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

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1 10:05:09 点击: 推荐访问: 中国 中国500强企业发布会 中国70周年大事件回顾

到21世纪初期,外资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民营经济等经济成分共同推动着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本文描述、分析外资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外资经济的贡献体现在对GDP增长、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出口和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增强研究与发展能力的贡献等许多重要的方面。结论是, 外资经济不仅推动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改变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提高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

关键词 外资经济增长结构竞争力

作者江小涓,女,1957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资金来源

中国自凹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l),截至2001年底,中国已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90 484户,合同外资金额达7 459.0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3 954.69

对于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FDI作为外部资金来源,是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增长做出的最主要、直接的贡献之一。对于国内储蓄率较高、有较强投资能力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吸引外资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提升东道国产业的竞争力方面。对我国来说,跨国投资在上述两个方面的作用同时存在,各自的影响程度随时间推移而有所变化。

(一)重要的资金来源

70年代末期以来,FDI作为外来资金来源,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额中所占的比重总体上呈现较大幅度上升的趋势。到90年代中期达到最高点,此后有所下降。2001年,FDI在中国目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为10.54%,表1是90年代各年的情况。我国吸引66FDI量中,有60甲。左右投向工业,2000年,FDI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为24.06%,已占I业投资四分之一。

(二)改善投资质量

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中国国内资金短缺的状况逐步改善,银行资金出现了连续数年较大数额的存差。同期出现的还有绝大多数商品的供过于求、多数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和国内江小涓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下滑。与此同时,外商在华投资的数量持续保持在年400亿美元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对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不断上升,在一些行业已经达到较高比重。这些问题重叠在一起,引起了如下争论:中国为什么还要持续较大数额利用外资?

此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重要的意义,是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和促进资产质量的改善。因为提高资产质量所需的创造性资源如人力资本、技术水平、技术开发与使用能力、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管理能力、对客户需求的理解能力等,都会随着跨国公司的投资一同进入国内。从这种角度看,内资不是外资的替代物。

利用外资对资产质量改善的促进作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形成高质量的新增资产

我国工业产出/投资比率较低,是长期存在于我国工业发展中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有大量的建设项目投产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少新建企业一投产就亏损,表明投资形成的资产质量不高。外商投资设立新企业,给国内带来了新产品、新技术、新观念、新的管理能力和新的国际市场渠道,新项目的竞争力较强,形成了高质量的增量资产。

2.提升存量资产的质量

我国现在资产存量中,有大量的低质量资产。通过吸引外资,有可能将部分低质量的存量资产变成高质量的存量资产。在一些案例中,外国投资者并没有投入多少资金,而只是通过改变管理、营销和内部分配方式等“软件”,就改变了企业的亏损状况,改善了存量资产的质量。

资产质量的优劣可以有许多指标表示,但最基础性的指标,是较高的产出/投资比率和较高的盈利/投资比率。图1是2001年的一些相关指标,可以看出,在我国工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资产仅占全部工业资产的10.54%,但其所提供的工业增加值占24.57%,工业利润总额占29.19%,应交增值税占25.69%,利润总额占31%。也就是说,外商投资企业以十分之一的资产,创造出四分之一的增加值和增值税将近三分之一的利润。表明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产出效率和盈利/投资效率明显高于我国工业部门的整体水平。

吸引外资提升我国资产质量这个主线,将贯穿于本文以下部分,后面部分我们将分别从增长贡献、技术进步、结构升级、出口商品竞争力提高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二、外商投资企业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外商投资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持续增加,其中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最突出。

工业是我国对外资开放较早、开放领域较宽的产业,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产业。截止2000年底,外商在工业领域的投资,占全部合同外资金额的60.87%。外商集中投资于工业领域,使外商投资企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突出。2001年,全国工业增加值为26 950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的工业增加值为6 622亿元,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4.57%。当年全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9.9%,外商投资企业增长了11.9%,在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的9.9个百分点中,外商投资企业贡献了3.908个百分点。如果以工业增长速度为1,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率达到39.1%。

2001年,我国GDP增长了7.3%,其中工业增长贡献了3.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52%。据前面计算,外商投资企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9.1%。折算后,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对我国GDP的贡献率为20.3%,即GDP增长的五分之一。

