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洋文化是闽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陈自强先生的《明清时期闽南海洋文化概论》是闽南海洋文化研究的专著。全书突出海洋,从长时段考察整个闽南地区的海洋文化状况,拓宽了研究的基础性资料,讨论了闽南士大夫的海洋意识,吸收借鉴了中外学界的前沿成果,论述了海洋文学研究的重要性。稍显不足的是本书对士大夫、海商群体之外的其他涉海人群关注较少。
关键词:明清时期;闽南;海洋文化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深化,海洋日益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重要生存空间。回望过去,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共同构成了传统中国辉煌文明的历史进程。浩瀚海疆,先民们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秦汉以来,闽海之滨,居民们的海洋活动日渐成为生计的重要模式,历经宋元、明清,“海味”逐渐成为闽南百姓的标签,在某些地方,海洋文化甚至成为了当地社会的主体和特色,如“澄民习夷,什家而七”的月港区域。可以说,海洋文化是闽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12月由鹭江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明清时期闽南海洋文化概论》一书是闽南海洋文化研究的专著。
该书作者陈自强先生,生于温陵,长于鹭岛,授业于清漳,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就开始致力于地方历史文化的教学与研究。笔者求学期间,曾经读过陈先生的文章,其在闽南历史文化诸多问题上的论述多有启发。犹记得2011年10月在福州初见陈先生,他精神矍铄,丝毫不见病态,言谈间对学术的尊重和执着令我等后生晚辈钦佩不已。《明清时期闽南海洋文化概论》一书凡18万字,作者所说的“闽南区域”包括明清时期的泉州府和漳州府,除了绪言之外,共分九章,分别从明清时期闽南的海上交通贸易、涉海著述、士大夫的海洋意识、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异域视野与中西文化碰撞、海洋性社会习俗与海神信仰、海外移民、对外文化交流以及海洋文学等九个方面逐一论述;最后在结束语部分简要探讨了明清时期闽南海洋文化的历史地位问题。拜读之后,我认为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该书突出海洋,论述明清时期闽南区域海洋文化发展在福建乃至中国、世界海洋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前代相比,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后,中国的东南海疆形势面临新的变化,自古不通华夏的西洋诸国开始与古老的中国发生了直接联系。这一形势,挑战着“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海洋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明清时期,以闽南海商为代表的中国商人在继承宋元时代辉煌的基础上,足迹遍及海内外,与东来的西方人一道共同构建了世界经济贸易体系,至少在十八世纪以前,中国海商集团还保持着在东亚水域的贸易优势。诚如作者所言,“明、清(前期)闽南海洋文化内容的扩展与深化和所具有的新内容和新特点,与这时期所出现的世界海洋势力新格局,以及闽南海商在这个新格局中所做的应对与所发挥的作用,与15世纪后期起逐渐形成的新的贸易体系,以及闽南海商的主动融入、在东亚贸易网络中的主导地位,密切相关”,“从世界史的视角观察,月港兴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的原始资本积累。”从这层意义上讲,闽南区域海洋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世界意义。另外,作者同时也认为,“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只是农耕文明的补充与延伸,始终没有形成独立的文明体系。明清时期闽南海洋文化尽管相对发达,但也只是这时期闽南区域文化海洋性特征的一面,它始终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化形态。”
第二,作者将明清时期的月港、厦门港与宋元时代的泉州港联系起来,从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段来考察整个闽南地区的海洋文化状况,突破了此前学界关于月港研究的局限。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月港进入史学界的视野,逐渐成为我国古代海外交通贸易史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目前学界对于月港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明代月港贸易史的讨论,着重叙述其在世界贸易史上的地位。本书作者以海洋文化为研究对象,考察整个闽南区域海上交通贸易的总体概况,他在《绪言》中说到“就海上交通贸易而言,在从泉州港兴起的晚唐至厦门港兴盛的清代前期的约千年时光中,闽南一直是我国海洋产业相对发达的地区,是我国海上交通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作者还认为,“这种持续性,不仅在福建,而且在中国是不多见的”。
第三,该书以明清时期闽南地区的涉海文献为史料来源,囊括了涉海专著、福建省志书、府县志、文集、碑刻以及田野调查所获的各种史料,极大地拓宽了闽南海洋文化研究的基础性资料。明中叶开始,伴随着海洋贸易的兴盛,众多闽南人士留下了大量关于海洋的著述,彰显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些涉海文献“既是闽南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又是海洋文化其他内容(海洋观念、航海技术、海洋民俗、海洋文学等等)的载体,传递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信息”。
第四,作者在收集涉海文献的基础上,从海洋经济观念和海防观念两方面展开论述,着重考察了闽南士大夫的海洋意识。他认为明清时期,闽南士大夫阶层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具有鲜明的海洋经济观念,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海商的代言人、海商利益的维护者,如林希元、吴朴、沈鈇、李光缙、何乔远、蓝鼎元、庄亨阳、蔡新等人,开放性是他们海洋经济观念的基本特点,这是闽南士大夫的主流意识。
第五,该书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中外学术界前沿的研究成果。中国学者方面,作者关注了诸如杨国桢先生关于海洋史学各个方面的理论探索和建构、李金明先生关于明中叶之后月港贸易的探讨以及田汝康、向达先生关于水路针簿的讨论等研究。外国学者方面,菲律乔治在西班牙与漳州之初期通商问题上关于中心港口转移的论述、科大卫对于英国图书馆收藏的一批清代中期中文道教文献的介绍、森村建一以日本濑户美浓窑为例说明当时界市和漳州之间的贸易体系已确立等等内容也融入了作者的分析架构当中。
第六,从海洋文学的角度出发,深化闽南历史文化研究。诚如作者所言,闽南海洋文学似乎不为文学史研究者所重视,海洋文学极少被提及。除了诗词、赋体散文、碑铭之外,游记、歌谣、传说等为载体的作品,为我们开阔了海洋文学的眼界。有别于前代的史地著述,《安南纪游》、《吧游纪略》、《吕宋纪略》、《海岛逸志》等都是时人亲历海外之后的佳作。与此同时,作者还将视角转到了歌谣和民间传说上,如《顺风相送》以通俗易懂的闽南方言叙述了出海后经过的各望山山形水势情况;《送彩科仪》收录了滨海居民、航海人员举行禳祭仪式时所吟唱的《送彩歌》。此外,对于志书中将观察海洋气候变幻的“占验”以歌谣形式讲述的做法,作者认为这是“把知识性与通俗性融为一体,是闽南航海家的一种创新,是对中国海洋文学的一个贡献”。这样的视角,充分肯定了闽南海洋人的聪明和智慧,符合明中叶之后闽南人驰骋海上的历史场景。
以上是笔者读书之后的收获,稍显不足的是本书着重讨论了士大夫、海商群体,对于其他的涉海人群关注较少,或者是受篇幅所限没有充分展开,此外,万历四十一年(1613)饷税的数额尚有商榷的空间。然而瑕不掩瑜,该书作为一本研究闽南海洋文化的专著,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作者简介:
苏惠苹(1982~ ),女,福建省龙海市人,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讲师,历史学博士。
基金项目:闽南师范大学科学研究资助项目(编号:4001L21225)。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