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刘再毅 治病救人的幕后英雄

刘再毅 治病救人的幕后英雄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0-28 12:10:07 点击: 推荐访问: 刘再毅 幕后 治病救人

不久前,來自“陈拙老友记”微信公众号的一篇文章火了。文章讲述了检验科医生的故事,他们是治病救人的幕后英雄,而患者却对他们鲜有耳闻。其实,放射科医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很多患者和家属熟悉接诊他们的内外科医师,却对为自身疾病做出正确诊断的放射科医师一无所知。

你心目中的放射科医生什么样?多数患者会认为是“拍片子的”。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放射科医生的利器已经越来越多,CT、MRI……几乎每种疾病的最终诊断,都需要影像检查的帮助。放射科也由原来医院的“辅助科室”变为现在的“医学技术科室”。放射科影像检查诊断,可以说是临床医师的“眼睛”,是临床治疗和手术离不开的“路标”。

广东省人民医院放射科的刘再毅带领他的团队,在这方面走得更快。他们通过医学与工科的技术交叉,通过大数据图像定量化的影像组学分析,发掘出医学影像中隐藏的信息密码,其结果可以用于对患者情况的预测,包括疗效预测、预后预测、肿瘤定性等。目前,这个团队先后在肺癌、结直肠癌等患者中展开了对影像组学的探索,并发表了重磅文章。

尽管曾因缺乏工科知识和受当时的技术水平限制而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刘再毅通过潜心研究,获得的成果竟然与之后流行起来的大数据、精准医学、人工智能等风口不谋而合。今年,刘再毅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实现了广东省人民医院历史上“杰出青年”零的突破。

从诊断到预测

几乎每种疾病的最终诊断,都需要影像检查的帮助。放射科影像检查诊断,可以说是临床医师的“眼睛”,是临床治疗和手术离不开的“路标”。

刘再毅的选择,没有什么特别的幕后故事。他的一位高中好友,父母都是医生,给他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而他高中时代的班主任也推荐学生们学一门技术傍身,于是他选择了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作为高考志愿。大学时代,刘再毅有个偶然的机会到医院放射科实习。当时是1998年,而放射科已经有了CT和MRI等高科技设备,科室的“高大上”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促成了他在学校保送时,最终选择放射诊断专业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其实在医学众多领域中,放射科医生直接接触患者的机会相对较少,且收入也较临床医生略低。但刘再毅却在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发现了放射科医生的职业闪光点。他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医院平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支持,让他有条件在分子影像等方向进行尝试。2011年,他被派往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交流学习。当时他的美国导师擅长做图像处理和数据挖掘,这能让医生通过图像处理和生物学工程的结合,将传统影像的临床应用进行扩展,获取更多肉眼观察不到的信息,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回国后的刘再毅非常振奋。他认为,该学科在中国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他决心创建适合中国医疗现状的影像组学。

跟刘再毅交流,他会跟你介绍放射科医生的职能,主要有三:首先是通过影像资料判断患者是否有病灶,并进行病灶定性。其次是进行治疗疗效评估。最后是预测预后。“过去放射科医生都是以主观分析居多,以经验主义为导向,无法进行量化及个体化评价。”刘再毅说,影像组学的图像处理和数据挖掘技术能帮助实现诊断“由粗到细,由主观到客观”的变化,促进“精准”研究。通过技术对患者治疗前的医学图像进行大数据挖掘,从里面抽取有用的信息,然后建立预测模型,精准判断患者情况,进行危险因素分层。这是他现在努力的方向。

刘再毅举了个例子。有两位同为IB期肺癌的男性老年患者,医生观察他们的影像资料,会发现他们的病灶都是同样“不规则”的。但借助大数据分析,计算机能“看到”很多不同信息。例如通过数学语言描述其灰度、纹理和形态等特征,就能发现病灶中蕴含着大量肉眼观察不到的信息,进而判断出两位患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复发风险。其中,高复发风险患者根据临床治疗指南,手术后要给予辅助化疗,而低复发风险患者则要慎重考虑,尽量避免化疗副作用的伤害。

虽然这一技术离临床应用还需要时间,但刘再毅深刻地意识到,这将为临床医学诊断模式带来革新,为精准医疗提供更扎实的基础。如今,刘再毅的研究已经不止于放射影像,还扩展到了病理以及基因层面,可以称得上是一名多领域全面开花的医界高手。

更懂临床,更能解决问题

刘再毅到美国学习前,研究是以动物试验为主。他回国后便对自己选择的方向以及原因进行了认真思考,再次明确了目标:一定要让科学研究的结果最终落地,服务临床一线。他将研究方向调整为恶性肿瘤的精准诊疗评估,并首先聚焦于肺癌和结直肠癌。

谈及原因,他说,一方面是因为这两个病种是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大病种,数据相对容易获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们在国内不同性别、不同区域内都是致死率及发病率位居前列的病种。这种专项研究能够帮助更多的病患,极具临床价值。

