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48)
摘 要:西方漫长的贸易实践中有许多贸易思想产生,但始终未能形成系统的商学理论,本文分析了西方经济理论在生产与流通关系上的两次理论反复与4个阶段,以及忽视流通的原因,提出用流通主体结构、客体结构、对象结构、功能结构、系统结构、社会结构、比较结构7个分析框架创新流通理论内容,从改变基础理论单一化、明确研究对象、统一商学理论规范等10个方面改变传统的流通分析方法,实现流通产业理论方法的创新。总的来说,流通产业经济学需要汲取新制度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来实现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流通产业理论研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154(2008)11-0008-06
一、西方主流经济学忽视“流通”
西方漫长的贸易实践过程中有许多贸易思想产生,但较长时期内没有形成系统的商学理论,直到重商主义产生至今,西方经济学家在生产与流通的关系研究方面,经历了两次理论反复和四个阶段:重商主义——生产从属于流通;古典经济学——流通从属于生产;新古典经济学——流通包括生产;凯恩斯经济学——所有流通都属于生产[1]。
从19世纪70年代起,随着西方经济学“边际革命”的兴起,新古典经济学脱离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轨道,开始转向一般生产均衡研究。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以折衷主义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此后,无论马歇尔还是凯恩斯、萨缪尔森或者斯蒂格利茨,在这些大师的著作里都很少提到“流通”一词[2]。
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导致流通理论缺失的关键原因,西方经济学“假设——推理”两阶段的公理性研究方法,决定了理论研究基于对现实的抽象,而抽象难免会导致某些经济现象的剥离。为了分析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新古典经济学假设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见面,市场完全竞争、供求自动均衡、自动出清,从而舍弃了客观上存在于两者之间的媒介要素——流通,这是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前提。正因为如此,西方经济学理论只研究生产者行为和消费者行为,有系统的生产理论、消费理论、市场理论等,却没有专门的流通理论。
二、创新流通产业理论内容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已由工业社会进入服务业社会,商业已经发展成为流通产业,流通产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流通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国家的经济安全、提升经济总量、影响产业链条、解决就业和提高财政收入、加速经济运转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流通产业研究适应现代经济学方法的9大趋势((1)数学方法的趋势;(2)数量方法的趋势;(3)博弈论应用的趋势;(4)跨学科、交叉学科分析方法趋势;(5)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趋势;(6)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趋势;(7)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趋势;(8)总量研究方法和个量研究方法趋势;(9)边际分析、超边际分析、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产权研究、超产权研究等趋势)[3],从7个方面正在创新流通产业研究内容:
1.主体结构。它是以从事流通活动的机构为中心对流通问题分析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对流通活动的主体,即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等的形态、结构、特征、功能及其进化等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将流通产业主体归纳为:流通产业是商品(含服务)流通的组织载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组织,是一切实物贸易和商业服务贸易活动的组织群体,分为实物商品和服务商品贸易活动的组织、进出口贸易活动的组织,包括商品批发零售餐饮业、住宿业、物流配送业、电子商务业(电子商务是21世纪贸易的发展方向)、租赁业、拍卖业、典当业、旧货业、商业服务(理发及美容保健、摄影扩印、洗染、家政)、会展业、商业信息业、商业咨询业,包括各类生产企业的分销渠道组织[4]。
2.客体结构。它是以流通的商品(含服务)或商品群为中心,以实物商品和服务商品为对象,分类研究这些商品流通过程。实物商品内在结构包括核心商品、外观商品、辅助商品、包装商品等;服务商品内在结构包括核心产品、基础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潜在产品等。此外商品的外在结构包括商品(服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
3.对象结构。它是以流通的顾客、供应商、代理商等交易对象进行结构分析的方法。流通业与工业、农业的生产过程的内容不同,工业、农业的生产过程包括主体、工具、客体,劳动者运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改造和加工,就可以进行生产生产活动了。而流通业则不同,它需要增加一个“活的对象”——与顾客、供应商、代理商打交道,没有顾客等对象因素,流通活动就不可能进行,因此流通业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是一系列的“窗口”所形成的产业。
4.功能结构。它是以流通活动发挥的功能为中心,对流通问题分析的方法。如对流通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功能作具体分析,对服务于商流和物流的辅助功能作研究,如流通金融、风险分担、信息传导等。
5.系统结构。这种方法将分析重点放在社会流通系统及其产出物方面,通过研究社会流通系统的结构和行为,来探索流通系统的改进方案。如分析流通与经济全球化、流通产业的SCP(结构-行为-绩效)分析等,即使SCP范式也已经过时,又有新的产业经济研究方式取而代之。
6.社会结构。它是以各种流通活动及其组织机构产生的社会正负效应为研究重点的分析方法。如流通产业的社会贡献、流通产业的外部性和政策等。
7.比较结构。可横向比较,也可纵向比较,比较总是一般按照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选择何类指标及多少个指标,要有理论依据,还要考虑数据来源的可能性。流通现代化和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有:流通业贡献率(包括GDP、纳税和就业贡献)、流通效率(从库存率、流通速度、物流成本等角度衡量)、流通产业集中度、流通业人员素质指标、流通业态结构、流通企业信息化水平(流通企业信息化固定资产比例、研发强度、信息技术人员比例)、流通企业竞争力指标(赢利能力、增长能力)[5]。
三、创新流通产业理论方法
