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课程价值表达

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课程价值表达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1 13:35:07 点击: 推荐访问: 树人 法治 法治与安全演讲稿高中生5篇

依据《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6年)》编写的部编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新学年已在全国同步使用。这是一门推进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课程,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一揽子要求,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国家行为,国家要求,它深深地注入了红色基因,打上了中国底色;它在传承以往的《思想品德》课程思想、道德、政治、法律、心理内容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立德树人”的课程使命和价值追求,更加强调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主权和革命传统教育;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分享当下的追求和期待,思考今后的问题和挑战。站在新的起点上,在全面启用统编教材之际,如何把握学科所蕴含的育人功能,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主旨,是本学科授课教师全新的视野和重大的课题。[1]

一、把握方向,明确要义

黨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要求:提高教育质量 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了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是教育系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所在,是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是时代的要求,是当前教育现实的需要。[2]

如果说立德树人是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课程却承载着立德树人的特有使命,是进行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讨论课程立什么德的话题,可以明确做出这样的论断:概而言之,就是要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 如果说“四有”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总目标,那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出炉,就为中国教育树什么人勾画出了基本的轮廓。“如果说学生发展素养是学校树人的价值表达,那么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课程树人的价值表达。”作为新时代的合格公民,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是最基本的底线,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

二、解读课标,把握精神

《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思想品德课程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课程的目标价值导向;第二,本课程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第三,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最终目标。课程着眼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使学生在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成长、我与他人与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逐步树立道德理想和公民意识,增强参与公共生活的热情,锻炼公共生活的基本能力。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6)》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的总体要求是: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了解国家基本制度,强化国家认同;初步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了解重要国家机构的职权;认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了解民事法律活动的基本原则;了解合同和违约责任,树立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初步了解物权的概念,加深对知识产权的认识,理解保护知识产权的意义;了解有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原则,认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民事侵权行为(校园伤害事故等);了解劳动权利及其保障原则,以及教育、社会保险等相关方面的法律规定。初步了解政府运行的法治原则;了解治安、道路交通、消防、环境保护、国家安全、公共卫生、教育、税收等公共事务的法律原则,初步形成依法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了解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种类,建立对校园暴力等青少年常见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初步认知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等原则,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概念。初步了解我国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建立尊重司法的意识;初步理解程序正义在实现法治中的作用,建立依法处理纠纷,理性维护权利的意识。

总之,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生的生活为入手点,适时加入新闻时事元素,紧扣新教材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运用学科思维进行辨证和拓展,用学科语言表述,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遵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三、感知教材,理清思路

新老教材之间不是否定和摈弃,而是传承与创新;新教材的编写力求在内容的“空泛”、推理的“直白”、结论的“僵硬”上有新突破,在教材结构、知识分布、编写理念上有新拓展,但从学科内容板块到学科核心素养都是一脉相承的。[3]

基于个体的心理特征——“心理板块”、基于润人心的社会规范——“道德板块”、基于安天下的社会规范——法律板块、基于理性认识的思维品质——思想板块、基于根本利益的坚守——政治板块分布于三个年级段六册教材中,分散布局与集中编排相结合。整个教材体系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遵循科学的育人规律,厚重地承载着德育目标,娓娓地讲述着学生生活中的德育故事。

立德,就是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作为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统领着整个教材体系的建构,又在单册教材中给予充分演绎。如七年级上册《少年有梦》在渗透“爱国”情感,《活出生命的精彩》在渗透“敬业”态度,《网络交友新空间》在渗透“诚信”品质,在探讨同伴、师生、亲子和其它生命关系时,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落实“友善”这一价值观。又如,九年级上、下册将通过系列的国情、国策、成就教育,进一步加深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结;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践行公共精神》和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青年的征程》将拓宽敬业精神的内涵;覆盖教材始终的法治教育,强调的是尊严和诚信。

树人,就是树具有“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核心素养之人,它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要素。

“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情感上和理智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能自觉维护祖国的团结统一和核心利益。如七年级上册的《少年有梦》、八年级下册的《人民当家作主》、九年级上下册的相关教材都从显性的角度渗透“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