研究起步非常艰难。国内并没有先例,更没有专门的团队。他首先阅读了海量中外文献,进行研究设想,然后通过寻求工科好友的帮助启动研究。但靠“友情赞助”的方式,没有办法全职工作,彼此间缺乏充分的沟通与交流,无法进行深度合作,且团队内都以医学生为主,缺乏对工科知识的了解,研究进展十分缓慢。终于,刘再毅等来了一个好机会——2014年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与华南理工大学成功牵手,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开始招收工科研究生。具有工科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加入团队,并且人数不断壮大。同时,华南理工大学有工科背景的老师也加入团队定期进行指导,使得研究技术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刘再毅深知,自己的团队与纯工科团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他们是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目的在于用有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醫学与工科的交叉过程中,其核心是由医生在临床上把握方向和应用,找到切入点,再由工科把握技术点,从而将二者结合并用于解决临床问题。因此,合作双方必须了解对方的基本知识概念和需求。团队中,要有人能够在工科和医学语言中进行翻译和转换,从而实现深度交叉。刘再毅刚好能够发挥这道桥梁的作用。

跟目前成功落地应用的人脸识别模型训练数据可达数百万甚至千万样本规模相比,医学数据具有其特殊性。在同质病例符合研究要求的基础上,其数据还必须完整并经过清洗。这种数据收集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在团队开展第一项研究时,整整3年都没有出任何相关成果,刘再毅压力巨大。但他仍脚踏实地,专注于研究本身。在他眼里,做出实事,帮助病患,才是真的成功。

那个时候,医学影像大数据研究才刚刚起步。而如今,图像数据的挖掘技术日益进步,获得技术的门槛和难度也在降低,它已经成为许多医院放射科的热点工程。刘再毅现在也开始了其他方向的探索。“数据方面,影像只是很小一部分。换言之,影像虽然重要,但不是全部,要结合其他临床信息。我们做信息挖掘时,要结合病人的基因、病理、血液实验室检查等信息。如果患者在ICU,还会考虑结合患者心电图检测信息、电解质、血氧饱和度等诸多动态信息。”刘再毅说。

目前,立足广东省人民医院,刘再毅尝试多学科、各研究中心实验室及跨院合作,收集更多信息,希望能做出更多有特色、有意义的研究。同时他还计划搭建一个图像计算的平台,将放射影像、内镜、病理、检验等各种图像进行整合收集,让诊疗和随访数据能够实现共享。

影像虽然重要,但不是全部,要结合其他临床信息。我们做信息挖掘时,要结合病人的基因、病理、血液实验室检查等信息。

新技术还带来了新的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能导致医生过度依赖机器发现病灶,而忽略了临床基本诊断技能的培训,对影像失去了敏锐的判断力,进而无法胜任更复杂的诊断。

越前沿,越要扎实

2016年,刘再毅课题组基于影像组学构建列线图(nomogram)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术前预测的结果,发表在临床肿瘤学领域顶级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上。来之不易的荣誉面前,刘再毅却显得冷静,甚至略显保守:“很多医生都对人工智能感兴趣,医学需要AI。但是让AI真正懂医学,为医学所用,这条路还很长。”

对于当下人工智能的运用,刘再毅有清醒的认识。在人工智能的积极作用方面,他认为它能够替代人类的许多重复劳动,从而给医生更多时间来做具有重要意义的临床或研究工作,比如MDT,以及和患者进行解释和沟通。比如,人工智能发现肺部有病灶,并给出诊断结果后,患者可能会出于对病情未知而不安。而在效率提高后,医生能有更多时间和患者解释接下来需要做多久的随访以及如何开展干预等。这能够极大地促进医患交流,“把医生的时间还给患者”。

人工智能固然能够提高效率,但它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虑。刘再毅说:“首先,它是否符合医改的目标、能否真正减少老百姓的看病成本,还需要严格的卫生经济学评价。其次是涉及国家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比如人工智能设备和人的医疗责任的界定和划分,这些都需要明确。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它会涉及伦理问题,应该引起重视。”比如在肺结节这类疾病中,许多小的肺结节,如良性结节没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如果AI在医学上的应用还不成熟,机器可能会提示病人反复做一些不那么必要的检查,从经济上和心理上,都会给病人造成消极的影响。

新技术还带来了新的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能导致医生过度依赖机器发现病灶,而忽略了临床基本诊断技能的培训,对影像失去了敏锐的判断力,进而无法胜任更复杂的诊断。当机器发生失误时,医生很可能因为平常缺乏训练而经验不足,出现诊断失误。缺乏基本影像诊断技能的医生,该如何正确对待人工智能给出的建议?他又该如何进行临床决策?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经常会有公司来找刘再毅谈合作,他的态度十分谨慎。一方面他非常珍惜自己经过用心收集和清洗得来的数据,“医疗数据非常的稀缺、珍贵”。更重要的是,他担心商业公司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急于进行不成熟的“转化”。他不断强调,研究越前沿,就越要做得扎实。现在的研究成果,在临床应用前,需要进行前瞻性的验证,要做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否则,盲目使用很可能会对人产生伤害。

刘再毅坦言自己“不想分散更多精力”“不是那块料”。“我只想跟着自己的兴趣,抱着为患者服务的目的,做更多的研究。”他说。

迅猛发展的医学科技面前,刘再毅前进的步伐显得十分稳健。他就像踏实前行的攀登者,不过分关注远方缥缈的云烟,也不畏惧近处扎人的荆棘,而是目标明确,坚定地走好每一步。

刘再毅,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含共同)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包括临床肿瘤学顶级期刊《J Clin Oncol》1篇、《Clin Cancer Res》2篇和影像学顶级期刊《Radiology》3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获授权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3项。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等。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