古典政治经济学初建时期,亚当•斯密采取抽象分析和现象描述两种方法。以后经济学方法论即沿着这两个途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建了科学的抽象方法,用范畴进行分析。西方经济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日益众多的流派,方法上也日新月异,采取了多种方法描述和分析经济现象。创新流通产业理论方法就是改变传统的分析方法,归纳起来包括10个方面:
1.改变基础理论单一化。受学科发展自身制约和实践发展滞后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流通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在理论基础方面相对单一,经济学色彩不浓,现代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没有及时吸收进来,对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也是机械理解多,结合经济建设现实深入研究的少,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应从商品流通和流通产业范畴、商品流通过程、流通作用模式、流通实现及其效率等方面更深入、更系统地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同时也应吸收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交易费用经济学的有关成果,在对中国丰富的流通改革发展实践进行描述、总结的基础上,着重进行结构、行为分析,构建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和相应解释力的流通理论分析框架。
2.确定明确的研究对象。长期以来,我国流通理论界对交换、流通、商业、市场、流通产业有不同的理解,概念不统一,研究对象要么太宽泛,要么太窄,甚至经常发生变化。我认为,应由过去研究“环节”、“行业”转向研究“流通产业”方面来,融入应用经济学或产业经济学体系中去,避免被现代经济学“边缘化”。
3.统一商学理论规范。一系列商品交换构成流通,简单的商品流通发展成为发达的商品流通就是商业,商业作为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成为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流通产业,因此,应淡化贸易经济、商业经济、流通经济在教材上的差异,形成其共同的、通用的、标准化的规范,并从流通产业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许多贸易经济、商业经济、流通经济冠名的教材,只不过成为不同流派的代名词而已,如果全国研究贸易经济学科体系和课程群建设的同仁,大家淡化其差异,形成研究的共识,就会共同将交换、流通、商业、贸易、流通研究得更深入。贸易、商业、流通等教材虽然有所侧重,但大体是一样的内容,甚至有些内容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因此大融合是一个发展趋势,但允许有特色。
4.克服研究内容的“专业化”和“部门化”局限。流通产业研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特点,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应避免“专业化”“部门化”倾向的出现,过于强调专业性和部门化,有可能在研究内容上过于陈旧,在研究方法上过于传统,而现代经济条件下,各个产业部门的分工是越来越细,相互联系是越来越紧密,应大胆地采取现代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流通经济问题。
5.抛弃“政策解释学”的学术传统。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形成了“解释政策”的不良传统,流通经济学研究也不例外,较早起步于解释政策性商业经济学,近些年来,有所变化,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缺乏流通经济学的一些基础原理,甚至许多概念在全国尚未形成相应的标准。
6.改进研究方法的落后性。传统理论主要采取规范的研究方法,只有定性分析,或者说定性分析用得较多,相对而言定量分析相对较少;价值判断较多,空洞说教较多,很少用现代经济学所强调的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工具。这些就严重影响了我国流通经济研究学的规范性和科学化。因此采用现代经济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和紧迫性意义。
7.借鉴多学科、多学派的研究方法。在对流通产业进行研究时,应借鉴多学科、多学派的研究方法,古典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采用经济学、社会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心理学、数学、文化学等多种学科的方法,特别是一些交叉学科,借鉴不同学派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进行研究,形成具有特色的流通产业经济学体系,在课程建设上形成系统的课程群。
8.注意应用数理方法的局限性。在经济研究中“想法”是至关重要的,数学和计量方法只是体现和执行“想法”的工具,有许多“想法”一时还难以用精确的数学模型表示,因此用非数学语言写出,且简单明了。假定数据采集的不规范、“想法”错误,即使“回归”分析做得再好,也不会得出真实的结论。如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研究,有的学者将批发与零售业来代表流通产业,得出的贡献率明显地不符合实际。经济学是以现实中的经济行为和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因此,所有的经济理论最终都要接受现实的检验,新的理论的创立和旧理论的发展也要受现实的启发。应用数理方法受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制约,不同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的研究人员在运用数理方法进行分析时也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9.理论是发展的,方法也应不断地创新。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理论也是发展的,方法也是不断地创新的,传统的研究方法并没有被时代淘汰,现代方法以其强大的实证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对“单向问题”的研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是,这强大的能力也使其在“多向问题”中有点力不从心。因为如果要分析“多向问题”,就需要构建足够多的数学模型,需要有足够完善的假定,这些有时在具体分析过程中是很难做到的,此时,传统的研究方法就体现出价值来了。
