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分析和探讨低热度生理盐水软化吸痰管对小儿吸痰成功率及黏膜损伤率的影响。方法: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呼吸系统疾病需要吸痰护理的患儿120例,均给予患儿一次性吸痰管吸痰护理,并将12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0例患儿采用低热度(50~60 ℃)0.9%氯化钠注射软化吸痰管进行吸痰处理,对照组60例患儿则采用常规吸痰管进行吸痰处理,对两组患儿的吸痰成功情况以及黏膜损伤情况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吸痰成功率为73.3%,黏膜损伤率为5.0%,对照组成功率为30.0%,黏膜损伤率为35.0%,观察组的吸痰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黏膜损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哭闹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6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小儿吸痰护理中采用低热度生理盐水对吸痰管进行软化能够有效降低患儿吸痰护理中的吸痰阻力,提高吸痰成功率,并降低黏膜损伤率,减轻患儿的痛苦,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吸痰;生理盐水;吸痰成功率;黏膜损伤率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小儿吸痰法是一项非常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要求儿科护理工作人员必须要对此项护理操作技术有熟练的掌握,并能够通过吸痰使患儿呼吸道保持通畅,减轻患儿的痛苦。由此可见,做好小儿吸痰工作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还可以有效促进患儿康复,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干预和改进。为了分析和探讨低热度生理盐水软化吸痰管对小儿吸痰成功率及黏膜损伤率的影响,本文特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呼吸系统疾病需要吸痰护理的患儿120例,分别给予低热度(50~60℃)0.9%氯化钠注射软化吸痰管和常规吸痰管进行吸痰处理,对两组患儿的吸痰成功情况以及黏膜损伤情况等进行比较,下面为本次研究的具体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呼吸系统疾病需要吸痰护理的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的方法将120例患儿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0例:男性患儿34例,女性患儿26例,年龄在2~8岁之间,平均年龄(4.10±0.69)岁,疾病类型为:38例患儿为肺炎,20例患儿为毛细支气管炎,2例患儿为其它;对照组60例:男性患儿35例,女性患儿25例,年龄在3~9岁之间,平均年龄(4.21±0.65)岁,疾病类型为:41例患儿为肺炎,18例患儿为毛细支气管炎,1例患儿为其它。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各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进行一次性吸痰管吸痰护理,其中观察组采用低热度(50~60 ℃)0.9%氯化钠注射软化吸痰管进行吸痰处理,对照组患儿则采用常规吸痰管进行吸痰处理。吸痰具体操作为:在严格无菌的环境下,操作者均带无菌手套,准备吸痰管(观察组准备软化后的吸痰管,对照组准备常规吸痰管),给予患儿纯氧吸入,时间为2min,胸前铺巾,由一个操作者脱开吸痰机,另一个操作者则立即将吸痰管连接负压吸引器吸痰,随后在完成吸痰滞后,再将患儿连接呼吸机,给予患儿纯氧吸入,时间为2min,撤掉铺巾,丢弃吸痰管。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的吸痰成功情况以及黏膜损伤情况等。一般来说以手感无阻力且可轻松将吸痰管送至指定部位作为吸痰成功的判断标准,以吸出的痰中带有血丝作为黏膜损伤的判断依据[1]。
1.4 统计学方法
吸痰成功率、黏膜损伤率以及患儿哭闹情况均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统计所得具体数据的分析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吸痰成功率和黏膜损伤率比较分析
根据两组患儿的吸痰成功率和黏膜损伤率统计结果,观察组44例患儿成功吸痰,吸痰成功率为73.3%,3例患儿发生黏膜损伤,黏膜损伤率为5.0%,对照组18例患儿成功吸痰,成功率为30.0%,21例患儿发生黏膜损伤,黏膜损伤率为35.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吸痰成功率明显升高,黏膜损伤率明显降低,且经统计学处理,均有P<0.05,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2.2 患儿哭闹情况比较分析
观察组患儿有20例出现哭闹,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患儿有36例出现哭闹,发生率为6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χ2=9.739,P<0.05)。
3 结论
