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环境快速变化,我国的钢铁业也发展迅猛。随着我国政府逐渐放开了对钢铁行业的管制,钢铁行业逐渐演变成近似的寡头垄断,但是当前钢铁企业对于如何参与市场竞争也是困惑颇多,各钢铁企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两个价格难题。本文首先用产业组织理论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分析方法分析了寡头垄断市场的价格形成过程,然后运用同样的方法分析我国钢铁企业价格形成过程和模式,并指出其中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寡头垄断;钢铁行业;市场结构;行为;研究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5-0032-06
古典经济学理论表明,寡头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相互之间对竞争对手的价格行为非常敏感,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寡头垄断的市场中,除了要分析市场供需,寡头生产者的定价决策也不能忽视竞争对手的行为。因此,寡头生产者常常面临下面两个价格难题:如何准确把握市场价格行情;如何有效地应对竞争者的价格竞争。
一、寡头垄断行业价格行为分析的一般框架
(一)行业市场结构
“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市场运行经济绩效”,这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行业市场结构是指在某一行业中,企业在数量、市场份额、规模上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业内部竞争和价格形成的市场组织特征。它反映行业内生产者之间以及生产者与顾客之间的交易关系和地位,反映市场竞争与垄断程度。[1]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和市场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结构的3个主要因素。
1.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竞争垄断程度的主要因素。最基本的集中度指标是绝对集中度,通常用规模处于行业前几位企业的生产、销售、资产或职工的累计数量(或数额)占整个市场的生产、销售、资产、职工数量的比重来表示。美国的贝恩教授将集中类型分成6个等级(见表1)来分析集中度的发展趋势。
表1 贝恩对美国产业竞争和垄断类型的划分
2.产品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是由于在质量、款式、性能、销售服务、顾客偏好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产品间替代不完全。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性在于对买者需求造成的影响,使顾客对某些企业或某些品牌产品产生偏好甚至愿意多支付钱,使同行业中不同企业的产品不可替代,带来了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寡占或垄断。
3.进入壁垒。进入壁垒是衡量市场结构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指新进入者要克服的障碍。集中度和产品差异化的分析主要是侧重于行业内已有企业的数量和竞争强度。而进入壁垒的分析,则是从新企业进入市场的角度来考察市场关系,反映市场中潜在的竞争强度。
(二)企业定价模式与价格竞争
“企业中,谁在做决策,谁在影响决策,决策的规则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企业定价模式要涉及的,而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就是要理解企业的定价导向是什么。Ong(2003)通过研究发现,寡头生产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市场价格的预测,同时也非常关注竞争对手的价格行为,寡头生产者的定价是战略性的。战略性的定价模式通常表现为3种:(1)具有战略意义的价格是企业创造或者维持竞争优势的方法,例如,通过价格来维持市场的稳定性等。遵循这个定价模式的市场领导者往往会主动给竞争对手发送信号,告诉竞争对手自己的意图,从而引起价格变化,并控制跟随者的行为。市场领导者的这种行为方式确保了行业的稳定性。友好地说,价格领导者的行为是在鼓励非价格竞争;那些进攻性的、价格驱动的竞争是被限制的,甚至是要受到惩罚的。在这种理念下,定价政策的成功由市场价格的稳定性和行业的长期绩效来衡量。(2)另一个战略性导向的定价理念是强调客户价值。该理念指导下的定价模式认为定价应该抓住客户价值,并对其做出及时的反应。企业定价管理的重点在于教育客户,从而增加客户对产品的感知价值。(3)第三种战略性的定价模式强调的是细分定价,即基于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的价格,特别是对相同的产品或服务,根据他们支付的不同意愿来定价,也就是价格歧视的经济理论。