经济学各门学科依据本身的特点,适当运用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新方法和新成果,对增强其精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学方法衍生出来的博弈论、计量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等方法在现代经济研究方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0.流通产业研究考核不能搞“一刀切”的标准。现在许多商贸院校在建立学科考评指标体系时,都将《经济研究》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甚至有的院校将其作为评定教授职称的唯一标准,甚至《经济研究》一篇论文即可以成为教授,这反映了当前教育界一种错误的导向。经济学科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显然作为基础理论研究而言,《经济研究》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但是对于应用经济研究而言,就不能够作为唯一的标准。即使基础理论研究,马克思《资本论》可以说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巨著,但是按照《经济研究》的标准就不能够算作一部经典巨著了。科斯(Ronald H.Coase)的《企业的性质》也是如此。
四、加强流通产业体系和课群研究
1.流通产业学科体系。流通产业经济学是以流通产业为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它摆脱了传统的以资金运动为研究对象的“宽派”理论,也摆脱了以商品运动为研究对象的“窄派”理论。流通产业的学科体系包括流通产业的研究体系,如流通产业的主体、客体、对象、结构、运行、宏观调控等体系建设,流通产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体系等。流通产业学科体系还包括流通产业的学历构建体系,如博士、硕士、本科、专科、中专、技校等多层次贸易经济人才教育体系。
2.流通产业课程群体系。流通产业课程群体系是指流通产业专业的课程及其结构、课程的相互关系,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等,不同的课程结构对培养贸易经济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形成一个流通产业教育和培训的体系。形成了以产业经济学、流通产业经济学、批发与批发市场、零售学、餐饮与住宿、物流学、国际贸易、商贸地理、消费经济学、市场价格学、证券与期货市场、电子商务、商业文化、商业史等为核心的课程群,各个院校可以通过课程群组合突出其专业特色。
3.流通经济学核心主干课程的框架。由于各个学校的特色不同,所设置的主干课程也具有不同特点,但其内容大体差不多。其框架结构应包括:(1)流通产业经济研究对象的界定;(2)流通产业及其演进、功能、作用;(3)流通产业结构;(4)流通产业组织;(5)流通产业主体要素及组织类型;(6)流通产业客体运行;(7)流通产业运营活动;(8)流通产业价格运行;(9)流通产业增长与发展;(10)流通产业宏观调控和政策;(11)中外流通产业的比较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流通产业越来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流通产业越来越日新月异,因此,许多创新内容应该不断地加入其中,经常地不断地刷新其内容,以适应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教学形式也日趋活泼。
五、初步结论
流通产业经济学需要创新和发展。流通产业经济学属于经济学内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有一个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它应该创新其内容和方法,汲取新制度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区位理论与城市经济学、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博弈论、运筹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丰富现代流通产业经济学的内容与形式。
第一,新制度经济学将市场和企业视为两种制度,并将交易费用作为这两种制度相互替代的原因,交易费用理论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它研究社会交易过程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如何降低交易费用,从而增进社会福利,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交易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流通过程及其制度安排做出解释[6]。
第二,新兴古典经济学,是在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学流派,可以借鉴其“将斯密的劳动分工论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相联系的研究框架和方法,研究分工与专业化、交换的产生、贸易的形成、交换与流通、批发与零售的分工、流通渠道的演化、商业与流通产业等流通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第三,实验经济学是近年来兴起和蓬勃发展的新的经济学分支,其突出的特色在于理论研究工具的创新,引进了实验的研究方法,推翻了“社会科学不可试验”的传统观点,认为经济理论完全具备实验检验的条件。实验经济学家认为,实验经济学就是要再造理论的环境和机制基础,得到所需的观察结果来检验理论解释,看理论解释的预言与所观察到的事实是否一致。这种经济实验方法主要用于检验经济基本假设和结论、产业组织和公共政策设计及制定等领域。
第四,行为经济学也叫心理经济学,它继承新古典经济学中个体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理论基础,强调“经济人”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和偏好的内生性,主张把人的心理行为特征结合到经济理论的研究中,行为经济学在研究中时常采用实例研究、试验研究和现场研究,抽样调查是其重要方法。
第五,区位理论与城市经济学。19世纪20年代,杜能创立了说明农业生产布局的农业区位理论,20世纪初,韦伯提出工业区位理论,此后,克里斯塔勒从贸易角度提出中心区位理论,廖什提出中心市场理论。聚集经济学原理可用于分析商业的聚集,奥沙利文认为“地区间的比较优势使贸易有利可图”“如果一个零售商的销售额会随着其他零售商的靠近而上升,那么就出现购物的外在性。市场营销中的这种聚集化经济效应造成了零售商的聚集行为。”这一理论为流通业在城市的聚集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运输经济角度,巴顿提出了范围经济、密度经济等概念。在“雷利法则”以后,商圈理论成为流通经济学研究商业规模和布局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六,空间经济学,也称新经济地理学。其空间均衡的概念,是指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经济活动趋于利润与收入最大化的区位最优决策行为的结果[7]。它不仅代表着空间内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也代表着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分工与协作的相互关系。由于各类空间的经济、资源、环境条件不同,因此空间上收入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均衡点是不同的,这也意味着各地区可持续的社会增长方式和结构有较大差异。