现有的统计资料中,没有将第三产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出比重列出。一个可能的估算方式,是假定FDI在第三产业中的投资/产出比例,与FDI在工业中的投入/产出比例相同,然后推算外商投资企业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最后折算成对GDP的贡献率。按此推算,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7.6%,折算成对GDP的贡献率为5.9%。

由于第一产业中外商投资的比例很低,可以忽略。因此工业和第三产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率之和可以视为外商投资企业对GDP的贡献率。两者相加,外商投资企业对GDP增长的贡

技术扩散是指跨国公司所具有的技术能力从外商投资企业内部向外部扩散,主要方式有:

——人才流动:人才在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之间的流动,是跨国公司技术外溢十分重要的途径。随着国内企业的环境不断改善和创业条件的完备,形成有利于人才在企业之间流动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是促进跨国公司技术外溢的重要措施。

——当地配套:通过国内配套,跨国公司的有关技术能力会向我国企业转移。当技术标准较高的跨国公司向我国企业购买零部件和原材料时,会对配套产品的质量、技术和性能提出较高要求,还可能提供相应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援助,有时还会共同投资开发,以保证供货企业的技术与产品水平达到配套要求。前面部分提到的包括127户外商投资企业:的调研项目中,有74家在国内有配套企业①,其中有51家以各种方式对配套企业提出要求和提供帮助,占样本企业69%。按照出现的频率,这51家外商投资企业帮助国内配套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的主要方式依次为:提出新的质量标准,提供技术帮助,投资人股开发技术,共同出资开发(见表3)。

——技术交流:有些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高于我国同类企业,国内企业模仿比较困难,这些企业对国内同行采取比较开放的态度,如接受国内同类企业参观学习,为其培训技术骨干,主持专业领域的学术研讨会等,这种技术示范也很有效果。

——技术合作:有些跨国公司在华与中国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合作建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如加拿大北方电讯公司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设立的北邮一北方电讯电信发展研究中心,SMC中国有限公司与清华等三所大学合作设立的以双方命名的SMC气动实验室,罗克韦尔中国公司与清华等10所大学合作设立的以双方命名的联合实验室等。这种合作式研发机构,研究课题由双方共同商定,既进行企业所需的研发项目,也进行部分基础性研究工作。

——技术示范:当使用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投资企业落户东道国时,所使用的技术会通过设备、产品、人员接触、客户技术资料等许多有形和无形的方式,对东道国同类企业和技术相关的企业产生影响。

2.技术竞争

当面临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竞争时,原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甚至垄断地位的企业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力,会加速技术开发的速度和提升技术水平。跨国公司竞争产生的压力,是我国通讯设备、汽车、工程机械、电站设备等许多行业中的内资企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的重要推动力。近两年,随着我国金融、保险、电信服务、批发零售商业等行业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这些行业提高效率和改善服务的进展明显加快。

3.技术应用

① 只计算比较重要的零部件原材料供应商,不含电力、用水、运输等基础设施和服务业的配套。

我国有一些产业和产品,在最终产品的设计、集成和组装上达到了较高水平甚至世界先进水平,但由于国内配套企业提供的零部件、原材料和加工工艺达不封高质量的要求,使整个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下降;如果依耪大量的进口零部件和原材料,又会使产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甚至从财务的角度看不可行。外商投资企业进入相关的配套行业,生产了高质量、低成本的零部件和原材料,使国内已经具有的最终产品制造技术具备了应用的可能性,提升了国内产业的技术水平。

(三)FDI推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大大加快了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技术产业的较快发展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过去几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1996--2000年,我国高新技术制造业年均增长21.2%,高于同期全部工业产值增长速度u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吸引了较多的跨国投资,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之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海关统计,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中占82%。2000年,北京、上海、深圳、苏州四个城市合计,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值和利润分别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65%和79%①(见图2)。

四、从制造到研发:新近出现的趋势

(一)跨国公司在华建立研发机构的概况

过去多年,外资在中国受到的主要批评意见之一,是其在中国投资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制造能力,但并未将技术开发能力带进中国。这种现象近几年有明显改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商在华建立的研发机构增加较快,在华研发不断上规模、上水平。到2001年底,据不完全统计,设在北京的跨国公司独立研发机构已达34家,上海设立了4l家,深圳设立丁18家,苏州设立了7家。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独立研发机构多为外商独资的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信息通讯、生物制药、精细化工、运输设备制造等行业,包括微软、英特尔、IBM、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朗讯、富士通、宝洁、惠普、联合利华、诺和诺德、SUN、通用汽车、大众汽车、松下、东芝、北方电讯、雀巢、阿尔卡特、拜耳、米其林轮胎等大型跨国公司。

