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能源安全的内涵已扩展到能源环境生态安全领域,特别是在国际海上油田开采和油气的远洋运输中出现的对环境生态破坏的事件,加速了现代能源安全内涵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本文以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为视角,通过对能源安全由传统到现代理念的简述,进而浅议国际油田开采中的现代能源安全问题。
关键词:能源安全;能源环境生态安全;墨西哥湾漏油
一、能源安全概述
能源安全的概念最早是由国际能源机构提出,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充实的过程。进入工业化进程以来,能源在继资本和劳动要素之后,成为又一个对国民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的生产要素。在不同时期,能源安全的内涵有所不同。能源安全的发展经历了由传统能源安全过渡到现代能源安全的过程。
(一)传统能源安全
1.传统能源安全的发展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植物燃料为主的“木炭时代”、以煤炭为主的“煤炭时代”、和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油气时代”。能源安全的概念在发生第一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机后被正式提出,能源安全自从石油成为主要的能源形式后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能源在国家政治经济中产生重要影响,大国纷纷展开能源外交,以期维护本国利益,控制世界格局,而小国特别是能源丰富的国家,也依赖自然因素,通过对能源开采、加工的垄断性的控制权,来提升本国在世界中的地位。鉴于能源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国际能源机构提出了以能源供给安全和能源价格稳定为中心的能源安全观,能源供需的平衡状态以及能源价格在较长时期保持平稳趋势,不发生较大波动,才符合传统能源安全理念要求。随着能源利用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几十年能源市场的国际化,使得传统能源安全得到细化,发展成为包括防止石油禁运带来的供应中断和防止国家政治、经济危机引起的能源供应中断,也包括整个能源市场和能源供应链条(如资源、运输及其网络、供应分配等)在内的安全。
2.传统能源安全的内涵
对于传统能源安全的内涵,国际能源机构(IEA)将能源安全理解为“与合理价格相应的能源供给”,供给安全是能源安全最基础和传统的含义。能源安全概念的提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一方面要维护过度依赖能源进口的国家的经济安全,这也是能源安全最主要的内容构成;而另一方面,能源的输出还是某些能源出口大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部分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能源安全。
(二)现代能源安全
隨着能源利用的地域和时间的扩大,世界能源开采、运输、加工技术的突飞猛进,能源的开发活动开始更深入的影响着环境平衡和生态安全。因此,当今世界的能源安全问题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能源供给安全,不再单纯强调单一国度的能源开采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而是逐步扩展到了能源生态环境安全的范畴,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密切关系着世界各国。
能源开采和消费日渐成为影响环境甚至破坏生态的重要因素,导致现代能源安全观对环境生态安全的重视日益提升。现代能源安全已经具有综合安全的含义,它脱离了单纯的能源供给安全,而发展成为包括能源基础设施在内的整体能源供应链的安全,并且包括了与整个能源供应链密切相关的环境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等等,比如在能源提取、加工、运输和销售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生产事故等对海洋生态环境、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影响;能源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不良效应对于大气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等等。
二、现代能源安全问题的实证分析
国际海上油田开采和油气的远洋运输中出现的对环境生态破坏的事件,加速了现代能源安全内涵中对能源环境生态安全的重视,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身行为可能招致的对生态环境的致命打击。
(一)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回顾
2010年4月20日晚10点左右,英国石油公司租赁的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一处海上半潜式钻井平台发生爆炸,11人死亡,并于4月22日沉没,钻井平台爆炸沉没约两天,海下受损油井开始漏油。这台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威尼斯市东南约80公里处的海域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由英国石油公司运营。4月29日,由于原油泄漏对沿海地区的威胁,路易斯安那州进入“紧急状态”,为避免浮油漂至美国海岸,美国救灾部门“圈油”焚烧,烧掉数千升原油。
此事件使得出事海域的生物遭受灭顶之灾,大量鱼类及飞禽因为泄漏的浮油而丧生;使得美国南部的整个渔业、旅游业和航运业几乎停滞,渔民生计遭受威胁;也使得美国的近海石油开采政策被迫中断,带来经济惨剧。
(二)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影响
“深水地平线”事故造成1500米深海的原油泄漏,是历史上首次发生在超过500米以上深海的原油泄漏。与海面航行的大油轮漏油相比,其危害范围更大、更隐蔽、封堵更困难。
1.海洋环境破坏。由于海面与深海底的压力、温度有很大不同,大量原油喷涌并向上漂浮过程中,呈现一种“羽毛”状逐步分散的形态:即在海底都是从一个漏油口喷出,在上升过程中就会变成羽毛状,直到海面时,就像一个伞面盖在海面上,并且会以油团或油、水、气的混合物在海底、海水中和海面上流动、凝固或分散漂浮。而遇到洋流时,这些油水混合物可能随着深层洋流漂动,不仅可能漂出墨西哥湾,还可能漂向世界其它大洋。
