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重视非正式群体在校园和谐文化中的作用

重视非正式群体在校园和谐文化中的作用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0-31 14:20:08 点击: 推荐访问: 作用 和谐 和谐内部关系心得体会

摘 要:高校的非正式群体是一柄“双刃剑”,如果引导得当,会对和谐校园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放任自流或不能有效控制,则会对和谐校园的建设作起消极阻碍甚至破坏作用。本文对高校教师非正式群体的成因、特征、作用和对策作一番剖析,积极发挥其正向功能,努力克服其负向功能,为构建和谐校园而努力。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教师;高校管理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条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清楚地表明,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校园是指学校的体制安排、运行机制和实际状态,都处于一种良性、协调运转和发展的状态。大学校园和谐文化以独具大学特色的精神、制度和物质形态为外部表现,把大学建设成为最适宜大学群体成员成长与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科学、民主、诚信、开放、和谐的育人环境以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影响和制约学校群体成员活动方式、思维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作为办学目标,是一所大学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所在。

非正式群体,乍一看,似是贬义词,实则不然,它是个中性词。实际上,在我们平常生活中,非正式群体是普遍存在的。社会正式组织的成员有意或无意地几乎都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这就是非正式群体的普遍性。在我国理论界所探讨的非正式群体在西方被称为“informal group”,即“非正式群体”。 高等学校由于提倡学术自由、民主治校,同时,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他们固有的对现实的批判传统,因此,高校更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高校的非正式群体是一柄“双刃剑”,如果引导得当,会对和谐校园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放任自流或不能有效控制,则会对和谐校园的建设作起消极阻碍甚至破坏作用。因此高校管理者要认真研究教师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特征和作用,采取适当的对策和措施,积极发挥其正向功能,努力克服其负向功能,为构建和谐校园而努力。

什么是非正式群体呢?一般说来,非正式群体是一种结构比较松散、成员之间接触较多关系又比较自由的一种组织方式。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一种利益、感情的需要或共鸣。这里,笔者拟就教师这一群体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种类、特点及其应对措施作一剖析。

一、校内教师非正式群体成因

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属于群体的一种类型,是人们由于某种特殊关系或需要而自发形成的群体,以友谊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是其最明显的特征,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关系密切,互相信任、互相支持,虽没有明文制度,但大家用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来约束自己并评价他人,表现出较高的心理相容性和较强的凝聚力。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情境中,教师除在正式群体中完成各自的角色使命之外,又因工作或非工作的关系,有意或无意间维系在某一非正式群体之中。校内教师非正式群体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1.利益、兴趣、感情的综合体。校内某些成员在利益、兴趣、感情等方面相互接近,相互吸引彼此形成非正式群体。例如学校在制订分配方案过程中,具有相同职称、工龄,处于同一分值段的教师们由于利益相同、期望值相同、目标一致,彼此形成一个无形的“同盟”;喜欢球类(或打扑克等)的教师兴趣相投,接触频繁,感情交流增多,相互之间也形成一个非正式群体;又有些教师在思想、志趣、情感等方面找到共鸣,得到了同情、理解和支持的满足,也会形成了一个情投意合的“小群体”。

2.大目标和小目标的不一致。当某些教工的利益与学校的目标不协调时,也会产生一些非正式群体。例如“校兴我荣,校衰我耻。”全校师生齐努力,争取评上全省乃至全国重点高校,无疑是每个高校的目标。但一小部分教师个人意愿强烈,如热衷于搞职称评定,而一旦未被评上,则这部分人便互诉不满,同病相怜,也形成一个无形的“集体”。又如,在大力提倡干部知识化、年轻化的今天,一些未到退休年龄而退居二线的元老们,由于失落感在作怪,互泄对现今领导的不满,也形成了一个无形的“组织”。

3.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某些教师与学校领导或其他教工关系不协调而产生一种认同感时,也会形成一个非正式群体。如某校来了一位新院长,新官上任三把火,撤换大部分中层干部,关系顿时紧张起来。这些下岗中层干部共同的结局,共同的命运也会使他们“走”到一起来。

