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介入化疗对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Ⅱb以上及手术和放疗后复发的32例宫颈癌患者,采用介入治疗的经皮行双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1~3次,观察临床症状及肿瘤缓解情况。结果:经介入治疗后26例临床症状完全缓解,2例明显缓解,1例中度缓解,症状缓解率为90.6%。肿瘤缓解情况,CR 4例,PR 25例,总有效率为90.6%。27例分期不同程度下降,其中12例患者降期后行手术切除。结论:对于中晚期宫颈癌进行介入化疗,能明显减轻临床症状,提高肿瘤的根治率,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关键词] 中晚期;宫颈癌;介入化疗
[中图分类号] R737.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b)-076-02
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目前采用盆腔动脉灌注化疗、手术及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已成为治疗中晚期妇科恶性肿瘤的常用方法,使疗效得到明显提高[1]。现对本院2005年8月~2009年4月介入化疗的32例中晚期宫颈癌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5年8月~2009年4月,接受介入化疗的宫颈癌患者共32例,年龄35~69岁,平均52岁。按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标准分期Ⅱb 21例,Ⅲb 1例,Ⅳa 1例,术后及放疗后复发者9例。病理类型:鳞癌29例,鳞腺癌1例,腺癌2例。合并阴道出血者5例,合并子宫肌瘤者2例。32例患者中行1次介入治疗者6例,2次者22例,3次者4例。每次介入治疗间隔3~4周。
1.2方法
常规行血液分析,无严重出血倾向,作肝肾功能、心电图、胸透、宫颈细胞学检查,以及碘过敏试验。腹股沟区备皮。术前2 h禁食禁水,并放置导尿管。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侧股动脉穿刺,将导管分别插入对侧和同侧髂内动脉造影,再选择插入双侧子宫动脉造影,造影后经导管分别在双侧子宫动脉内联合抗癌药物灌注+碘化油栓塞治疗。抗癌药物选用以CDDP 80~120 mg为基础,联合Fu、12ADM、50~80 mg或MMC10~16 mg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联合化疗方案经导管灌注化疗,之后用平阳霉素(PYM)16 mg+碘化油乳化后经子宫动脉行肿瘤栓塞,最后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主干。栓塞后造影见子宫动脉主干远端完全阻塞后再拔管。术后加压包扎穿刺点,制动24 h,给予抗生素3~5 d和对症处理。
1.3疗效判定标准
计算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率。症状包括:疼痛、下坠感、排便困难、阴道排液或出血、下肢肿胀等。症状缓解情况分为5级,0级:完全缓解;1级:明显缓解;2级:中度缓解;3级:轻度缓解;4级:未缓解或加重。0~2级为总缓解率。疗效的评定标准:评估标准参照WHO疗效标准。完全缓解(CR):肿瘤瘤体肉眼消失,且无新病灶发生;部分缓解(PR):肿瘤体积缩小50%以上且无新病灶发生;无变化(NC):肿瘤体积有缩小,但小于50%;进展(P):肿瘤体积无变化。其中有效率为CR+PR。介入治疗后每周查血常规2次,血生化1次,观察治疗引起的毒副反应。术后由专科医生行妇科检查、阴道脱落细胞或组织学及相关影像学检查。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缓解情况
26例临床症状完全缓解,2例明显缓解,1例中度缓解,3例轻度缓解,症状缓解率为90.6%。5例合并阴道出血的患者治疗后出血立即停止。
2.2 肿瘤变化情况
32例患者中CR4例,PR25例,NC3例,总有效率为90.6%,无肿瘤进展者。27例患者经介入治疗后均不同程度获得降期,其中12例患者降期后行手术切除,无手术机会及发生远处转移者同时行静脉化疗和放射治疗。
2.3 手术所见
12例降期手术患者于介入治疗后10~14 d行子宫广泛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中见被栓塞的子宫动脉增粗,肿瘤周围组织变得较易于剥离,与单纯手术相比,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出血量减少。
2.4 介入治疗后相关并发症
2.4.1发热:介入化疗后第2天开始,其中25例(78.1%)出现不同程度发热,T 37. 4~39℃,无寒战,持续约3~8 d,血象检查除外感染,考虑为肿瘤坏死吸收所致,经对症治疗后好转。
2.4.2消化道反应:介入化疗后第2天开始,其中30例患者(93.7%)伴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程度均不严重,予止吐对症治疗后缓解。