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寡头垄断行业通常采用领导者-跟随者的价格竞争模式。例如,美国钢铁几十年来担当了钢铁行业的价格领导者。在软饮料行业,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定价行为也遵循了领导者-跟随者的定价模式,可口可乐是价格领导者,百事可乐是价格跟随者。价格领导是指行业中以某个企业作为价格变动的领导者,率先调整价格,而其他企业即“价格追随者”则根据其行为而确定自己的价格行为方式。价格领导行为一般分为两种:晴雨表型的价格领导方式,此时起价格领导作用的厂商并不是固定的企业,而是首先进行价格调整的企业;支配型价格领导方式,这种方式中领导者一般比较固定,它不但在时间上领先其他企业,也具有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价格领导方式比价格卡特尔更稳定,因为价格领导者调整价格后,其他厂商就会理性地决定是否跟从。而在价格卡特尔中,如果需求下降,那么卡特尔企业就会争先恐后地降价。
价格领导型企业的领导力可能来源于规模经济效应、成本低、比别的企业有优势的其他特征(如管理出色或对市场行情变化的准确把握)等方面。价格领导型企业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价格行为特征有:价格政策比较稳定,即调价周期比较长;是行业中最先调价的企业,从调价时间上领先其他企业;价格高于行业内其他企业。
(三)寡头企业价格竞争的过程分析
与垄断和完全竞争相比,寡头垄断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竞争对手之间具有战略上的相互依赖性。一般来说,行业中几个寡头企业之间的博弈是无限次重复的博弈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主要涉及寡头企业之间的协商、承诺和行动等持续、反复的阶段。寡头企业都在持续地评价其他企业的行为,从而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寡头垄断企业在决策时可能要面临的不确定性主要有两个来源,包括未来未知的事件以及其他寡头垄断企业对这些事件的反应。而这种种不确定性归根到底是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相互之间不信任、不理解。Lewicki和Bunker提出了3种形式的信任,即基于算计的、基于知识的以及基于认同的。在这3种形式的信任中,基于算计的信任是最初级的形式,而且非常脆弱。当相互之间的知识随着互动增加的时候,基于算计的信任可以转化成基于知识的信任。当基于知识的信任代表了各方构建共同身份的基础,那么就转化成基于认同的信任。后两种转化的信任在遇到破坏性事件时有较大的弹性,不容易被破坏。寡头企业间的相互作用越频繁,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的程度也会随之增加。
当然企业之间的信任并不是凭空建立的,而是建立在相互之间的沟通基础上的。沟通的目的在于向对方传递信号(真实信号或者虚假信号),试图改变对方的态度和行为。Hutt et al和Moore通过研究发现,正式的契约或者个体之间的私人关系都是较有效的沟通方式。另外,竞争性企业之间自发形成行业协会来降低外部不确定性,成千上万的行业协会在全世界范围内活动,主要职责是收集信息,并传播给行业协会的成员。
二、我国钢铁行业价格行为及其分析
(一)我国钢铁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1.市场集中度分析。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与世界主要钢铁市场相比集中度偏低。2003年世界钢铁巨头阿塞勒(Arcelor)的钢产量占到全欧洲钢产量的21%,2001年韩国浦项钢铁公司(POSCO)一家企业的钢产量占了全国的64%,而2003年我国前8位的钢铁企业(宝钢、鞍钢、武钢、首钢、本钢、马钢、唐钢、攀钢)的钢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32%。下面以钢产量为例计算我国钢铁工业1992-2003年的集中度CR4(前4位企业市场占有率)、CR8(前8位企业市场占有率),其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1992~2003年全国钢铁行业集中度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1992--2003《中国钢铁工业年鉴》的数据计算所得。
在1992-2003年中,我国钢铁行业市场集中度由1992年的32%(CR4)、44%(CR8)逐年下降,到1999年、2000年有所提高,但接着继续下降到2003年的21%(CR4)、32%(CR8),分别降低了34.4%和27.3%。集中度下降是由于国家减少了对投资钢铁业的限制,大量民营及国外资本进入钢铁业,导致我国钢铁企业数量增多、单个企业生产规模减小。2003年全国具有炼钢能力的钢铁企业有260家,平均年产钢不到70万吨。将我国钢铁行业市场集中度与贝思的划分标准(表1)相对照,可以看出我国钢铁业处于低集中度的寡占状态。
