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电视新闻行业为实现直播普及经历了整点、直播和要闻滚动播出,“小型化”直播机制,“正在进行时,即直播阶段”三个发展阶段,本文在分析三个发展阶段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我国电视新闻发展之路,并对电视新闻直播节目的运作策略给出自己的建议,探索新闻直播如何进行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电视新闻 直播常态化 运作策略
在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渴望知道世界正在发生什么。电视观众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已由“今天的消息今天报道”转向“现在的消息现在播报”(所谓“NNN”,NOW NEW NOW)。在国外电视台探索出电视新闻直播常态化之路后,节目也在受众的观看好恶取向下逐渐发展出了门类不同、形态各异的电视新闻直播节目。
一、我国电视新闻“直播常态化”的发展阶段
追求新闻事件的现场同步报道,已经成为现代电视新闻的基本特征。而电视现场直播是电视传播形式中既平常又特殊的一种。所谓平常是因为直播这种形式是电视的常态,这是由电视传播的“同步性”本质决定的;说特殊,是因为在中国50多年的电视发展史中,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经常性的大规模直播才勃然兴起,继而引发了全国电视界的直播热,从而才引导了电视新闻直播的普及。
我国电视新闻“直播常态化”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整点、直播和要闻滚动播出阶段。
中央电视台在1993年进行一次改革,中央一套大量增加新闻节目的播出,实现了整点、直播和要闻滚动播出;到1996年,《新闻联播》首次以直播形式出现。九十年代,央视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新闻杂志栏目兴起,打开了中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空间,电视事业步入了它的第一个黄金期。
第二阶段——“小型化”直播机制。
在2000年后,以各地方台新闻栏目的相继崛起为标志,中国电视进入了民生电视新闻时代。其中以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和湖南卫视的《晚间》栏目最为突出。这两档民生新闻节目以机动灵活的“小型化”直播机制,快速反应,放低门槛,使百姓生活等题材成为新闻主角。
第三阶段——“正在进行时,即直播阶段”。
开始于2008年,目的在于对重大事件,尤其是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全面跟踪报道突出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自我形象,追逐主流媒体的目标,在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中国电视新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正在进行时,即直播阶段”。
二、我国电视新闻“直播常态化”迅猛发展的原因
在明确了我国电视新闻直播常态化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我国电视新闻实现直播常态化、进而步入新闻直播“正在进行时”所存在的内部逻辑:
首先,电视新闻事业在前两个黄金时期所创生的新闻直播概念不断成熟。第一阶段突出了新闻新鲜感的同时,注重挖掘新闻的深度,如《焦点访谈》针对1到2个社会热议的新闻点深入评述。电视新闻普遍注重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报道由浅入深,内容全面。第二阶段注重了新闻的贴近性,报道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社会,为民说话为民办事。到了第三阶段,新闻的时效性摆上了第一位。借助深度报道对新闻内容的探索和报道手法多视角、多层面、全方位的实践,新闻报道在内容真实准确的同时,对新闻事件的反应速度也大大提升。
其次,媒体成长也需要机会,如果说成功是在有准备和善于把握机会之后的必然结果,那么失败也可能会成为蜕变成长的先导。例如十年前的“9·11事件”,当它被世界所有媒体第一时间进行直播报道时,央视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中断正在播出的新闻节目而对这一特大新闻进行直播。在主持人白岩松的《幸福了吗》中提到:央视没有直播“9·11”,第二天上午,一位中年女士很愤怒地推开白岩松办公室的门,“手指颤抖着指向我的脸,开门见山地质问我:不是说只要有大事就能看到你吗?昨天为什么没有看到你?”白岩松和办公室的其他同事沉默着站立,无从还嘴。白岩松认为,那个大姐指责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供职的这个央视。这样“失败”的经历让央视的决策者意识到电视新闻直播已经成为全球媒体的发展趋势。正是如此,才催生了央视新闻频道的诞生。
最后,2008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提到,政府信息公开的同时,媒体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加以宣传配合。因此,媒体能够解放思想,在轻松的气氛和环境中,放下包袱,创新报道形式,提高报道水平。中国电视新闻思想的解放和思想观念的创新,直接带来了一个新的新闻时代——电视新闻直播时代。
三、我国电视新闻“直播常态化”的运作策略
如何能够更好地掌握新闻的第一手资料,为受众提供更快更便捷的信息要闻,成为了新时代对传媒工作者的新考验。
1、建立电视新闻直播的新机制。
