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动荡无序的春秋末期,正处于一个无道的衰世,诸子百家之学都从具体的某一方面提出社会改革之道,老子的思想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老子是时代的产儿,他的思想是那个时代的反动,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批判性。
关键词:老子;革命家;道;自然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168-02
一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无序、翻天覆地的时代。神圣庄严和至高无上的天神和天命逐渐失去了他原有的地位。作为最高原则和依据的周礼正在崩溃之中,旧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想在新的经济力量的冲击下,受到了民众的怀疑及否定。周朝王室贵族以及权贵们逐渐被撕去了“以德配天”虚伪的面纱。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动中,周礼的颓解变得不可避免。人们不再“依天行事”,人类社会的事情只能按照人类自己的意志来办。但是体现了天神合一的周礼,却依然遥遥欲坠的在支撑着。一些社会改革的思想者仍然热衷于周礼,体现在对周礼的改造上,对周礼按照自己的标准和处理政事的原则来作出新的解释。春秋末期思想家史墨从社会历史的剧烈变动中看到了“物生有两”的矛盾,提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而守旧的周礼信仰者与权贵们却依然套用周礼来对社会的改革行为进行攻击和指责。在新旧两种政治原则下,改革派和守旧派之间的冲突,演绎出了君戮臣,臣弑君,父子相残等交互出现的血腥画面,这就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战乱时代。这表明崇尚天神意志的周礼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严重阻碍了社会政治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周礼倡导臣民对天子或诸侯的忠,无论他们的言行是对或错,作为臣民百姓只有绝对的服从。但是整个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越来越趋于理性的时代,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按理性行事。作为旧的道德标准,权贵们崇尚周公旦的“亲亲尚恩”的治国办法,世代掌握大权,子孙前后相继。但是春秋战乱时代,民不聊生,弱肉强食,在这种“争于力气”的年代,推行“亲亲尚恩”谁又会去这么做?秦孝公重用法家的商鞅进行变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国家富强。历史沉浮,无论是激进的变革,还是流血的战争,从宏观的角度看,无非就是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这要求圣贤者治国。“尚贤尚功”是这个时代的新的价值观念。这两种新旧价值观念的对峙交锋,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
二
孔子说这是一个“无道”的衰世,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在旧秩序的破坏中变得支离破碎,天下一片混沌。动荡的春秋时代,仰仗高贵血统世代握有大权的天子诸侯的丑陋与罪恶暴露无遗,新兴地主阶级的社会改革力量也显示出其残忍与贪婪。刚在旧的牢笼中被解放的劳动人民也并未获得新的乐土,新旧的两个对立的阶层都在攻击这个时代。社会该何去何从?诸子百家们、社会各界都在思考着这个问题,都在寻求一种万能的救世方案,使天下步入“有道”的轨迹。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改革周礼,“吴从周”(《八佾》)。“从他自己所向往的周初盛世去找。孔子虽然向往西周,崇拜周公,但同时又是现实感相当强烈的‘时者’。因此,当他吐出‘从周’的具体主张是,却违背了他自己的主管意愿,实际上是表达了地主阶级的愿望。”(《中国伦理思想史》)墨家提倡“兼相爱”的道德理想;法家主张制定律法制度,建立一种非道德主义的伦理思想。这些都是社会改革思潮的闪光点,从不同角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各种力量的矛盾冲突,推进了社会变革的进程。但是诸子百家各种主张又在一定程度上加深或扩大了社会的矛盾,窃国弄权之人在道德的面纱下中饱私囊,尚贤观念也使得滥竽充数之人以贤才自居而贬低他人,真亦假假亦真,贤才之间的纷争从未间断。而法律也只是保护新兴的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无权无钱的老百姓因新旧利益集团的欺压而抗法行事,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攻击等等。
那么,社会改革的出路在何方?
作为中国文化史上最扑朔迷离的老子,他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对于那种时势,发生激烈反响,创立一种革命的政治哲学,提出与众不同乃至相反的救世学说。
三
老子的思想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他立足于当时的战乱时代,预言和呼唤一种使社会重归于道的学说。老子的哲学思想为未来时代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作为一位具有革命意味的哲学家老子,他的社会改革思路比官僚剥削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更深远,他不属于新旧集团中任何一方的代言人。中国的知识分子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正直品性。他看到了人民的疾苦,“损不足以奉有余”是他对这个社会经典概述。《老子》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他指责权贵们对老百姓的无尽的剥削,同时对人民遭受严刑酷法寄予深深的同情。老子在道德经第八十章这样描述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八十章》)这就是老子对平民老百姓的生活最真诚的希望。
社会进展到春秋战国时代已有几代变迁,从原始氏族社会到夏商周的宗法社会,从没有统治和被统治之分、没有利害之争,到一切都按礼制来行事,屈服于周礼的权威。社会带给人们的仅仅是被奴役感,一切都是那么的不自由。人们为文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却反过来文明成了奴役人们的罪魁祸首。“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老子·三十八章》)社会正孕育着反动的萌芽。老子认为无论是孔子的改制周礼,墨家的兼爱思想,还是法家的律法调节,都是人为的权宜之计,都不合乎自然而然的原则,都是人类就事论事的有限的具体的方法,是人们依照自己的逻辑思维设定的社会性的功利目标。人们沉浸在对功利目标生活的追求,而忘记生活过程本身的自然而然。他悟到这个太过功利的异化社会,只有通过自然而然之道才能够解救出来。社会的变革必需从治本开始,自然而然的永恒原则才是救世的根本法则。
有研究者曾说过,老子心中理想的社会是原始社会,《老子》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这是反文明,是倒退的政治理想。冯友兰先生说:“此非只是原始社会之野蛮境界;此乃包含有野蛮之文明境界也。”(《中国哲学史》)这里并不是说没有车船、武器、盔甲,而是即使有了它们也没有必要去使用;在这个社会环境中,可以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命要求的条件,人们不用把心思放在私智欲念之事上。“甘其食,美其服”( 《老子·八十章》),这怎么能是原始社会会有的呢?可套《老子》之言“大文明若野蛮”“野蛮的文明,乃最能持久之文明。”(《中国哲学史》)老子希望能够消除社会中的种种异化现象,清静无为。希望人们能够感受到“自然无为”的可贵,实现社会的变革,复归人性的自然本真。
但是,老子不了解人类的社会性,社会性的功力目标使人类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中,人类一方面生产自己,另一方面生产奴役自己的对立面,社会异化使人失去自己的本质,人沦落为非人。只有等到人类社会不再有“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的大手笔的时候,才是自然的和谐世界。在动荡的春秋战国末期,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是不能用来救世的。
四
老子的社会改革思路是把原始母系社会的公而无私的品格、己身为天下的精神等与古时候的道术加以升华,化身为自然无为的总原则,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他是无形存在的,是自然而然的法则。作为曾经做过掌管国家文物典籍的史官,老子的对夏商周时代和原始社会的习俗有很深的理解,他从古今历史中厘定出成败祸福之道——回归自然的思维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之所以动荡,正是因为人们依天命神意的礼制行事,而自然无为才是宇宙永恒的原则。
老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看到了现存制度和事物背后的丑恶与阴暗。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老子·四十章》)这不仅仅是“道”的运动规律,更是思维方式的运动方向和动力。他的社会改革之道是革命的,是批判的,提出的自然无为的道的原则,是对理想社会的召唤。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 钱逊.论语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 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思想史[M].人民出版社,2005
[4]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