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1-2013年“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已经成功举办36期,该活动已在社会各界取得了一定的反响。“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的进展情况、专家和媒体的参与情况文中进行了详细阐述。基于“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主题所涉及到的领域、活动产生的社会效应及活动的品牌效应等方面,分析了“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的影响。同时也对活动的不足之处给予合理见解,以期对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提高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 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主题领域;社会效应;品牌效应
中图分类号G3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150-03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 Scientists and Media Face to Face “ from 2011 to 2013
Sun Xiaoli ZhongQi Wu Dan Wang Dapeng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 Beijing 10081, China
Abstract From 2011 to 2013, the “scientists and media face to face” has been successfully organized 36 times activities, the activity has been achieved certain response in all social classes. This paper give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progress of activity,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experts and media of the activity is also stated. Based on the involved field of the theme, social effect, brand effect and other aspects, the influence of “scientists and media face to face” is analyzed. The inadequacies of the activities are analyzed, and the reasonable opinions are also given, hoping to provide positiv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ctivity and 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words scientists and media face to face; topic areas; social effect; brand effect
0引言
2011年中國科协技术协会科普部组织开展“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系列活动,“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旨在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全国学会和大众媒体的作用,结合社会热点、焦点开展科普,建立一个科学家与大众媒体广泛沟通的渠道。每期围绕社会科普热点,邀请科学家与媒体记者开展面对面的交流,在平等活泼、轻松自然的氛围下,发出科学共同体的理性声音,引导社会舆论[1]。
科学主体尤其是科学家应肩负起从事科学普及、正确认识和宣扬科学技术价值、弘扬科学精神、社会伦理、社会政治等责任[2],借助“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科普平台将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技术知识、思想和精神,开展科普教育活动。通过科学主体的宣传活动加强对正面事件的科学传播;安定公众对负面事件不满情绪,缓解应对突发性社会热点事件的压力;同时也为科学主体投身参与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科普活动提供机会,以此推进科普工作深入开展;“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也借此提高自身知名度,打造出品牌效应,提升活动效果,最终形成“三赢”的良好的宣传效果。
1活动的基本情况
1.1活动的进展
结合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开展科普教育是一个有效途
径[3]。2011-2013年“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已经成功举办36期,相关活动已在政府、科学界、媒体界、公众中取得了一定的反响。2011-2013年“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举办3年来,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参与,平均每年举办12期,基本保持每月1期活动。其中2011年共举办11期,2012年共10期,2013年共15期。每期活动采取计划内选题和应急选题相结合的方式,密切关注科学技术发展动向,及时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做出反应。关注民生和产业发展,突出“精、深”的策划和宣传方式,关注突发的公共事件和应急事件,突出“快、广、久”的传播方式。
1.2专家及媒体的参与情况
2011-2013年“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共邀请158名专家参与活动,平均每期邀请4-5位专家。院士共30人,占总数的19%;教授33人,占总数的20.9%;研究员40人,占总数的25.3%;外籍专家8人,占总数的5.1%,其他专家46人,占总数的29.1%。2011-2013年邀请的专家数量及对比分析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邀请的专家中具有院士及教授级别的资深专家的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他们是科学技术领域的领头人,掌握了最先进、最权威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是科技传播领军人物代表。院士的递增速率基本呈现翻倍增加,一方面说明了这些领域资深专家愿做科学传播的代表人物,迫切希望通过媒体和民众沟通;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科协的相关政府组织部门积极通过科学家和媒体互通的平台,进行科普所付出的努力,表明了政府部门通过科学家及媒体的特殊身份推进科普工作,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举办36期活动中,邀请到的外籍专家共8人,表明我国科学与技术普及工作得到国际的友好协助,也表明了“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力争与国际接轨,但国际化力度不高,有待进一步。参与活动的专家也包括科学技术一线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他们有专业领域的研究员41人,行业的工程师、医师、营养师、巡视员、机长、编辑、作家、设计师等共46人,他们积极加入到科学传播的队伍中,在为民众排忧解难、解疑答惑的同时,公众得到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支撑和科学精神鼓舞,科技传播者也通过媒体了解到公众的困惑、质疑和需求。
