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棉/粘纤混纺产品为例,分析了棉/粘纤混纺产品的含量测试方法,比较了各个方法之间的差异,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总结了检测中的最佳应用方案。
关键词:含量分析;棉/粘纤混纺产品;方法比较
1 前言
粘胶纤维与棉纤维化学性质相似,但物理性质方面各有优缺点,纯棉制品的强度高、透气性好、抗皱性差、拉伸性也较差;纯粘纤制品有良好的吸湿性、悬垂性、手感柔软、有光泽感、湿强较低。而棉/粘纤混纺类产品既改善了纯棉产品的手感、光泽和悬垂性能,又保留了棉纤维特有的吸湿、透气等舒适性,在服装纺织业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棉/粘纤混纺产品的定量分析一般采用GB/T 2910.6—2009甲酸/氯化锌法。本文结合AATCC TM 20A中59.5%硫酸法和GB/T 2910.5—2009锌酸钠法进行试验。验证了使用新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可行性,比较了各种方法间的优势与差异。
2 试验
2.1 试验原理
用甲酸/氯化锌、锌酸钠和59.5%硫酸溶液,从已知干燥质量的混合物中将粘纤溶解去除,收集残留物,清洗、烘干、称重;结合修正系数计算其占混合物干燥质量的百分率。由差值得出第二组分质量分数。
2.2 试验准备
GB/T 3921《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皂洗色牢度》规定的棉标准衬布;
GB/T 3921《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皂洗色牢度》规定的粘纤标准衬布。
将两种标准贴衬布分别拆成纱线,人工混合成不同比例的棉/粘纤混合样品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定量测试。
2.3 试验试剂与试验仪器
2.3.1 试验试剂
甲酸/氯化锌溶液;锌酸钠溶液;59.5%硫酸溶液;稀氨水溶液;稀乙酸溶液。
2.3.2 试验仪器
恒温六孔水浴锅(70℃、40℃); 机械振荡器;分析天平(精度0.0001g);恒温鼓风烘箱(105℃);干燥器;250 mL具塞三角瓶;抽滤装置;玻璃砂芯坩埚等。
2.4 试验准备
(1)取样:分别取棉及粘纤衬布进行人为混合,重量1g左右,其中棉的比例掌握在50%~55%,为了让试样能与试剂充分接触,所以在溶解前最好将试样拆散,使得粘纤能够充分溶解。
(2)烘干:将试样放入恒温鼓风烘箱内,在(105±3)℃温度下烘4 h~16 h至试样恒重。
(3)冷却:在干燥器中冷却,干燥。
(4)称重:冷却后,将盛放样品的干燥器放在天平边,冷却时间以试样冷至室温(一般不能少于2h)。在2 min内称完,精确至0.0001 g。
2.5 试验方法及过程
2.5.1 方法一:甲酸/氯化锌70℃
将试样迅速放入盛有已预热温度达70℃的甲酸/氯化锌溶液的具塞三角瓶烧瓶中,加入100mL溶液,盖紧瓶塞,摇动烧瓶,在70℃的水浴锅中保温2.5h,每隔45min摇动一次。用甲酸/氯化锌试液把烧瓶中不溶纤维洗到已知重量的玻璃砂芯坩埚中,用20mL、70℃试液清洗,再用70℃水清洗,然后用100mL稀氨溶液中和清洗并使剩余纤维浸没于溶液中10min,再用冷水冲洗至呈中性(每次清洗液靠重力排液后,再用真空抽吸排液),再将残留物过滤到砂芯坩埚中抽滤、烘干、冷却、称重。[1]
2.5.2 方法二:甲酸/氯化锌40℃
也可以采用在(40±2)℃下保温(20±1)min。用甲酸/氯化锌试液把烧瓶中不溶纤维洗到已知重量的玻璃砂芯坩埚中,用20mL、40℃试液清洗,再用40℃水清洗,然后用100mL稀氨溶液中和清洗并使剩余纤维浸没于溶液中10min,再用冷水冲洗至呈中性(每次清洗液靠重力排液后,再用真空抽吸排液),再将残留物过滤到砂芯坩埚中抽滤、烘干、冷却、称重。
2.5.3 方法三:锌酸钠法
