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减压GSS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4月我院外科收治的胸腰椎结核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取前路病灶清除联合GSS内固定和与后路病灶清除联合GSS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手术前后Cobb角和ESR变化。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手术前后Cobb角和ESR变化分别为(19.52±5.01)°和(18.65±4.58)mm/h,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后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减压GSS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确切,可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关键词] 后路病灶清除;GSS固定;胸腰椎结核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5-0149-02
近年来,耐药菌的增加等原因使得人体骨与关节的结核发病率明显上升;而在全身的骨与关节结核中脊柱结核的发病率最高,且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其中以胸腰椎结核最为常见[1,2]。胸腰椎结核多侵蚀患者脊柱的前柱及中柱,且常多节段、跳跃式受累,导致患者脊柱不稳、后凸畸形及不同程度脊髓神经受压等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导致患者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目前临床治疗胸腰椎结核多采用外科手术,可有效缩短患者治疗周期、增加结核治愈率并降低致残率,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探讨后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减压GSS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4月我院外科收治的胸腰椎结核患者74例,其中男42例,女32例,年龄12~68岁,平均(40.14±3.76)岁,病程3~41个月,平均(7.43±2.55)个月。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腰、背部疼痛及胸腰椎后凸畸形,活动受限,并伴有乏力、低热、盗汗及贫血等症状,严重者出现神经压迫症状或形成窦道。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X线摄片和MRI检查及术后病理切片等确诊为结核病变。病变部位包括胸椎结核24例、腰椎结核19例及胸腰椎结核31例;病灶累及2个椎体35例,3个椎体21例,3个以上椎体18例。患者多伴有神经功能障碍:按ASIA分级:B级3例,C级15例,D级33 例,E级23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前路组与后路组各3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ASIA分级及病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患者术前行血常规、尿常规、血沉、胸部X线片检查及痰液抗酸染色检查,排除活动期肺结核,且术前2~3周进行常规抗结核治疗,一般采用四联抗结核治疗[5],即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或链霉素、丙嗪酰胺,如有需要可加用喹诺酮类药物,并积极预防药物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肝肾功能及胃肠道功能。患者要保证绝对卧床休息,每周复查血沉(术前血沉不宜高于40 mm/h),同时加强营养支持,纠正其低蛋白血症(血红蛋白不低于100 g/L),对贫血患者可给予适当输血。
1.2.2 手术方法 ①后路术式:术前进行全麻及常规消毒,以病椎为中心(一个或多个)行后正中切口,暴露双侧椎板及关节突等,置入椎弓根螺钉,于病变一侧安装内固定棒进行固定,暴露椎管,显露病变严重侧椎间隙,切除坏死椎间盘及软骨终板部分,清除病椎周围坏死组织、干酪样坏死物及肉芽组织等,同时进行脓液冲洗和引流,将剩余椎体进行修整,将合适大小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髂骨嵌入椎体,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术区后放入链霉素1~2 g。安装连接棒并拧紧内固定螺钉,利用其加压作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经C型臂X线机进行透视证实,置入引流管,关闭切口。②前路术式:术前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取俯卧位,进行常规消毒后行后正中切口,将病变部位上下节段行后路经椎弓根脊柱内固定,显露横突,完成横突间植骨融合术;经前路完成病灶清除、脊髓减压及椎体间融合术,手术结束后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病区,局部放入链霉素1~2 g。
1.2.3 术后处理 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术后3~5 d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感染,9~18个月继续应用四联抗结核治疗,每周复查血沉(ESR)、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并进行X线、CT及MRI检查,动态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植骨融合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各组指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及住院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术后Cobb角和ESR变化
观察组患者手术后Cobb角和ESR分别为(19.52±5.01)°和(18.65±4.58)mm/h,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骨关节结核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肺外结核疾病,其中脊柱结核发病率最高(占骨结核50%左右),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患者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截瘫,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且病情多隐匿,病程较长,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脊柱结核的临床治疗应以彻底清除病灶、矫正后凸畸形及重建脊柱稳定为手术原则,传统的病灶清除植骨术会造成脊柱稳定性的进一步破坏,而单纯的植骨只能使患者脊柱在植骨融合后才能稳定,给患者康复及临床护理带来困难,且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相关研究表明[6],在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的同时采用内固定术以稳定脊柱,可有效防止植骨块松动或滑脱,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前路手术可进入病变区,进行病灶部位的清除,操作简便,但暴露范围较大,患者创伤严重,对多节段病变具有限制性,可造成结核的扩散,不利于患者的临床治疗;后路手术经椎弓根固定,暴露范围小、创伤小,可在同一切口内完成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利于病灶的彻底清除。本研究分别采取前路病灶清除和后路病灶清除联合GSS内固定,结果后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患者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前路组,且手术前后Cobb角和ESR变化高于前路组,植骨融合时间少于前路组。因此,经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减压GSS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确切,植骨融合时间短,可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朝晖,李康华,刘文和,等. 胸腰椎结核的手术内固定治疗[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1):19.
[2] 苏忠林,刘悦臣,周凤英,等. 一期后路GSS固定前路病灶清除同侧髂骨植骨治疗胸腰椎结核[J]. 右江医药,2010,38(5):563.
[3] 赖震,孙俊英,汪强,等. 一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2):309.
[4] 王锡阳,魏纬强,李伟伟,等.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11):813.
[5] 廖琦,张志平,过慧敏,等.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并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14(12):735.
[6] 陈恩祥,于淼. 后路减压复位椎体间植骨GSS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48例疗效观察[J]. 山东医药,2011,51(33):96.
(收稿日期:2012-12-24)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