(二)外商投资研发机构的水平迅速提升

在外商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开始阶段,多数研发机构规模小,研发项目的水平不高②。但这种状况在最近一两年发生明显变化。摩托罗拉、宝洁、诺基亚等企业的在华研发中心已经是全

① 数据来源:作 2001年主持的一项高新技术产业调研课题。

② 参见江小涓(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研发行为研究),载<科技导报)2000年第9期。球性的中心。贝尔阿尔卡特有限公司将在上海组建拥有3 500余名研发工程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技术开发中心。就连转移技术行为迟缓的日本企业,也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东芝日前在日本国内有500人的开发规模,计划在2003年,将在日本和中国分别把有关设计开发技术人员扩大到1 000人。三菱电机也计划到2003年,将在中国的设计开发人员增加到300人。打算在中国设计开发半导体的日本企业还有富士通、NEC、松下电器、索尼等半导体产品用户企业。

(三)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主要原因

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并不断提升研发机构的水平,是由中国自身的优势和中国在其全球战略格局中地位的变化所决定的。

1.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增加很快,中国已经成为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的主要海外市场乃至全球的主要市场。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就认为,中国市场可能将在2002年或2003年超越日本,成为英特尔最大的亚洲市场。为了使其产品和技术适应我国国内市场的技术结构和需求特点,在当地从事开发与研究活动变得十分必要。

2.制造与研发的依存性

最近几年,在我国设立的制造基地,已经是一些跨国公司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对于有些研发需要靠近制造基地的产业和产品来说,逐步将这类研发项目转向中国,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以芯片设计和生产线的关系为例,芯片设计企业需要芯片生产线提供流片服务。因此,有强大芯片制造能力的地区,对芯片设计业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3.技术进步使研发活动全球化成为可能

信息和电讯技术的进步使得跨国公司在全球任何一地设立的子公司,与跨国公司全球体系及时交换资料成为可能,从而使研发活动可以分散于全球不同地点进行。海外研发机构可以通过跨国公司内部的网络,同步获得母公司体系内研究与开发的资源、数据和专门技术。

4.利用我国的科研能力和人才

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科技水平相对较高,人工成本相对较低,人才优势十分突出。利用我国的科技能力和人才,是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的重要原因。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坦言,在中国设立微软在亚洲的第一个研究院,是因为中国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人才。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发展中东道国大量设立研发中心这种趋势,以往并不存在。可以说,中国作为东道国,引导着这个新趋势的产生和发展。

五、对中国出口竞争力的贡献

(一)对出口总额增长的贡献

中国20世纪90年代出口的大幅度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快速增长,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从1991午的120亿美元上升到2001年的1 332.35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91年的16,75%上升到2001年的50.8%(见表4)o

(二)对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贡献

外商投资企业不仅出口总量增长快,而且出口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产品,提升了出口商品结构。

外商投资企业一直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力军并保持高速增长。1996年,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74.21亿美元,2001年已增加到378.81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中的份额有明显提高,从1996年占58.6%,上升到2001年占81.5%,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的绝对主力。

愈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外商投资企业的地位愈是重要。电子计算机产业和移动通信产业是增长速度和出口增长最快的两类高新技术产业,外商投资企业对生产和出口贡献突出。2000年,外资企业的出口占计算机出口额的84%,占计算机整机出口的92.5%。计算机出口排名前五名的企业都是外商投资企业。2000年,移动通信设备出口28.3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为27.3亿美元,占移动通信设备出口总额的96.4%。出口排名前五名的企业也都是外商投资企业。

图3是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地位的几项重要指标一览图,概括表明了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出口增长和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重要贡献。

六、人世后的新趋势:全球制造基地的形成

(一)制造业依然是投资热点

2001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明显加快速度,外资合同金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均有明显增长。全年外资合同金额691.9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468.奶亿美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10.43%和14.9%。实际投资额中,仍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投资投向制造业部门。