把试样放入具塞三角瓶中,加入150mL新配制的锌酸钠稀溶液,盖上瓶塞,在机械振荡器上振荡20min±1min,用已知重量的玻璃砂芯坩埚过滤溶液,抽吸三角烧瓶去除过量液体,用镊子把残留物放回具塞三角瓶中,加入100mL稀氨水,在机械振荡器上振荡5min。再用同一个已知重量的玻璃砂芯坩埚过滤溶液,用水清洗烧瓶中的纤维倒入坩埚中,用100mL稀乙酸溶液清洗坩埚残留物,并用水彻底清洗,每次洗液靠重力排液后,再用真空抽吸排液,最后将玻璃坩埚及残留物烘干、冷却、称重。[2]
2.5.4 方法四:59.5%硫酸法
将试样放入具塞三角瓶中,以100mL的比例加入59.5%硫酸,盖紧瓶塞,剧烈振荡1 min,在15℃~25℃保持15 min,然后取出振荡,再保温15 min,取出再次振荡;用已知重量的玻璃砂芯坩埚过滤溶液,抽吸三角烧瓶去除过量液体,用59.5%的硫酸冲洗,再用水冲洗,然后用稀氨水中和清洗并浸泡残留纤维10 min,再用冷水冲洗,用抽气泵抽干,将坩埚和残留物质放入烘箱烘至恒重,冷却、称重。
3 结果与结论
3.1 结果计算
(1)
P2=100- P1 (2)
P1——不溶组分净干质量分数,%;
P2——溶组分净干质量分数,%;
m0——溶解前试样干重,g;
m1——溶解后试样干重,g;
d——不溶组分的质量变化修正系数。
d值的计算:将纯棉试样经过相同的试验过程,得到剩余纤维干重。计算方法如下:
(3)
m0——溶解前试样干重,g;
m1——溶解后试样干重,g。
3.2 棉纤维修正系数的确定
取6块1g左右的棉纤维试样,分别采用不同的试剂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处理,修正系数由公式(3)计算[3]。棉的修正系数结果见下表。
表1 方法一棉修正系数
3.2 试验结果
从表5数据中可知,使用以上4种方法进行含量分析,所得数值与实际值(以人为混合值作为实际值)的试验误差均在标准FZ/T 01053—2007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中所规定的允差范围内。验证了试验的可行性,方法一和方法四试验误差较小,所得数值比较接近实际值。
方法二和方法三5次试验的绝对误差较大,且都大于实际值。说明这两种方法对粘纤的溶解不够充分。
此外,GB/T 2910.6—2009中棉的修正系数70℃时为1.03,40℃时原棉、煮练棉及漂白棉为1.02。不同类型的棉质材料,其修正系数有较大差异。因此在日常检验过程中要获得较准确的含量值,需对不同状态的棉纤维d值进行摸索,并积累经验,以便选择合适的d进行计算。
4 结论
(1)试验表明:甲酸/氯化锌(70℃)和59.5%硫酸法两种方法所得数值与实际值最为接近,方法较为可靠,数据可信度较高。
(2)甲酸/氯化锌溶液在配制过程中存在有毒气体挥发,锌酸钠溶液在要经过煮沸、冷却、定容等工序,配制周期较长。而59.5%硫酸法配制方法简单,从安全性和操作性方面考虑,59.5%硫酸法要优于以上两种方法。
(3)本次试验结果对莫代尔纤维、莱赛尔纤维、铜氨纤维与棉混纺的产品同样适用。
(4)目前我国一般采用GB的标准作为试验的参考依据,随着纺织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我们也应该借鉴国际上操作性强、准确性高的试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试验效果[4]。
参考文献:
[1] GB/T 2910.6—2009,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6部分:粘胶纤维、某些铜氨纤维、莫代尔纤维或莱赛尔纤维与棉的混合物(甲酸/氯化锌法) [S].
[2] GB/T 2910.5—2009,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5部分:粘胶纤维、铜氨纤维或莫代尔纤维与棉的混合物(锌酸钠法)[S]
[3] 任华.棉与纤维素纤维混合物含量测定中d值的确定[J].中国纤检, 2011(20):55-57.
[4] 瞿彩莲,等.棉/粘纤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探讨[J].中国纤检, 2011,11(下):54-56.
(作者单位:北京市纺织纤维检验所)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