二、非正式群体的种类

校内存在的非正式群体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三类:

(1)横向型。只有学校组织内地位相当,级别相同的正式组织的成员组成的非正式群体。如科级中层干部组成的非正式群体,仅有普通教师组成的非正式群体,便属此类。

(2)纵横型。这类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在学校组织中担任的正式组织的角色,存在着地位或级别上的差异。诸如既包括校长、科长也包括一般教师在内的非正式群体。

(3)工作群体型。这类非正式群体的主要特点是以学校里同一工作部门为单位而形成的。如同一教研室的教师,同一办公室的行政人员等。

三、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由于非正式群体成员在其利益、兴趣、感情等方面相互接近,相互吸引,再加上同正式组织相比其成员人数相对较少而又比较集中,所以,一般来说,学校的非正式群体有如下特征:

(1)非正式群体内部成员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因为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或利益相同,或感情互补,或期望值相等,或兴趣爱好一致,所以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诸如情投意合的亲密朋友、兴趣相投的棋友球迷、荣辱与共的小群体等。情感是维系群体成员关系的纽带,他们相互依赖、信任和支持,为了达到在正式群体中难以达到的目标,他们会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言行,用约定俗成的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以使成员间协调一致,表现出较高的心理相容性和较强的凝聚力。他们努力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当“组织”或成员受到外部侵害时,“组织”成员就会形成一个无形的自我保护壁垒,团结如一人,一致对外,使“组织”或成员免受攻击。

(2)校内非正式群体目标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学校组织的目标都是公开的、稳定的,大多数有文字记载。但学校非正式群体则不同,他们的目标既不公开,又不稳定,更没有文字记载。这种隐蔽性常造成了其活动的复杂性,给学校管理增加了难度。

(3)领袖自然形成,威信较高。高校教师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不是由上级领导正式任命或教师选举产生的,而是在长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他们大都善于协调成员间的关系,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影响力。一般校内非正式群体的领袖由天然年长者、资历高深者担任。如学校元老、教研室主任、教授等;也有在学校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者担任,诸如处长、科长、教研室主任等;还有才能、人格、力量超群者担任,像学科骨干等。他们具有很高的威信,极强的号召力,一呼百应。以至于有的学校的领导都望尘莫及。

(4)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亲密的感情。由于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情投意合的小团体,接触时间多,活动频率高,感情交流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他们之间畅所欲言,无所不谈,互诉心灵深处的幸福与快乐,烦恼与痛苦,亲密无间,彼此又相互需要、相互满足,像知心朋友便是典型的例证。他们自由组合,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淘汰出局者重新自由组合,形成一个新的非正式群体。

四、非正式群体在校园和谐文化中的正向和负向作用

从学校的管理角度来看,判断非正式群体的正副作用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否与学校制度运行相背离;二是非正式群体是否推动了成员融入学校主流文化。以此标准来衡量,有些非正式群体通过发展正当的兴趣爱好促进了成员的身心健康;通过学术争鸣推动学校科研水平和学术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使成员获得了心理满足,平抑了成员的不良情绪。同时对于学校管理者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分配不公等具有一定的监督和制约作用。但是,有些“非正式组织”存在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学校存在观念冲突。非正式群体由于遵循团体内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因此与学校的主流观念不一致。教师担负着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方式教育学生的职责,非正式群体成员由于没有认同学校的主流价值观念,在教育引导学生时,必然掺杂很多个人思想认识、文化倾向和行为规则,把非主流的东西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学校的教育教学观念,使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受到不利影响。

2.与学校存在利益冲突。非正式群体的利益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利益往往与学校利益存在不一致性。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非正式群体的“小利益”服从学校的“大利益”是管理的理想状态。为实现学校教学科研的中心任务,因此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是学校的核心利益。非正式群体由于与学校存在制度层面的不一致,因此对于学校推行教学科研政策都具有相当不利的影响。

