学生根据上课的知识点来分析自己的论文,然后自由发言,讨论自己对知识点的认识,自己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教师对每位同学的发言和体会进行梳理、总结,以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获得实际应用知识,在写作方面受益匪浅。

(3)教师不拘泥于课堂教学。由于本科生的课堂大,如果容纳几名研究生开展教学,教师看见空荡荡的课室,情绪很难高涨,势必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质量。可以借鉴国外教学模式,[3]不固定使用本科生的教室进行教学,而采用茶话式教学,在办公室教学,在草皮上教学等不同的形式开展教学。通过使用灵活的场所,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给学生新鲜感。而且也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同时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计算机在现代化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多媒体、网络、视频等开展教学成为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手段。研究生教学不仅离不开这些手段,而且,在运用这些手段方面比本科生教学更加频繁。农药学硕士研究生要求选修课程总学分为30学分,选修的课程在15门以上,也就是需要开展15门课程教学,这些课程主要以PPT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开展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一旦教师出国或出差在外,该教师的课程不得不延后或取消;但是在小班制环境下,教师可以以网络形式进行网上视频教学。同时,由于班级人数少,可以直接通过有线电脑进行现场软件教学,如绘图软件的使用,管理软件的操作等。仪器设备教学情况类似,这样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接受实际操作和现场体验,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习实训方面开展教学,小班制的优势更加明显。教师带领几名学生直接深入实践,可以面对面地直接开展教学,由于学生人数少,教师可以针对每一名学生进行独立辅导,教师可以回答每一位学生的问题。这样在社会实践大课堂里,通过学生的眼、耳、手、脑共同主动获得知识信息,感受社会对人才需求动态,自我调整价值取向。不仅让研究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社会实践来优化知识结构,促进研究生全面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海南省面积较小,但农药公司及植保服务站较多,学生实习实训方便。农药学专业部分毕业生在合理安排毕业论文的同时,到公司实习,有针对性地开展农药制剂加工研究,为自身毕业论文设计的先进性和合理性进行现实分析与考虑,使得论文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取得满意效果。

三、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根据巴班斯基的观点,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如果说个人的学习能力、思维活跃性、技能以及技巧是内在因素,那么家庭、生活的环境、受教育的学校便是外在因素。学生内在因素以及外在因素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长与爱好,也是学生成才的关键所在。[4]我校农药专业研究生人数一般在8人以下,但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如表1所示。一方面,学生受生源地传统地域特点、所学专业及人文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接受本科教育侧重点不一样;加之学生性格各有所长,兴趣不一样。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学生进校后,对农药学的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同时,不同导师研究方向各异,要求学生对知识获取的程度不一样。以上各种因素促成教师不得不采取各种形式,包括课程论文的选题、选修课程类型、社会实践地方等,针对每位学生开展教学,使培养对象向研究型、应用型、管理型或复合技能型方向转化。

首先,学生选择课程时,应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在选修课方面有所侧重点。其次,根据学生对本科知识掌握的情况,对课程知识的侧重点分别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综合教学。通过弥补不同生源地学生的知识缺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专业知识,保障各类人才的培养。如来自北方等地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好,自我学习能力较强,可以倾向于培养学习研究型人才,在专业知识深度教学方面给予倾斜;而来自南方等地的学生,则可依据其兴趣培养技术推广型人才,在课程教学知识广度方面给予倾斜。

四、充分利用导师团队开展教学

现如今,教育对于高校从事研究生培养的导师队伍来说,形式要求多样化了。传统“一对一”的师傅带弟子的方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导师团队。导师来自于不同地区,专业背景不一样,受教育程度不一样,研究方向存在差异,因此,导师团队比单一导师更有利于开展研究生的不同课程教育,而且更能适应多样化的生源、多样化课程教学模式和多样化的培养目标。这样有助于学生获取各方面的知识,掌握更加广泛的学科内容。因此针对海南大学合作单位资源情况,农药学专业为农药研究生小班教学聘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动植物检验检疫局、省农科院等各科研院所的优秀科研人员作导师,组建一个方向齐全,涵盖农药创制、生物农药研究、农药剂型加工、农药环境毒理及安全评估等方面,学识渊博,大部分导师都具有研究员或教授资质,具有博士学位比例占到一半以上,富有科学创新精神的导师团队,为农药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提供保障。

五、结束语

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实践。农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通过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等方式展开。总之,要充分利用研究生在读期间开拓教学资源,培养学识渊博、思维创新、能力完备的创新人才,为探索高层次新型人才积累经验,为培育21世纪的有前瞻性、创造性的研究生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造就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10-14.

[2]吴秋生.实施互动教学法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7(6):23-25.

[3]玫雅.美国小班制教改实验的启示[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9,(1):54-55.

[4]宋晓平,张文修,陈钟颀.从研究生育才环境谈起[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1):65-68.

(责任编辑:沈清)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