如流通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它的存在、发展与壮大是区域经济发展与竞争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流通产业集群因集聚而产生的扩散效应对上下游关联产业产生更为强烈的需求,推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第七,产业组织理论在近 70 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了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 两个阶段[8]。新产业组织理论已经不再局限于SCP(结构-行为-绩效)之间的相关性问题,企业内部组织问题和政治市场的讨论,使得现在的产业组织理论更加具体化,复杂化、微观化和更加贴近于现实。这就表明了新产业组织理论区分政府干预和市场竞争的政策含义是微妙的,在不同的假定和条件下,同样的分析对象可能导致不同的两种政策含义,有时在互为交叉的领域和范围中需要两种政策工具混合使用。因此,新产业组织理论已经不再强调整体的一致性,但其理论的出发点还是遵循新古典的一般假定前提,并大大扩展理性的解释维度。在福利评价上,新产业组织理论仍然采用了新古典理论的效率标准及成本收益的分析基本思路。新产业组织理论紧密地依赖于新古典理论,也大大扩展了新古典理论的解释空间。
第八,博弈论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理论和方法,它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近年来,博弈论的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研究中,如企业之间的生产、定价行为。利用博弈论来分析流通产业问题比如研究如何降低果蔬类产品的流通费用,可以考虑果农和大型超市的激励相容条件,优化流通环节的资源配置,降低成本,实现共赢。
第九,运筹学也称作业研究,是运用系统化的方法,经由建立数学模型及其测试,协助达成最佳决策的一门科学。在流通问题研究中,运筹学在物流配送产业运用中最广泛,运筹学中的线性规划可解决物资配送和人员分派等问题;整数规划可以求解完成工作所需的人员、机器设备的数量;动态规划可用于解决诸如最优路径、资源分配、生产调度、库存控制、设备更新等问题。
第十,借鉴日本学界的流通研究成果,如大阪市立大学石原武政和加藤司合著的《商业学》、《商品流通》,林周二《流通革命》[9]、宫泽永光《基本流通用语词典》。日本有专门的流通经济大学,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都设置了与流通相关的专业;在日本经济产业省还设有流通经济研究所,专门研究流通经济问题。
参考文献
[1]洪涛.创新贸易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37-127.
[2]马广奇.流通经济学的学术地位及其发展检讨[EB/OL].(2007-11-21)[2008-09-01]./product.free.2648854.1/.
[3]洪涛,范瑛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及其发展趋势[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8(6):23
[4]洪涛.流通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1-33
[5]夏春玉.流通、流通理论与流通经济学——关于流通经济理论的研究方法与体系框架的构想[J].财贸经济,2006(6):35-36.
[6]托马斯•孟,尼古拉斯•巴尔本,达德利•诺思.贸易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3-35.
[7]陈雯.空间均衡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35-36.
[8]臧旭恒,徐向艺,杨蕙馨.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68
[9]石原武政,加藤司.商品流通[M].吴小丁,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6-55.
Innovating the Research on Circulating Industrial Issues
HONG Tao ,FAN Ying
(School of Economics,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Abstract: Though in the West long-term practices of trade have generated a lot of trade thinking, it has not yet formed a systematic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wo theoretical rethinking cycles and four stages of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in western economic theory; it also argues the reason why western economic theory ignores circulation. It implies that the researcher should construct the content of circulating industrial issues from 7 analysis frameworks such as circulating subjective systematic structure, objective systematic structure, object structure, functional systematic structure, systemetic structure, 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arative structure. It also states that researchers need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of circulating industrial issues from 10 aspects like revising its simplification of the basic theory, clarifying the analytical object, and unifying the standard of traditional business theory. The paper as a whole argues that the circulating industry must absorb the achievements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Spatial Economics, and etc. to realize its innovation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Key words: research on circulating industrial issues;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methodology
(责任编辑 郑英龙)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