对于新闻报道而言,新闻发生时间、新闻采编时间和新闻播出时间,是一个新闻事件报道最根本的三点。这三点的掌控直接决定了频道或者电视台的成败。这三点之间的时间距离越长,机制就越不顺畅,新闻的时效性就越差;反之,机制越顺畅,新闻则越鲜活。
当我们要对突发性新闻事件进行直播报道时,我们就会发现单-依靠某一个频道或电视台的力量是很难做到的。要第一时间抵达新闻现场,实现跨区域的直播报道,建立各级电视媒体的合作机制无疑是最佳选择。就电视媒体而言,可以考虑以下三点:
(1)建立专门的直播小组。这个小组既要对独立的直播节目进行策划和组织实施,也要能够解决日常栏目中的技术支援,如设备提供、线路协调等问题。
(2)重要地区设立记者站。对于国家级媒体来说,在地方设立记者站已经很普遍。但对于地方媒体而言,设立记者站则是指一些关键的部门。例如,可以与交警部门配合,在城市的交通指挥中心设立分演播室。通过对市内主要路面的监控,可以及时发现新闻线索,第一时间进行现场直播。在早晚高峰时,也可以对路况进行直播,为市民出行提供参考。
(3)强化媒体合作。对于大型事件的现场节目,如果能实现跨地域、跨媒体的合作,则会对新闻直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快新闻策划理念的转变
对可预知性的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如何进行节目的整体构思,构建一个合理的报道布局,成为直播能否成功的关键。做好一次现场直播要有一套高素质的专业人员相互协作,其中包括采、编、播、摄。电视直播是一项团队活动,需要各个工作环节的相互协调。因此,直播前周密的计划书是必须制定的,它可以明确活动的顺序、镜头的处理、资料的运用、现场采访的内容、演播室的情况以及一些相关的技术要求。
3、建立与直播常态化机制相配套的人才资源及技术支撑
(1)组建与新闻直播常态化相配套的快速反应采访团队,通过“记者加编辑加技术”的三人组合模式来完成直播采访及信号传输的需要。央视在2009年2月22日凌晨山西屯兰煤矿发生矿难时,当天上午8点,记者就到达矿难现场发回了电话连线报道,当天中午的《新闻30分》节目中实现了救援现场视频直播。自此,中央电视台正式启动了全国新闻应急机制,由新闻中心、播送中心、以及中视华科公司共同完成新闻应急所需要的人力及技术配置。新闻中心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郑州、沈阳、西安设立了8个快速反应报道记者站,现已分别安排记者驻点分布,力求缩短记者到达新闻现场的时间。
(2)在技术方面,采用先进传播技术。在我国,现场直播最大的制约因素在于传输技术。大多数电视台,在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直播报道时,通常采用DSNG大型直播设备,但是,这对于突发新闻的报道未免过于笨重,这时可采用境外电视传媒的小型化直播设备。如采用“数字读卡式”拍摄,小微型转播车,膝上切换台等等方式,能有效解决直播常态化对于报道小组机动灵活的要求。
4、建立与直播常态化机制相适应的播出平台与机制保障
(1)突发性新闻事件是不可被预知的,要推行直播常态化,就要以突发性新闻为先,在有突发性新闻的时候能够马上中断其他新闻的播出,为其空出播出渠道。现在的央视新闻频道已经实现了“全天候”、“全开放”的播出平台——“窗口永远不关、主播时刻准备、主编动态编辑、新闻即时播报”。从台前到幕后所有工作人员随时待命,时刻备战突发新闻。这样的播出平台可将突发性新闻报道第一时间传播给受众。
(2)在具有了动态播出能力的平台之后也要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如根据时间的变化与受众的需求变化安排播出内容,无传统截稿时间,无固定收看时间点。在这个有活力的机制上,将新闻报道的统筹协调、信息获取、新闻策划、节目制作、播出协调这几个工序有机结合起来,看似播出的节目是动态无序的,实则播出的机制是稳定的、有掌控能力的。
5、人才整合、平台整合是我国直播常态化发展必经之路
电视新闻直播需要多种媒体平台,多种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电视台需要具有足够能力的设备技术人员保障电视新闻直播信息畅通、运转正常。电视新闻直播的技术又包括卫星信息传播技术、多媒体影像技术、监控平台即时传播技术等。这些都要通过技术人员、一线报道人员、后台操作人员、主持人等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即时播报平台。
展望我国电视新闻直播常态化今后发展之路,建立一个全国统筹的大型直播平台是当务之急。例如,《东方时空》改版后增添的每周一次的《直播中国》,无论在机位设置上还是在背景报道和主持人主持风格上都变得生活化、日常化,这样的直播方式是一种创举。现在。直播不仅在时间播出量上不断增加,直播报道已全面介入了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成为时代最迅速、最直接的记录方式。电视视听兼备的媒体优势在直播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所以,建立人才统筹、制度整合、技术合作的电视新闻直播平台是当务之急。我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中央电视台虽然在各个地区都有分站,但也不能做到对所有的新闻事件全盘掌握。要想真正实现直播常态化,就应建立起统筹平台,使直播素材共享,各台在同一“起跑线”的基础上独立策划播出形式。
四、结论
电视直播报道从大规模的单一报道模式,走向了立体化、常规化的综合报道模式;从第一时间发布新闻,发展到第一时间发布新闻报道现场、第一时间报道新闻背景、第一时间发表评论。
传媒行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找到一劳永逸地解决电视新闻媒体直播形态到底该如何发展的答案,但我相信,会有更好的技术和更完善的体制让中国的电视新闻事业以更真实直观、更贴近人民的方式呈现出来。
责任编辑:李甜甜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