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研究进展

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研究进展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0-31 09:55:10 点击: 推荐访问: 体育 体育专业实践报告3000字 体育专业毕业生求职信

摘 要: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针对该群体体育健康促进的研究日渐丰富。该研究对我国关于青少年群体的体育健康促进研究进行回顾后发现,在该领域研究中,“体育健康促进”这一概念能够达成一定共识;理论研究的开展较为丰富;实践研究以干预方案的实验为主,通过对照实验来检验有效方案。但还存在理论研究较为单一,缺乏学科综合性;实践研究较少有大样本的实验研究,评价系统性不足的问题,今后的研究应更多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在实验设计、评价上更加注重系统规范,有效推动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理论构建、干预方案的设计与检验。

关键词:健康促进 学校 青少年 身体活动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6(c)-0217-02

1948年执行的《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将健康定义为“不仅是免去病痛或残弱,并且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會适应等各个方面的完满状态”,这一定义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健康”仅是没有疾病的看法,丰富了其内涵。随着社会科技发展,文明病的出现与蔓延,健康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健康促进”的理念应运而生。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报告指出,身体活动不足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引发死亡、伤残和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1]。此后,越来越多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身体活动不足的生活方式引发的健康风险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青少年也面临着这一问题。2005年,学生体质调研结果显示:全国约66%的学生日均锻炼时间不足1 h,甚至有达24%的学生几乎每天都不进行锻炼[2]。自1985年起,中国青少年学生肺活量、速度、耐力、爆发力、力量素质等多方面的健康指标连续20年呈下降趋势,肥胖、近视等问题在中国青少年学生中已经显现。对此,我国有关单位于2007年发布《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1 h体育锻炼时间。而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研究也悄然兴起,我国学者从理论、实践等不同角度开展了相关研究。该研究通过对我国开展的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研究进行回顾,旨在总结该领域研究进展,并对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

1 体育健康促进概念研究

“体育健康促进”的概念来自于“健康促进”,我国学者在对“体育健康促进”进行概念界定或解释说明时往往会先对“健康促进”概念做介绍。温斯洛于1920年首次提出“健康促进”的概念,并将其解释为“开展健康教育和制定健康政策”,即通过个人卫生教育的开展和社会机构职责的健全来应对危险因素,维持及增进健康生活水平[3]。1986年,《渥太华宪章》指出:健康促进,这是一种促使人们提升、维持、改善其自身健康的过程。汪晓赞等学者在综合了不同阶段“健康促进”概念的理解后,对“健康促进”定义再进行了诠释,认为这是一项融合自然科学、健康及行为科学知识,通过对生活方式(身体活动、饮食习惯及心理状态等)的改善,促进自身与环境达成和谐统一,来提高生命质量的策略[4]。

而以“健康促进”概念为基础,吕东旭等学者指出,“体育健康促进”是一种通过体育手段来实现行为和生活方式优化的过程,这就要根据不同群体生理等方面的特征,科学地选取体育活动来参与,以达到增强体质、控制疾病的发病率、提升生命质量等作用[5]。唐立慧等学者则将其定义为,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健康、达到预防疾病和提升健康水平的过程及行为[6]。总体而言,“体育健康促进”在其定义上达到了一定共识,也为深入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支持。

2 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理论研究

早在2004年,就有学者发表文章指出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青少年学生健康促进的重要作用,指出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学校健康促进干预的重要实施领域,并提出“强调学校的领导作用,加大投入、树立师生健康意识、加强体育教师培训”是实施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保障条件[7]。

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模式是学者的一个研究点。张瑛秋等学者从学生青春期身心发育状况出发,关注学校健康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针对处于青春发育的突增期、有着不同发育类型的学生设计“健康促进模式”,这是一种学校健康教育开展模式,对处于青春发育突增期的学生,提供适应社会背景、有目标针对性、依据理论的指导,帮助学生实现健康促进的程序。干预主要的行为危险因子有:身体活动缺乏、不科学膳食、家长教育失当、心理压力失调、适应能力不足等[8]。颜昶与徐丽平提出在校内建立 “体育健康促进”的模式,以帮助学生达成“终身体育”,其研究还对此模式的内容及组织功能构成进行说明,并分析介绍了PRECED - PROCEED理论模式的应用[9]。