图1参与活动的专家情况
经过36期活动的成功举办,“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已形成了固定的媒体网络,每期活动都有20~30家媒体参与。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北京科技报等固定的20多家科技媒体;以及中国科协网、人民网、中国网等网络媒体,基本形成40家固定媒体。此外,每期活动还有一定数量的学科专业媒体参与。媒体类型涵盖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及网络等,报道类型涵盖了文字、图片、广播、视频等。媒体通过活动上与专家互动、专家采访等方式将了解到的科学信息采用不同渠道及时、准确地传播给公众。
2“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科普活动的影响分析
2.1活动主题所涉及到的领域
“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主题所涉及到的领域有:科普出版、科普创作、科普活动、天文物理、环境保护、航空航天、自然气象、资源环境、科技传播、高端科技、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等十几个领域。近三年来,主题涉及到医疗卫生、高端科技、食品安全领域的活动均在5次以上。从近三年来活动选题领域所涉及到的主题词来看,核污染、医学救援、食品添加剂、极端天气、中医、养生、慢性病、转基因技术、雾霾、流感、食品安全、气象灾害、航空安全、伪科学、乳品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成为“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关注的焦点,同时诸如北斗、中国航天、太阳活动、宇宙、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探月工程、大数据等关键词也频频出现,表明“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紧跟科技发展步伐,洞悉国际科技发展动向。
图2给出了“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主题领域对比分析。从图2可以看出,近几年与民生相关的社会热点大众化,一方面表明科学界对科技大大众传播的重视度日益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从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的结果:2005年1.6%,2007年2.25%,2009年3.17%,2010年的3.27%,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5%[4-6],这些数据也表明了我国公民科学素养在不断提高。近年来,科学界、媒体界及广大民众对高端科技的探索和求知兴趣逐年提升,一方面表明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已经达到广大公民不得不关注的地步。“蛟龙”号首次完成试验性应用航行、中国航母辽宁舰也已初步形成战斗力、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成功软着陆等一系列科技事件表明我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不再是简单地“听故事”,而是在向世界讲述自己的“故事”[7],这些同时也表明我国公民已经意识到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不仅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例如腾讯微信“扫一扫”、3D打印、在线教育、4G网络、个人云等开始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和聚焦点。
图2活动主题领域对比图
2.2“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的社会效应
“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选题是通过承办单位、学会、媒体界、科学共同体等多渠道的征集方式开展,采用沙发座谈、小型深入研讨、圆桌互动、走进实验室和工厂等形式来开展活动,满足了不同层面的科普需求。每期紧抓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借助科技工作者和媒体的力量,通过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引导公众正确理解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是引起公众普遍关注和广泛议论的重大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可以分三种类型:正面效应、负面效应及突发效应[8]。
產生正面效应的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普适性、可持久性、易操作性,正面、积极的社会热点具备令公众心情愉悦的科普契机,以此推进科普工作必然产生良好的效果[8,9]。例如“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第一期、第二十一期关注了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展示了中国北斗的发展;随着2012年诺贝尔的各个奖项陆续发布,文学方面中国作家莫言成为第一个中国本土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第十九期解读了2012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客观思考分析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离中国到底有多远,到底有多近;国际园林博览会于2013年5月18日正式开幕,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参观游览,园博园处处可见最新高科技的应用,时时能领略到科技带来的美丽与便利,为使公众了解园博园的建园理念和所应用的高新技术,激发公众到园博会去亲身体验的兴趣,第27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走进北京园博会,详解科技打造的魅力园博园;第35期围绕“探月梦-中国梦”的主题,就一系列公众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科普嫦娥三号的成功登月,帮助公众更好的了解探月工程。借助这些正面的社会热点,使得媒体科技传播的“可读性”加强,真正起到“传播”和“沟通”的作用。
产生突发效应的社会热点问题是由突发性、人力所不能抗拒因素引起的,如地震、海啸、特大暴雨、雪灾以等自然事件。它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挑战性,所以此类科普工作不仅要倚重突发事件之科普契机,还要坚持长久的科普的工作,为减少或避免突发性的社会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提供长久的科技指导[10]。例如: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核泄漏事故,世界各国高度关注日本核电站事故,尤其是日本邻近国家和地区更是担忧,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抢盐”风波,影响了社会正常秩序和公众的安全心理。为此“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第3期邀请多位相关专家对认识核污染进行解读,普及正确的核安全知识、形成健康、绿色、科学的生活理念。又如针对“7·21”北京特大暴雨事件围绕主题“科学应对洪涝灾害”展开了第17期活动。