2.产品差异化分析。产品差异化是决定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因素,决定了市场集中度的水平。扩大企业间的产品差别,就会使同一产业的不同企业的产品减少了可替代性,也就意味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区别较为鲜明,提高了市场集中度,发挥了规模经济,获得可持续利润。产品差异化的来源主要有:(1)不同钢铁企业所生产的钢铁产品本身的差别,主要是钢铁品种的不同。如山东济钢主要是以中厚板为主导产品,莱钢以中小型材,H型钢为主导产品。(2)由于企业销售条件的不同所引起的产品差别。钢铁企业的产品在本企业附近的地理位置上和交通运输上所占有的优势,往往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封杀其他竞争者。据不完全统计,每增加百公里吨的钢材铁路运输将会增加成本4%。(3)品牌差异。购买者在心理上相信一些企业产品存在的差异,即企业的信誉问题,这是由于钢铁企业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加强顾客的产品忠诚度所形成的人为差异。[2]
由于我国钢铁产品内在的质量差别很小,产品在市场上基本同质,消费者对其外观质量及包装都要求不高,钢铁企业的差别化程度比较低,因此企业之间不易通过产品差异化来提高价格,排挤竞争对手。这也是企业能够大量进入该行业的原因之一。
3.进入壁垒分析。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的进入壁垒主要有三个方面:(1)资金壁垒。投资钢铁企业需要大量资金,如土地购置费、厂房建设费、购买生产线及设备等费用,每一笔都非常大,成为阻挡新进入者的一大障碍。(2)技术壁垒。成品钢材出产要经过采矿、炼铁、成坯、炼钢、轧制、深加工等一系列复杂的流程,每一流程都需要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钢铁产品竞争越来越集中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上,这也势必要求企业的科研实力相应提高,对新进入者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3)行政壁垒。钢铁行业一直都受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巨大影响。近几年我国对钢铁产业的调控政策要求企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严厉控制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缺乏竞争力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关停了一批不适合工业发展趋势的钢厂。如从2003年12月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限制钢铁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文件,并查处了一批违法钢铁建设项目,所以钢铁行业的行政约束和管制不但不会消除,而且会更高。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到:我国钢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尚处于低集中度的寡头垄断状态;产品差异化程度不大,整体市场竞争比较激烈;新进入者面临很高的资金、技术及行政壁垒,具有垄断行业的典型特征。总体来说我国钢铁行业处于近似的寡头垄断状态。
(二)我国钢铁企业的价格行为分析
1.定价过程。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产业结构影响企业行为,我国钢铁行业近似的寡头垄断结构也决定了寡头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非常激烈,这也决定了定价决策在钢铁企业中具有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钢铁企业在定价的时候主要考虑三个因素,次数由多到少排列分别是市场平均价格、竞争对手(主要是宝钢和武钢)、下游经销商的价格承受能力。我国钢铁企业的定价模式着重强调对外部市场环境的理解和判断,对市场大势的把握,同时盯着竞争对手的行为,从而制定恰当的价格策略。在这种定价模式指导下的定价流程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对市场平均价格的准确把握是钢铁企业定价的逻辑起点。例如,宝钢和武钢这两家大型钢铁企业为了准确预测市场平均价格,专门构建了一个市场行情监测及预测系统,并运用了计量经济学、博弈论等多学科的定量方法。(2)对竞争对手价格信号的获得和正确理解是钢铁企业有效确定定价目标的重要参考,同时也是判断自己价格在市场上定位的依据。例如,大多数钢铁企业都设有商情部门,主要负责收集竞争对手的信息,并定期进行分析,供定价决策时用。