2.4.3骨髓抑制:22例患者(68.7%)血常规化验白细胞、血小板下降,毒性分级Ⅰ°~Ⅱ°,予升白细胞药物口服后升至正常。
2.4.4患处局部情况:所有患者介入治疗后阴道均有坏死物排出,1例患者出现会阴部皮肤溃疡,予局部积极换药,保持干燥,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后痊愈。
3 讨论
宫颈癌术前介入治疗常规包括血管造影和肿瘤化疗栓塞两部分。血管造影可以了解肿瘤血管分布,肿瘤的浸润范围,为彻底栓塞血管和手术提供依据。另外经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给予化疗药,可以使子宫、双附件、阴道及宫房的药物浓度增加,更好地抑制瘤体的生长,降低淋巴结转移。另外,子宫动脉栓塞后,瘤体组织缺血、坏死、有利于减轻瘤体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手术界面剥离容易,出血量少。术前介入治疗因受患者经济状况、医院设备及科室协同等因素的制约,仍无法大量在临床运用,对患者的随访及5年生存率的追踪还需进一步观察。
动脉灌注药物对恶性肿瘤进行区域性化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恶性肿瘤化疗效果不仅与肿瘤生物学特性、对药敏感性及药物种类有关,而且也受药物进入肿瘤组织的浓度及与肿瘤细胞接触时间长短的影响。盆腔内肿瘤虽不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但动脉内给药其内药物浓度仍较静脉给药高8倍[2],因而增强了抗癌效果,缓慢灌注延长了药物与癌细胞直接接触时间,利于充分杀伤癌细胞,提高疗效。对晚期难以手术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如盆腔已为肿瘤广泛浸润呈“冰冻”状态的晚期宫颈癌或是放射治疗的复发性宫颈癌、宫体癌,静脉联合化疗或其他治疗手段只能使部分患者得以缓解而其作用难以持久。经髂内动脉化疗灌注和栓塞,能更加有效地杀灭肿瘤细胞,使肿瘤缩小,腹水减少,粘连和浸润减轻,常为患者创造Ⅱ期手术机会,对提高中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甚至治愈肿瘤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3-4]。
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宫颈癌的常用介入治疗术式有:①经皮双髂内动脉前干灌注化疗/灌注化疗栓塞术;②经皮双子宫动脉灌注化疗/灌注化疗栓塞术;③经皮子宫动脉宫颈支灌注化疗/灌注化疗栓塞术;④经皮血管内导管药盒子置入术。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首先要明确临床分期和施行介入治疗的目的,通过妇科检查和血管造影观察肿瘤的部位、范围和血液供应情况,决定导管插入位置即选择靶血管,计划抗癌药物的分配比例及是否进行栓塞。Ⅰb2~Ⅱa患者由于瘤灶相对局限,仅手术难度增加,可选择术式②或③;对Ⅱb者一般存在宫旁组织或盆腔阴道的浸润可选择术式①或①+②;对Ⅱb以上或术后复发者可选择术式①或④。同时注意对主要供血侧化疗药物灌注比例应大于对侧,尽可能行子宫动脉栓塞,并行双侧同时栓塞,慎用末梢栓塞剂,注意避开子宫动脉输尿管支。
宫颈癌介入治疗后可以使瘤体缩小,宫旁浸润情况得到改善,从而使其分期下降为手术治疗创造机会。同时,通过动脉化疗可以降低癌细胞的活力,消灭微小转移灶,减少术中播散及术后转移。本组病例通过治疗总有效率达90.6%,与其他学者报道相似。文献[5]中报道19例年轻宫颈癌Ⅰb2~Ⅱb期患者经过介入治疗后,均顺利进行了手术,其中17例术中保留了卵巢。本组介入治疗后有27例患者分期下降,其中12例重新获得了手术机会,其手术顺利,出血减少。对晚期患者、手术和放化疗后复发者行介入治疗,虽为姑息性治疗,但可以有效止血,抑制肿瘤生长和浸润,从而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董杰,董长江.Ⅱb ~Ⅲb期宫颈癌术前介入联合手术治疗及其临床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04,12(10):41-42.
[2]单鸿,罗鹏飞,李彦豪.临床介入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49(9):146-147.
[3]杨继全,王昭梅,贾雨辰,等.盆腔内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27(8):517-518.
[4]贾雨辰,黄淑馨,杨继全,等.介入放射学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应用[J].上海医学,1994,14(12):675-676.
[5]温宏武,陈秀英,朱丽荣,等.子宫颈癌患者术前血管性介入治疗的价值[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18):770-771.
(收稿日期:2010-03-02)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