此外,针对灾害事件以及医学救援的持久性的科普话题,开展了主题为“常态下和灾害事件中的医学救援”、“直面中小城镇气象灾害”等活动,增强公众科学、理性应对灾害,普及医学救援知识,增进公众维保障生命安全、维护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产生负面效应的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更短的时效性、更强的针对性、更长的挑战性、更长的持久性,所以此类热点问题的科普契机要有预见性、及时性以及持久性[11]。“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对产生负面效应的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做出迅速、及时的反应,开展有效的科普工作尽力将此类事件在发生的潜伏期平息。例如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此起彼伏,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神经。假鸡蛋、染色馒头、西瓜膨大剂、瘦肉精、台湾食品塑化剂等问题的出现,“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的第5期、第13期、第16期、第25期及第28期对食品安全相关问题做一详细解读。专家就食品添加剂、乳品、科学认知食品安全以及食品安全的信息等话题与媒体互动。针对近年来张悟本、马悦凌等既无中医学历、亦不懂中医理论的“养生大师”或“神医”轮流走下神坛,败坏了中医形象,给人民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负面影响,活动的第8期围绕“中医与科学养生”的主题,在如何分辨正确的养生方法与错误的养生方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保健和医疗等问题上科学引导公众。
2.3“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的品牌效应分析
“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越来越受到科学共同体、媒体和公众的青睐,其原因在于其此科普平台的建立有利于社会热点事件得到科学合理解决、传递正能量,安定社会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活动得到了媒体界的大力支持,新闻媒体对每期活动的既有跟踪报道,又有中国科协网、新浪科技频道等设立“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的专栏,中国科协网现场直播,另外中国数字科技馆、人民网及中国网也进行了同步转载直播。“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以新闻稿、音像资料、图片、速录稿等方式大力推广活动,同时还通过制作宣传片、专家的活动题词、宣传册、图书等方式加强活动的宣传。
从“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品牌的来看,活动开展3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媒体、学会主动联系“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办公室要求参与活动,并为活动提供各种支撑,表明活动的品牌已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但从媒体的报道来看,众多媒体仅是对活动内容进行了一些报道,对活动品牌以及活动的支持单位的宣传较少,结合每期活动对公众的跟踪报道以及利用该品牌进行的其他科普活动的报道更是甚少。以百度和谷歌的搜索工具,分别以“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和“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中国科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后者的检索结果明显减少,另外从有关的数量来看,活动的传播力度具体见表1所示,这意味着活动品牌的传播力度及各个协作部门的沟通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百度网页 百度新闻 谷歌网页 谷歌新闻
“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 835 000 250 269 000 357
“中国科协” +“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 72 000 1 360 172 000 267
表1“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搜索结果(搜索时间:2014-4-11)
3 结论及建议
“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举办3年来,在科技传播、科学家与媒体的沟通、传递正能量、促进问题化解、安定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活动的影响分析,建议活动的自身品牌效应、科技传播的效果、科普平台的利用率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1)活动在专家、媒体、支持单位等层面的数量已初具规模,也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每期活动的后续工作较少,应加强媒体的深入报道,跟踪活动的传播效果,了解公众的受益情况。
2)“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品牌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课题小组与媒体加强沟通,对媒体提供专业的培训与指导。
3)“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每期活动形式在坚持自己特有风格的同时,也要开拓创新点,使得活动更具吸引力,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4)“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主题的来源不但要征集承办单位、学会、媒体界、科学共同体,更要征集公众的意见,要了解公众之所需、公众之所疑,才能更好的为公众服务。
5)“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的科普平台应进一步开发资源的利用。利用各种传统媒体及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傳播科学信息,同时要利用自身的品牌效应采用不同渠道开展后续的科普工作。
参考文献
[1]2011年“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正式启动[J]. 硅谷,2011(6): 200.
[2]黄涛.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N]. 中国教育报,2003-5-28(3).
[3]李蔚然,丁振国.关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及其科普需求的调研报告[J]. 科普研究,2013,8(42):18-24.
[4]高宏斌.2007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主要结果发布[J].中国科学基金,2009(2):126-128.
[5]王宇光.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发布(2010-11-25)[EB/OL]. http:///http_/kjrb/html/2014-03/02/content_249598.htm?div=-1
[8]张红方.我国社会热点事件与科学普及的互动关系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9]徐顽强,张红方.科学普及“嵌入”社会热点事件的模式研究[J].科普研究,2012,7(2):16-21.
[10]张光辉.重视社会热点问题——搞好突发事件报道[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24):4-5.
[11]唐琪. 网络热点事件的科学传播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