即使是关税下调幅度大、非关税措施取消较多的行业,外商也表现出较强的投资意愿。石化、轿车、n产品等几个行业,是我国承诺关税下调幅度较大、非关税措施取消较多、较快的行业,也是2000年和2001年外商投资最密集的行业。石化行业中,过去两年,BP阿莫科、巴斯夫、拜尔、英荷壳牌集团、埃克森美孚等全球石油石化行业的跨国巨头,都在中国有数亿美元、数十亿美元的大项目签约或开工。汽车行业中,通用集团、大众集团、福特集团、丰田公司、戴-克集团、本田公司、雷诺日产集团以及宝马公司这些全球汽车业的巨头,都在中国有新的合资企业或新的车型问世。IT产业中的跨国巨头在我国进行的较大规模新投资项目或扩资项目更是比比皆是,包括英特尔、摩托罗拉、微软等国际巨头在中国的大规模投资。这些事例清楚地表明,关税水平下降和非关税措施的取消,并没有使海外跨国巨头在华战略发生显著变化,它们并没有准备更多地向中国出口而不向中国投资,即没有出现“贸易替代投资”的战略调整。

(二)跨国公司提升在华投资的技术水平的产业档次

随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升级,中国在继续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的同时,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上的优势也开始形成。

许多跨国公司正在把更高附加值、更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进一步转移到中国。东芝在更多的领域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在华投资已由以往集中于家电、机电、能源领域转向信息技术及软件领域,并将在今后加大IT业方面的投资;日立公司决定,从2001年到2005年,对华投资战略将实施大转移,重点投向IT产业;索尼在无锡生产高级笔记本电脑;奥林巴斯和三洋在广东生产数码相机;日立制作所在北京成立了家电开发部门;索尼将在上海成立音像机器用软件开发部门;佳能将在江苏开发中级数字复印机,等等。

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公司出现同样的趋势。由北京首钢集团和美国AOS半导体公司等合资,计划在10年内投资100亿美元建成6条到8条8英寸和12英寸芯片生产线;柯达公司已经将全球的Easyshare数码相机生产转移到上海;摩托罗拉公司增资19亿美元,用以建设天津半导体集成生产中心和亚洲通信产品生产基地;诺基亚公司在北京兴建的“星网工业园”已经开张,希望这个工业园区可以成为未来中国制造和开发电信设备的中心,使诺基亚所有主要产品都能在中国生产;阿尔卡特增资上海贝尔有限公司并取得控股地位后,将其全球先进技术和产品向在华合资企业和中国市场全面开放,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有限公司将全面获得阿尔卡特开发的最新技术和产品。2002年2月份的《财富》杂志,报道了对阿尔卡特亚太区总裁罗恩-斯皮希尔的访谈,在被问及阿尔卡特在中国是否还有一些产品无法生产时,罗恩—斯皮希尔总裁想了想说:“没有了,在中国阿尔卡特可以生产任何一种想要生产的产品。”

总之,跨国公司继续在华大量投资,提升在华投资的技术与结构水平,为我们带来了短缺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全球营销网络等资源,这些资源与我们原有的市场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和低成本优势结合在一起,将大大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未来五年到十年的时间内,中国将有许多加工组装型制造业通过集成全球优势生产要素,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中心。

① 除计算机整机和移动通信设备两项指标为2000年数据外,其余均为2001年数据。新环境中外资监管的重点与政策导向

(一)新的变化与新的监瞥框架

跨国公司的市场垄断倾向,是人们长期担心的一个问题。不过到目前为止,外商投资企业的垄断行为在我国没有成为一个普遍而严重的问题。但是,随着一些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张,跨国公司的垄断倾向有可能增加

当然,所有的商业性公司都在追逐利润最大化,而不论其是国内公司还是全球性公司。如果市场监管力量薄弱,无论跨国公司还是国内企业,都有可能采取不正当甚至违法的行为谋利,包括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和损害公平竞争的原则。但是,跨国公司规模巨大,掌握着先进技术,有强大的研发能力,有全球融资、生产和分锖能力。依靠这些优势,与国内企业相比,跨国公司影响市场的能力更强。当其具备市场影响力而且管制框架薄弱时,跨国公司不会不去尝试利用这种力量,获得垄断地位。