“理性精神”作为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它关乎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应有的能力和态度,涉及社会科学的有关原理和观点,也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培养理性精神,要在鲜明展现正确价值观的前提下,要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给学生提供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天空,让他们自己往前走。应从情感、问题、价值、信仰、行为维度加以培育,以构建学生主体性的概念结构、逻辑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面对多元价值问题时作出恰当解释、判断和选择的智慧,引导学生做富有思想、理智的中国公民。不管是《友谊的天空》,或者是《师长情谊》,甚至是《青春时光》和《做情绪的主人》,都在渗透着许多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法治意识”体现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捍卫尊严的必备品质,是指凝结着自由、平等、公正价值取向的尊严,唯有法治才能使人拥有这样的尊严。整个《道德与法治》教材体系以一个专册的内容加以给学生法治意识、法治思维的熏陶和教育,足以证明本核心素养的重要地位。

“公共参与”展示人民当家做主的责任担当,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当然行动。在“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应该突出“责任”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会担当,学会勇于和善于承当责任。实现核心素养,需要体验,需要践行,包括爱国行动参与、爱校行动参与、集体行动参与、环境行动参与、公共秩序行动参与、安全行动参与等。如八年级上册教材最大的亮点就是以公共参与为指向,突出社会观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担当意识,落实社会责任感教育,无论是让学生认识“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多样的网络空间”,还是让学生理解“我们应该怎样遵守规则”,再或是“积极奉献社会”等等,都是对“公共参与”的落实。

四、辨析真伪,稳步推进

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利用、开发课程资源的问题是永远的话题,如何把“立德树人”的课程使命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也是一种责任担当。所谓鱼和渔,其实就是“想什么”和“怎么想”。如今,我们没有手段让学生想什么或不让他想什么,但有办法引导他们“怎样想”或“想怎样”。“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有可能出现改革非常活跃,政治方向又很清晰的‘新常态’,这应该是当前各种意见的最大公约数,也是中国以往改革历程的经验,而说到德育课程如何更好地履行立德树人使命的改革,一直以来,不少参与者的最大担心就是活跃性和方向感的相互干扰,常常有人主张为了其中的一个而不惜牺牲另一个。然而,不争的事实是:两者的高度契合才是中国发展之福祉,也是课程发展之正道。” 如何求得推进改革的“最大公约数”,应该是课程实施环节推进立德树人的着力点,至少有三个突出问题需要辨析。

一是“旗帜鲜明”与“润物无声”。给学生提供确定的结论和观点,维护自己的正面形象,就要插自己的旗子、论自己的道理、刻画自己的形象,促使学生趋之、信之、仰之。如何表达中国立场、展现中国风采、讲好中国故事,问题不在观点太过“鲜明”,而在于语境的“唯一”与路径的“虚无” 。

二是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在哪里?距离之问,不在于是否“正面”,而在于是否真实。只要真实、就能释放“正能量”;惟有真实,才能释放“正能量”。 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好主流价值观与“多样化”的关系;如何使学校教育与主流媒体、家庭教育同频共振。例如,既有“莺歌燕舞”又有“水深火热”;既注入“身边的感动”又抨击“身边的丑陋”;既赋予“正面信息”更为鲜活丰富的内涵,又赋予“负面信息” 更为积极向上的意义。

三是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并不讳言反面教育的功能。学校教育不是只讲正面,社会影响不全是负面;真话与假话之别,不在于正反与否。所谓输出、传递 “正能量”,并不仅仅依赖正面教育,而是两面都能讲、都该讲;善与恶、荣与辱、是与非,我们的坚守和出击,同样旗帜鲜明,非如此,不能形成“正能量”。讲政治要专业化,讲专业不要政治化;要用专业的思维,面对真实的情境,反思具体的经验,才能理直气壮地坚持正面教育,无所畏惧地进行反面教育。

优秀,之所以优秀,是有心之人、用心之人、不忘初心之人,是具备点石成金本领之人。站在新的起点上,要有与新课程同行的态度和定力。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我们要秉持“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把道德价值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处理好生活、知识、价值引领三者之间的关系;注重品德思维能力与行为能力培养,着力引导教学过程的变革,更好地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参与性;通过美文和朗读,高扬青春文化,陶怡道德情操,更好地使用优秀的文化素材,提升德育课程和教材的人文品质。学会留白,关注生成,注重教化,不机械、不摇摆、不强迫,树平凡的楷模、用身边的实例、普通人的故事,讲道理,说人话,任是无情也动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探索立德树人的课程和教材使命,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前进,我们才有能力、有信心让我们的学生发现新自我,拥有新未来;我们才有机会、有可能为我们国家培养真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编写 2012.02

[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 2016.07

[3]《立德樹人的课程使命—回顾与展望》 朱明光 云南省部编新教材省级培训讲义 2017.06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