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自拟升脉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在原发病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自拟复脉汤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变化情况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自拟升脉汤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达77.14%,对照组有效率51.52%,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治疗组较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自拟升脉汤能有效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平均心率水平,改善临床症状。
【关键词】
心悸;升脉汤;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药疗法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病症,以心率缓慢、心室率低于60次/min为特征,包括窦性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室上性和室性逸搏等[1]。目前尚无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疗效理想的西药,多安装起搏器治疗,因基础疾病而无法安装起搏器现象普遍存在[2]。再者,该治疗方法价格昂贵,目前在基层医院还不能全面开展,而增快心率药物均因有明显副作用而难以长期使用[3]。近年来,中医临床研究表明,中医治疗本病显示出一定优势[4]。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笔者采用升脉汤治疗阳虚瘀阻型缓慢性心律失常35例,并与33例单纯西医治疗对比观察,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入选68例,为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其中对照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38~74岁,平均(51.7±6.6)岁;冠心病27例,肺心病5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心脏瓣膜病1例;窦性心动过缓19例,窦性停搏5例,房室传导阻滞11例;心律失常病程1.5~8年。治疗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38~76岁,平均(53.5±4.7)岁;冠心病23例,肺心病7例,张性心肌病2例,心脏瓣膜病1例;窦性心动过缓16例,窦性停搏5例,房室传导阻滞12例;心律失常病程2~9年。两组病例年龄、性别、原发疾病、心律失常组成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内科学》[5]及《实用心脏病学》[6]相关标准拟订。临床表现: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甚至出现昏厥、阿斯综合征。体格检查:心脏听诊心率低于55次/min、节律齐或不齐,心音强弱可出现异常。心电图检查:心率≤55次/min、持续≥1 min;或24 h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55次/min,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各种类型的心脏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室上性和室性逸搏等。
1.3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7]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标准拟订。中医病名诊断:心悸、迟脉证。阳虚瘀阻证。主症:心悸不宁、胸闷时作、头晕视朦。次症:畏寒肢冷、体倦懒言、胸部刺痛、唇色紫暗。舌脉:舌体胖、舌质暗或有瘀斑、苔白或腻、脉沉迟或迟涩。符合主症1~2项,次症2~3项,结合舌脉,即可诊断阳虚瘀阻证。中医症候(症状及舌脉)分级量化评分标准:主症以0,2,4,6分计,次要症状以0,1,2,3分计,舌脉不计分,具体描述。
1.4 治疗方法 两组在治疗原发病的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自拟益气升脉,药物组成:制附子(先煎)12 g,桂枝10 g,黄芪30 g,肉桂3 g,当归10 g,丹参20 g,麦门冬20 g,五味子10 g,炙甘草10 g。水煎,每次150 ml,2次/d,早晚各服1剂,1个月为1疗程,1疗程之后统计疗效。
1.5 疗效标准
1.5.1 心电图疗效 显效:心率≥60次/min;有心率增加>5次/min,但心率<60次/min;无效:心增加<5次/min或加重。
1.5.2 中医证候疗效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n≥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n≥30%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n<30%。疗效指(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100%治疗前积分。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有效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心电图改善比较 见表1。
3 讨论
缓慢型心律失常根据其临床表现及舌脉辨证属于中医“心悸”、“怔忡”、“胸痹”等范畴。据清·林佩琴《类证治裁》中“昔人论阳统于阴,心本于肾,上下不安者由乎下,心气虚者因乎精,此精气互根,君相相资之理”之说,以及《濒湖脉学》中指出的“迟脉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代脉原因脏气衰……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胜欲亡阳”之理,认为其病机是以心气不足,心肾阳虚,脉络瘀阻,运行无力为主。笔者自拟升脉汤方中重用桂枝、附子为君,以温通心肾之阳,祛寒展胸;辅以炙甘草和中益气;与桂枝相合辛甘化阳,振兴心阳,调节心律;麦冬、五味子既养心阴,以取“阴中求阳”之意,又制桂附等温阳药之升散燥烈;黄芪益气升阳;当归、丹参行血化瘀,养血安神;再以少许肉桂振奋心肾之阳,诸药相合,共奏温阳通脉,行气活血化瘀之功效,以补心之气、血、阴、阳不足,并除血瘀邪实,从而取得抗缓慢性心律失常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桂枝、附子类益气温阳药均有明显的改善窦房结及心脏传导系统功能的作用[9],附子还具有增加缺血心肌血流灌注作用,可增加缺血心肌的供氧,减少因缺氧引起的心律失常的发生[10]。附子作用与异丙肾上腺素相似,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促进窦房结和房室传导,显著增强冠脉血流量。黄芪可改善心肌缺血,改善心肌代谢,改善心功能。当归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素样物质的释放。丹参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功能,改善外周循环,并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功能和促进纤溶活性的作用[11]。麦冬可增强小鼠心肌血流量,保护心肌,同时具有抑制心肌缺血造成的自由基生成和加快自由基清除的作用[12]。诸药合用,起到调节心率,改善心脏供血及功能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效果,临床中可以作为无法进行起搏器植入术的替代治疗手段,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梁君昭,刘文胜,李逢春.扶正助脉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117例临床观察.中医研究,2010,23(12):28-30.
[2] 张涛.温阳复脉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60例临床观察.河北中医,2011,33(2):204-205.
[3] 罗良升.桂附养心汤加减配合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32例.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3(2):10-11.
[4] 杨清峰,曹静,王景存.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中医药学刊,2002,20(11):21-22.
[5]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88-217.
[6] 陈灏珠.实用心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48.
[4] 沈绍功,王承德,闰希军,等.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6-12.
[8]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8.
[9] 刘青云.中药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93-94.
[10] 马宗超,唐智宏,张海.谈附子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1):790.
[11] 杨勤,赵朝伟.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现状.中国药业,2003,12(10):78-799.
[12] 王丽娟,王勇.麦冬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5(9):281.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