(3)在我国钢铁市场上,虽然下游经销商在很大程度上是价格的接受者,但是钢铁企业在确定价格定位时也充分考虑了下游经销商的价格承受能力,而且价格制定前也会与经销商进行及时的沟通。制定价格后,会召开价格的新闻发布会,与会者主要是各大经销商,内容不仅仅是告诉经销商本次的价格及相关政策,更重要的是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理解和分析与经销商分享,目的在于教育经销商,使得经销商与该企业保持一致的认识。(4)一旦确定了自己的定价策略和价格,企业会向其他寡头企业传递价格信号,这也是增强寡头企业之间合作、提高团体决策效率的重要方法。例如,被调查的一家钢铁企业在价格政策制定之后,很快就会将其内容放在钢铁行业的专业网站上,只要是该网站的会员单位都可以及时看到相关信息。[3]
2.价格行为。价格行为是市场行为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特定的市场结构下,在低差别化,较低集中度和弱化的高进退障碍的市场结构中,相对于国际钢铁企业,我国钢铁业中单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很难调节市场价格,没有能力确定一个垄断价格来获取垄断利润。钢铁价格基本是随着国际和国内能源的供求关系和政策的变化而不断地波动起伏。
如图2所示,2004年2月,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09.69,比1月份上涨6.92点;3月末钢材价格指数为120.14点,比2月份上涨3.53点。但在4月份国务院对“铁本”事件的处理公布后,钢铁价格应声而落,在5月达到全年低谷,仅为108点,之后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的作用,另一方面国家钢铁工业协会在5月底召集主要钢铁企业召开“稳定国内钢材市场座谈会”,会后各厂家纷纷提价,钢铁价格开始回升,并持续到年底。这种价格的波动起伏加剧了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与此同时,国际价格除了在5月由于我国价格的影响小幅下挫外,全年比较稳定,保持在150点左右的高位。国际价格比国内价格高出近30%,这也表明了我国钢铁企业缺乏定价能力,没有垄断势力。
(三)我国钢铁行业的主要定价模式
目前钢铁企业主要的定价模式有:销售总部定价、外埠公司区域性定价、钢铁企业之间协商定价、钢铁企业与大的用户及经销商之间的协商定价。各类型定价模式源自于各个钢铁企业的营销模式,基本上是营销模式决定了定价模式。本文从营销的机理上来分析各种定价模式的优劣。
1.销售总部定价模式。多数钢铁企业执行的是销售总部定价模式。销售总部所发布的价格类型以出厂价为主,出厂价实质上就是客户从生产厂家的提货价,对于客户将产品发送到目的地所发生的各种费用由客户自己承担,钢铁企业只负责铁路运费的代收代付。出厂价的优点是产品价格的制订权由钢铁企业销售总部控制,权力相对集中,而且出厂价的表现形式简单明了,方便钢铁企业进行财务结算。
总部定价模式的不足之处是很难适应区域性市场的差异性。钢铁产品中除螺线类建筑用长材具有很强的区域销售特征外,许多钢铁企业生产的板、管、大型材等产品基本上是面向全国销售的,而且全国各个钢铁市场依据其地理及市场消费等特征可划分为华东、华北、珠三角、西南等多个区域性市场,各个区域性市场之间存在着多种差异,如客户群体的组成不同、产品消费的层次不同、市场容量不同、市场资金流量不同等,总部定价模式不利于钢铁企业对重点区域性进行掌控,而且规范统一的出厂价也难以同时满足各个区域性市场在客户需求上的差异性;同时不同的区域性市场中所面临的竞争对手也不同,对不同的竞争对手理应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总部定价模式显然难以适应这种要求。
总部定价模式强调价格决策权的集中,强调以一种统一的价格形式来满足区域市场、客户、竞争对手等多方面的差异性,所以这就要求销售总部的市场决策人员拥有极高的综合素质,拥有广泛的市场信息来源,能够远距离地对各个区域性市场做到了如指掌,否则就难以顾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做到全面而准确地决策。但钢铁产品的销售伴随着用户需求的多元化、高端化、个性化必将向专业性销售方向发展,钢铁企业以价格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销售方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因而总部销售模式需要改进,需要变革。[4]