3.与学校存在行为规范冲突。观念和利益冲突必然进一步外化为行为层面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在工作中消极怠工,对工作投入不足,对工作成绩漠不关心,淡化作为教师的角色意识甚至超越教师的角色定位;二是违背学校制定的教学原则和应有的师德要求,有意无意地对学生进行社会、学校的否定性评价;三是对学校的制度运行提出质疑甚至诟病;四是如果非正式群体成员掌握一定的非正式群体权力,这种权力就会在行使时或多或少偏离权力设置轨道,沦为个人和小群体谋取利益的工具。

五、在构建校园和谐文化中针对非正式群体的应对措施

一般来说,除了对社会具有危害性,涉及学校安危的要予以取缔外,大多数非正式群体校方都必须从思想教育、制度规范和行为引导等方面进行积极应对,从而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抑制他们的消极作用,为构建和谐校园而努力。以我之见,应对措施有四:

⒈正确认识。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现实,非正式群体存在基于人性的需要,因而广泛存在于各个组织之中。学校管理者要正视这一客观现实,不能把存在非正式群体作为学校本身存在问题的唯一证据,也不能完全视为异己力量,一棍子打死,更不能把所有群体都看作非正式群体。实际上,有些是纯粹因为部门分工不同造成的临时性群体,如辅导员群体、教授群体,教学人员群体、后勤人员群体等,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学校管理者要从科学的角度认真界定非正式群体,并分析和掌握它们的成因、数量、影响力等,为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提供必要依据。

⒉统一目标。加强学校组织与非正式群体目标的沟通,争取学校的目标为非正式群体成员理解接受。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高等学校同样面临着竞争,面临着“优胜劣汰”。学校兴亡,人人有责,学校和个人已经紧紧地融合成一体了。要耐心开导,讲明利害关系,大河水涨,小河水满,争取学校的目标被他们所接受;对那些出谋划策、辛勤耕耘的人要予以鼓励和表扬,甚至委以重任。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满足他们合理正当的利益要求,并把这种利益诉求纳入学校统一管理的范围。使学校的目标为全校教工所接受,并化为行动的动力。

⒊加强沟通。加强学校组织成员之间思想感情的沟通,以取得领导和教工在思想、感情上的一致,作为校领导,与教工思想沟通的最佳途径是:适度参加一些对学校组织和个人有益的非正式群体,多结交一些朋友、球迷、舞友、乐迷,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倾听教工的心声,加深彼此的感情,一举两得。如果教工见了领导能无所不谈、无所不问、畅所欲言、心情舒畅,就说明学校领导在这方面做得是很成功的。其次,学校要真正发挥学校工会——教工自己的组织的作用。不能停留在组织几场文娱、体育比赛。工会领导要经常到教工中去寻访,不定期地召开一些座谈会,倾听教工的呼声,了解教工的甘苦,博采众长,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起到“疏通渠道”和“沟通桥梁”的作用。

⒋“擒贼擒王”。努力做好非正式群体领导者的工作。对于积极型非正式群体,学校可通过对其核心人物授权,让他帮助学校开展部分工作。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慎重提拔其核心人物为正式领导,利用其非正式领导才能为学校服务;对于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当学校转化、教育无效时,学校应采取果断措施,利用下列方法解体它,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渠道将核心人物调到其他单位或采用令其内退等办法,使其组织“群龙无首”“树倒猢狲散”,瓦解这个群体。并重组该群体内的一般教师,学校可根据工作需要有意识地将他们和其他教师安排在一起工作,让这些人在与他人的共事过程中,消除不良的观念和行为,进而达到工作上的和谐,人事上的安稳,使其融入学校教师集体中或进入新的”非正式组织”,重构和谐人际关系。

总之,非正式群体在高校普遍存在,作为校领导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正确引导,克服其负向作用,发挥其正向功能,为共建校园和谐文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付树京.教育管理学导论[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2,第二版.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张国庆.行政管理中的组织、人事与决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