重要的新变化有:第一,删将会以购并方式参与我国竞争性领域中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往这些案例主要发生在中小企业。第二,服务业对外资的开放程度大大提高,银行服务、保险服务、证券服务、电信服务等领域,都扩大对外资开放。这些行业在国内市场上始终没有开展充分竞争,国内企业的竞争力相对较弱,这与制造业开放前国内市场已有较为充分的竞争的状况不同。第三,我国一些具有自然垄斯性质的产业也开始对外资开放,例如电信、铁路、资源开采、电力等,外资收购拥有自然垄断地位的企业必然对竞争产生影响。这类领域的开放我们刚开始起步,但从国际经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的经验看,在外商并购投资涉及自然垄断行业时;开放必然伴髓着管结构和管制规则的变动,利益冲突和经验不足有可能引起很大的争议和出现垄断的倾向。

坚持在可能竞争的行业中引入和强化竞争,仍然是最有效的监管思路。

1.形成国内竞争者

形成能够与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相竞争的国内企业,是保持市场竞争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国内企业在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中,有些方面的地位不平等,仅仅冗员问题和债务问题,国有企业的负担就要重得多,而在进入限制、融资条件、市场地位等方面,非国有企业受到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今后要形成一个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需要为国内企业创造与外商投资企业平等的竞争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平等和体制环境平等。

2.形成跨国公司投资企业之间的竞争

有些领域,由于技术和资金壁垒很高,国内企业在短期内还不能具备竞争力,在这种情形下,一个产品和服务领域中至少要引进三家跨国公司投资,使不同外商投资企业之间形成竞争。这是我国过去多年积累的重要经验:一个行业中由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垄断与有几家外商投资企业相互竞争,企业的行为是很不相同的。

3.垄断行业对外开放与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

随着技术变化与管理能力的提高,一些原先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行业,正在转为竞争性的行业,电信运营的变化就很典型,这些行业在改革和开放中要尽量引进竞争性的因素。在一些仍然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中,例如城市供水供电、缺乏其它竞争性运输网络的公路、铁路等行业中,竞争机制在短期内难以形成,因而关于价格和收益宰的谈判过程、决定机制和监督方式,就成为新的监管体制的核心内容。

4.加强对并购行为的监管能力

加强对外商并购过程本身的监管,是另一个重要的新问题。跨国收购兼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业务,具体操作方法很多,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经验性很强。当国内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后,产权市场成为一个高度流动和技术性很强的市场,回避监管的办法也很多,国内的经验和人才明显不足。需要尽快引进和培养监管人才,制定反垄断法和防止不正当交易法,约束外国投资者可能出现的不正当并购行为。

(二)集中力量,制定和实施开放条件下的产业技术政策

在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快的大背景下,全球技术与产业竞争也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竞争。特别是一些与国家经济与军事安全有关的行业和领域,从来都不是完全竞争的技术领域。即使在发达国家,政府也对少数此类关键技术和产业给予各种方式的扶持。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一些与国家经济与军事安全有关的行业和技术,政府的扶持与支持必不可少,在这些关键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主的技术能力,事关我国经济军事安全和长期发展潜力。因此,在扩大开放的同时,政府要与产业界和科技界共同努力,尽快制定明确、有效的国家技术与产业发展战略。

从各国的情况看,与国家安全有关的许多高新技术是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研制出来的,因此,不能认为所有与国家安全相关的重大技术都是政府应该投资的领域,而无限制地扩大政府对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投资。诸如包括微电子电路、集成式半导体产品、计算机软件、机器人、光学纤维、超导技术、生物技术等,都是商业导向的两用技术。如果将这些行业都纳入需要国家投资支持、国内独立自主发展的产业之中,就明显超出了政府的投资能力。更不利的可能后果是,这些行业中的企业由于受到政府的保护和支持,无法形成市场竞争力,最终会对产业和企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以国家安全为目标的政府行为,应该集中于商业利益不足以刺激国内制造和研发,同时商业导向的跨国投资和技术交易被禁止、限制或有可能被禁止、限制的领域。目标有限才能集中力量,取得突破并具备长期滚动跟踪和发展的能力。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白皮书(200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海关统计)编辑

部,1993—2001年。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2001年。

王志乐主编(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

王洛林主编《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0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

扛小涓、杨圣明、冯雷主编《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陈宏伟:《GE与中国共成长》,《中国外资》2002年第1期。

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00)》(中译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

[本文责任编辑:禾 立 钱永中)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