2.外埠公司区域性定价模式。一些钢铁企业在重点区域市场建立了本企业的销售子公司或分公司,由外埠公司对本区域内的产品实行统一定价,此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助于钢铁企业针对地区、客户、竞争对手等方面的差异性展开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目前世界上一些知名的钢铁公司基本上都采用这种销售模式,应该说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定价模式。但此模式得以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是钢铁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外埠公司运作机制,而且钢铁企业从销售总部定价模式向外埠公司定价模式转变,将涉及到销售总部与外埠公司权限、利益、考核等多个方面的重新调整,如外埠公司与销售总部的权限如何划分,销售总部如何对外埠公司进行管理、考核与监控,外埠公司的销售量应该占到本企业的销售量的多少,外埠公司能否对本企业在该区域所销售的所有产品具有决定权。这实际上已涉及到一个钢铁企业营销体制变革的问题,涉及到总部销售部门及个人与区域性销售部门及个人的权力调整与利益的重新划分,不言而喻,这种调整的阻力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钢铁企业对其外埠公司的职责、权限的赋予方式及内容并不一样,真正赋予外埠公司在其所在区域对本企业产品具有资源垄断权、价格决定权的钢铁企业尚为数不多。也有人认为,销售总部定价模式与外埠公司定价模式应该是相互结合,而不是相互对立,基于这种认识钢铁企业应搭建跨地区的计算机销售网络,即借助跨地区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由总部和各地的外埠公司共同进行资金、销售、库存等各个方面的整合和控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产品的区域性定价,使总部与各外埠公司共同分享市场信息,总部更侧重于指导性定价,而各外埠公司则基于总部的指导性定价进行灵活性定价。
3.钢铁企业间协商定价模式。目前钢铁企业间的协商定价模式只是在某一地区内与某一类产品相关的钢铁企业之间有所运用,从整个钢铁市场看其覆盖面不是很广,对整个市场的价格影响尚构不成主导力量。此种模式基本运用在价格调整幅度较大、调整频率较快的非正常时期,有助于稳定区域市场价格,避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但从钢铁企业间协商的内容看,其更侧重于对某一地区各钢铁企业间同类产品的出厂价格进行约束,而对市场资源供应量基本没有涉及,更谈不上约束。
钢铁企业间的协商定价是建立在合理的市场集中度、良好的市场秩序、相互诚信的基础之上,三者缺一不可。没有合理的市场集中度,大型钢铁企业在市场中难以发挥市场资源控制的主导作用;缺乏良好的竞争秩序,只会使企业关注眼前利益,将价格看作是决定收入、利润的主导性因素,导致企业间围绕价格开展恶性竞争,其结果是全行业平均利润的下滑;没有诚信,大型钢铁企业间就难以进行有效合作,因为相互间充满了博弈,制定的规则可以以各种方式不去遵守,最终导致协作定价的失败。
钢铁企业间协商定价是一种发展趋势,但在目前我国钢铁市场结构、市场规则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其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且协商的内容有待于继续深化,即从单纯的价格协议逐步向市场资源控制、市场区域划分、产品层次划分等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之间基于合作与竞争的价格协商定价,实现钢铁市场理性、有序的竞争。
4.钢铁企业与大的用户及经销商之间协商定价模式。钢铁企业与大的用户及经销商之间的协商定价模式目前更多地体现为钢铁企业与大的经销商之间的协议定价,钢铁企业与大的用户间的协议定价事例并不是很多,而且多局限于某些特殊产品的用户上。此种定价模式有助于钢铁企业快速地销售产品,合理控制企业产品库存,同时有助于企业稳定骨干流通渠道,保证产品的基本销售数量与销售收入。
此种定价模式的不足是钢铁企业把对流通渠道及终端市场价格的影响力及控制权转手让给了大的经销商,而且大的经销商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如果钢铁企业不能很好地协调这些大的经销商之间的关系,很可能导致本企业产品在某一区域市场的恶性竞争。同时还要考虑到,如果钢铁企业推行外埠公司区域定价模式,那么销售总部与大的经销商之间的协商定价,往往会损害外埠公司的基本利益,因为这些经销商有可能与外埠公司存在着对有价值的终端用户资源进行争夺的矛盾。从实践中看,多数大的经销商更倾向从销售总部获取资源,因此销售总部如果想与大的经销商进行合作,那么必须要求该经销商在市场区域、客户资源等方面与外埠公司存在差异,否则将有损于钢铁企业的整体利益。
上述四种定价模式不是相互独立的,在实践中它们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钢铁企业完整的定价模式。至于一个钢铁企业以哪种定价模式为主,完全取决于钢铁企业的产品特性、渠道特征、企业营销实力、企业营销模式等多种因素。在现阶段的我国钢铁市场,总部定价模式还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但它会逐步向区域定价、钢铁企业协商定价、重点用户协商定价转变,这也标志着我国钢铁企业、钢铁市场的逐步成熟。
三、对我国钢铁行业价格行为的思考和建议