肺炎、毛细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在小儿中的发生率较高,疾病发生之后会引起患儿气道分泌物增多,从而导致患儿出现分泌物或痰液不易咳出,气管、支气管或毛细支气管等发生阻塞等问题,对患儿的肺通气换气功能造成不良影响。随着病情的发展,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则有可能会发生痰栓,此时,就有可能会引发肺气肿等并发症发生,对疾病的临床治疗以及病情的缓解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就要求对此类儿童进行吸痰处理。小儿吸痰法是一种护理方法,主要是对于那些不能有效咳嗽、排痰者,可通过口、鼻腔以及人工气道吸出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以防止引起窒息以及吸入性肺炎等发生[2]。小儿吸痰的主要原则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主要目的是改善肺通气,预防并发症。其中吸痰成功与否主要与吸痰的阻力有关。在吸痰的时候如果收到明显的阻力,增加用力后吸痰管仍然很难达到所需部位,这样就很难使吸痰成功。
婴儿时期还处于不完全发育的状态,大脑皮质的功能也不健全,主要表现为婴儿难以很好地控制皮质下中枢活动,不能很好地对外界刺激进行综合分析,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因此很多婴儿在身体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很容易会引起皮质下兴奋,并产生应激反应。例如,在患儿受到吸痰管刺激时,便会表现为强烈的反抗和哭闹,行为活动上也会出现四肢乱动、头左右乱摇等极度不合作,这样不利于吸痰处理的顺利进行。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可通过一定的措施来将吸痰管前端软化,减少吸痰管插入时对患儿造成的刺激,从而减轻患儿的烦躁,提高患儿对吸痰的耐受力,使操作人员可以在15s内完成吸痰。与此同时, 婴儿呼吸道中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组织,即使吸痰管可以达到所需部位,但是还有可能会对黏膜造成损伤,从而使吸出的痰液中混有血丝[3-4]。在吸痰中,吸痰前的宣教工作以及熟练的操作技巧都是保证吸痰成功的必要条件[5]。为了有效地提高成功率,我们提出采用低热度生理盐水对吸痰管进行软化处理,以使其降低吸痰阻力,并减少对黏膜的损伤。吸痰管软化处理的方法是在无菌容器中倒入0.9%的生理盐水,再放入吸痰管进行加热,使其变软。
国内已经有一些学者针对儿童吸痰的护理做了一定的研究,其研究的课题主要是围绕不同吸痰方式优劣的比较以及对吸痰的护理体会这两个方面。其中在评比一次性吸痰管和密闭式吸痰器的优劣研究中,研究者通过试验提出一次性吸痰管,不仅与护理人员的操作习惯相符合,并且成本也比较低,有利于降低气管内出血的发生率。还有研究者总结了30例需要辅助通气的新生儿吸痰的护理体会,并指出正确的吸痰方法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呼吸功能。另外,也有一些学者研究和分析了吸痰管对取痰标本的影响,周敬等指出,采用普通吸痰管对患儿进行吸痰处理时可能在经过口腔时发生污染,会使患儿产生不适。因此,在对患儿进行一次性吸痰管吸痰处理时,操作人员一定要尽可能的轻柔,将吸痰管插入到指定位置后再吸痰,并且在吸痰的过程中要反复旋转吸痰管,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吸痰时持续抽吸同一部位对患儿造成损伤。如果对吸痰管进行加热软化,能够降低吸痰管对患儿的刺激,不过在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插管遇到阻力,可先将吸痰管上提,并使前端下压后再插入。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吸痰成功率为73.3%,黏膜损伤率为5.0%,对照组成功率为30.0%,黏膜损伤率为35.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吸痰成功率明显升高,黏膜损伤率明显降低,且经统计学处理,均有P<0.05,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由此可见,通过低热度生理盐水处理,患儿的吸痰成功率明显提高,黏膜损伤率明显降低。另外,观察组患儿哭闹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6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见通过低热度生理盐水处理,减轻了患儿的痛苦,提高了患儿的依从性。总的来说,小儿吸痰护理中采用低热度生理盐水对吸痰管进行软化,能够有效降低患儿吸痰护理中的吸痰阻力,提高吸痰成功率,并降低黏膜损伤率,减轻患儿的痛苦,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莉,赵小娟,张宗菊,等.吸痰管加热处理在小儿吸痰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7):642-643.
[2]吴跃伟,李晓霞,和东阳.密闭式吸痰器与一次性吸痰管使用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1,11(33):323-325.
[3]Claire M. Sharp,Elizabeth A. Rozanski.Phys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spiratory System[J].Topics in Companion Animal Medicine,2013,12(7):183-184.
[4]胡睿.浅析小儿口鼻腔吸痰护理方法的改进[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1):1078-1079.
[5]李昭,曾彬,郑金萍,等.30例新生儿机械辅助通气时的吸痰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6(2):273-274.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