2.生物系统破坏。由于生活在海水不同层面的海洋生物各自的生存环境不同,彼此既独立又相互为食物链,某一层的海洋生物死亡,将会造成食物链上层的许多生物难以生存。此次深海漏油直接破坏墨西哥湾海水不同层次的生物,无数海洋生物将因此遭到扼杀;而油污冲向海岸,会破坏生态环境。因此漏油事故带来海洋灾难。
3.美国的能源政策。美国是近海油气开发的先驱,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为确保能源安全,大力开采近海油气。然而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使美国近海油气田扩大开采的计划暂时搁置,再加之油田泄漏后的封堵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故导致奥巴马政府陷入应急事故处置不力的政治危机。
(三)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所涉及的法律问题
1.管辖权问题
漏油事件发生后,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针对英国石油公司和相关责任方有近100多起诉讼提起。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立的综合的沿海国、船旗国、港口国的管辖权规则,“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位于美国海域,油污带来的损害也在美国境内,美国作为污染损害地所属国,特别是在管辖权冲突时其当然具有优先的管辖权。
2.责任承担主体
美国处理油污损害的国内法依据是《美国1990年油污法》,根据《油污法》的责任承担原则,即“污染者负担”的严格责任原则的规定,泄漏的原油勘探开发者、原油的所有权人、钻井平台的经营人等相关责任主体将在无过错责任基础上承担连带责任。英国石油公司将承担主要责任,其他责任主体承担连带责任。
3.损害赔偿问题
一般各国对油污的责任承担规定的是严格责任原则,但由于油污损害自身所具有的赔偿数额巨大的特点,各国也会规定相应的损害赔偿限额。
(四)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与现代的能源安全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是现代能源安全问题的典型佐证,能源安全是大国的生命线,既是国内事务,也是全球议题。能源安全中的保障能源安全与保护环境同步原则,正是现代能源安全内核的集中体现。人类的实践活动不论是否涉及自然资源,都会有形或无形的影响着自然环境。然而有形的自然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尤为重大,特别是当类似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时,对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则是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巨大伤害。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愈加引起人们的审视与反思,因此在能源安全领域现代理念也已不再保守着传统的能源供给安全,能源的环境安全、能源使用安全得以重视也是大势所趋。相信经过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后,以能源环境生态安全为主导的现代能源安全在能源利用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利益平衡上,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现代能源安全问题带来的警示和启迪
(一)石油資源紧缺
陆上石油资源开采的历史较为久远,使得陆上石油资源出现贫乏状态,因此各国开始由陆地转向海洋,海上油田开采得到长足发展。然而另一方面,随着海上石油开采红火的进行,其并发效应的油污损害也不可避免,反而愈演愈烈,给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健康带来威胁。种种的现象都表明了,在国际经济繁荣发展、对能源深入依赖的时期,石油资源的紧缺问题不可避免,所带来的却是以生态环境损害为代价。利用新型洁净能源成为能源利用上的主导呼声。
(二)近海油田开采的安全管理面临巨大挑战
钻井平台数量的增多使沿海国对其管理面临挑战。据美国国会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调查,在爆炸发生前数小时,油井多处泄漏,油管内压上升,建筑工事存在缺陷;另外英国石油公司在其所管理的油井开采时多次发生漏油和火警事故。沿海国对海上石油开采的安全管理存在漏洞。
(三)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人类对能源的开采和利用是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向大自然的索取,然而却不能一味的索取而不顾生态环境的受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与自然界密切相关,在能源利用的过程中必须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必须平衡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否则一旦失衡,人类将只能吞下自己对大自然破坏所埋下的苦果,可持续发展更将无从谈起。
(四)应急机制的建立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了对海洋污染的应急计划,要求受影响区域的各国按照其能力,与各主管国际组织尽可能进行合作,以消除污染的影响并防止或尽量减少损害。为此目的,各国应共同发展和促进各种应急计划,完善其应对油污污染的突发机制,以求高效的处理海洋环境的污染事故。
参考文献:
[1]周冲.美国能源安全战略及中国对其的借鉴[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7.
[2]郑文.能源安全与大国博弈[D].济南:山东大学,2009:8.
[3]黄晓晴.国际能源合作机制的法律原则探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9:24-25.
[4]廖先旺.墨西哥湾漏油警示了什么[EB/OL].(2010-06-10)[2010-06-15]. http://.cn/E_ReadNews.asp?NewsID=101762
[5]刘泽慧.防止海洋环境污染的管辖权及国家责任[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5:13.
[6]袁益,舒展.新时期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19(1):100.
作者简介:
许婷婷(1984-),女,汉族,河南内黄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国际法。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