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决定了价格对于钢铁企业的战略意义,也使得本文研究的主题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钢铁行业是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效益明显,但从上述分析可知,我国钢铁市场的市场结构还没起到最优资源配置的作用,市场集中度不高,缺乏定价能力,直接导致在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明显不足,与国际其他钢铁企业相比价格偏低。本文认为,在我国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钢铁业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提高定价能力,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第一,通过企业重组提高钢铁行业的集中度,进而提高钢铁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我国钢铁行业竞争激烈,具有近似的寡头垄断特征。虽然行业里有著名的大型国有钢铁企业,但由于大量的民营钢铁企业在政府放松管制过程中进入,使得行业的集中度相对较低。2004年国内钢产量大于500万吨的企业15家,钢产量占全国的45%,而2002年世界主要产钢国钢产量大于500万吨企业就占各自国家钢产量的50%-75%。随着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其在国际钢铁业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提高国内钢铁企业在世界钢铁界的竞争力,重组整合是我国钢铁业未来几年的必由之路,企业必须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产品成本和市场优势。除国家支持的大型国有企业外,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已形成较大生产规模、技术装备水平高、物流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民营钢铁企业应尽可能通过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进一步做大做强,出现若干个千万吨级生产规模的民营钢铁企业。[5]
第二,提高产品差异化,同时尽量形成一批钢铁企业,专注生产特定品种的产品。如大连金牛、抚顺特钢和北满特钢联合为辽宁特钢公司专注生产特种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特种钢生产基地,在市场上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力。
第三,提高进入壁垒,同时构筑适度的退出机制。通过提高进入壁垒制约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使钢铁行业健康有序协调地发展,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钢铁市场运作过程中,企业制度和机制没有转变,缺少开发市场的能力,企业效益低下,但由于较高的沉淀成本无法退出。同时大量的中小规模企业也必将退出该行业,而良好的退出机制会把现存于市场里的过剩生产能力或低效生产能力淘汰出局,减少资源浪费,促进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第四,建立有利于钢铁产业运行的经济环境。虽然政府已经明确了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思想政策,但不能以牺牲市场有效竞争为代价,过多地采取行政性的“关、停、并、转”措施,而应把重点放在健全市场机制和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上,依靠市场竞争本身的“优胜劣汰”机制,促进产业的集中化。政府可以利用钢铁行业存在的价格领导者与跟随者定位、企业之间信息共享机制等,协助行业中的企业在价格上自律,从而求得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避免恶性竞争的发生。政府也可以通过行业协会间接地向企业传递政策信号,并帮助企业正确理解政府政策,从而做出恰当的决策。这些研究成果也有助于政府防范企业共谋、抬高价格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三联书店,1992.
[2] 多纳德·海,德理克·莫瑞斯.产业经济学与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 中国钢铁协会财务资产部,中国价格协会冶金价格分会,中国冶金价格信息中心课题组.试论钢铁行业价格调研与市场协调机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3,(1).
[4] 蒋传海.企业价格及定位竞争模型研究[J].预测,2002.
[5] 周维富.我国钢铁工业布局与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08-05.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