关于此领域干预理论层面的研究,李英玲对导致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内部及外部因素进行研究,分析该群体体质健康状况及参与体育锻炼现状,指出在高校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更新体育课程观念,设置综合课程模式等干预性措施[10]。郑祥荣与江广和对比了国内外针对青少年提出的体育健康促进积干预策略,认为未来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及干预政策的发展,应完善保障体系、制定科学健身计划、构建良好舆论环境,并提出首要条件——全社会协同努力;关键因素——家庭体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有效结合;重要手段——积极发展不同项目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效保证——选择符合青少年生理与心理特征的运动项目、强度及数量;发展趋势——建设科学健身示范校[11]。汪晓赞等学者对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进行了理论溯源与框架构建,研究指出青少年健康促进的两次重要转向:一是由关注疾病治疗辅助手段转向提倡健康生活方式,二是由制定健康方面公共政策的理论探索到推进行动计划的实践研究;对国外有此领域的成功案例进行了阐述:“总统挑战杯、动起来、5-2-1-0计划”等;并提出学校层面的实施推广、国家政策力量及多元联动探索,是我国对青少年群体实施与推广体育健康促进的主要渠道。研究还提出包含生理干预、心理调节和科学膳食等多个维度的发展格局;校、家与社区多维联动的发展策略以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多维监管机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促进框架体系[4]。

3 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实践研究

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实践研究以干预的实验研究为主,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促进结果是评价的主要指标。邱远与闫虹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体育课程“整体教学”干预对照实验,对照实验的结果显示,干预组学生较对照组在心理健康方面整体上有明显提升,并根据此结果尝试构建了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为目标的体育课程整体教学实践模式[12]。段艳平等学者基于“健康行为过程理论”(Health Action Process Approach;HAPA),针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意向,进行纵向准实验心理学干预研究,对干预组进行为期一周的心理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在锻炼意向变化方面,干预组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而效果量的对比发现,干预组表现出了锻炼意向变化的优势。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对于决定前阶段的个体,阶段匹配干预能够对锻炼意向的增强起到效果,这为今后更加有效推动个体产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并实现行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13]。殷恒婵等学者选取5套运动干预方案,以2463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课外体育活动,实施十周的干预实验,干预结果显示,这些运动干预方案均对实验对象的身心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不同运动方案所产生的影响有所区别,这也为学校能有针对性、更加高效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来实现学生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选择的有效方案[14]。

4 结语

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研究中,体育健康促进的概念能够达成一定的共识;理论研究的开展日渐丰富,从模式构建的探索到干预策略的对比分析、理论溯源及框架构建;实践研究以干预实验为主,通过对比干预组与对照组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促进结果,为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检验有效方案。

但该领域的理论研究较为单一,缺乏学科综合性;实践研究较少有大样本的实验研究,评价系统性不足。今后的研究应更多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在实验设计、评价上更加注重系统规范,有效推动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理论构建、方案的设计与检验。

参考文献

[1]WHO.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2-Reducing Risks,Promoting Healthy Life[R].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61.

[2]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J].中国学校体育,2006(10):6-8.

[3]Winslow,Cea.The untilled fields of public health[J]. Sci,1920,51(1306):23-33.

[4]汪晓赞,郭强,金燕,李有强,等.中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理论溯源与框架构建[J].体育科学,2014,34(3):3-14.

[5]吕东旭,张明伟,李建国.建设健康城市的体育健康促进目标体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1):12-15.

[6]唐立慧,郇昌店,唐立成.我国体育健康促进研究述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3):201-205.

[7]刘仁盛. “健康促进”新理念与体育健康教育关系论析[J].体育与科学,2004,25(2):78-80.

[8]张瑛秋,孔垂辉.青春发育突增期不同发育类型学生健康促进模式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3):348-351.

[9]颜昶,徐丽平.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的创建与“终身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534-1536.

[10]李英玲.大學生体质下降的内外因素与高校体育课程干预措施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2):105-107.

[11]郑祥荣,江广和.国内外青少年健康促进与干预策略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7):17-22.

[12]邱远,闫虹.体育课程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2):1630-1632.

[13]段艳平,刘立凡,韦晓娜.一项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意向的干预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12):43-46,52.

[14]殷恒婵,陈雁飞,张磊,等.运动干预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2):14-27,57.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