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重庆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

重庆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1 16:10:07 点击: 推荐访问: 南海 可持续 可持续利用

摘要:作者挑选重庆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首先概要追踪小南海景区开发的历史,进而将公园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和区域旅游资源网络体系中,分析遗产价值保护和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要以地质公园为平台,坚持科学旅游和品牌旅游景区建设路线,按照可持续旅游规划的原则将小南海建设成一个独具特色、有能力和魅力的国家地质公园。

关键词: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旅游;科学旅游;旅游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77(2007)02-0147-05

一、引言

多年来,围绕重庆黔江小南海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利用都备受世人关注。小南海自诞生以来,去年已满150周岁。它曾经是地震现场,革命根据地,多种经营活动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保护区和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作为一个独特的自然景区和土家族、苗族人民的生活家园,它在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领域的双重价值越来越受到多方面的重视。2004年3月,小南海被国土资源部公布为我国的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这一事件应当成为小南海可持续旅游建设的新开端。

二、小南海旅游开发的历史追踪

当地出土的春秋战国时代甬钟表明,小南海及黔江地区,2000多年前即已成为巴楚之间的文化走廊[1]。不过,小南海开始成为区域社会的一大景点,只有100余年的历史。

(一)颇有历史渊源的旅游景区

翔实的地方史志,包括清同治五年版的《来凤县志》和光绪年间问世的《黔江县志》都如实记载了1856年发生在当地的地震。后者记载到,“(咸丰)六年五月壬子,地大震,后坝乡山崩……后坝许家弯,溪口有山矗立,倏中断如截,响若雷霆,地中石亦进出,横飞旁击,压毙居民数十家,溪口遂被堙塞。厥后,盛夏雨水,溪涨不通,潴为大泽,延袤二十余里,土田庐舍尽被淹没,今设舟楫焉。朝阳寺山本一小岭,水盛时,适浸寺址,四面汪洋,宛若金礁。泽名小瀛海,土人讹为小南海。”[2]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因自然灾变而形成的水乡泽国,不过50年,便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大名胜。晚清黔江知县张九章的《小南海游记》便可概括当时游客眼中的小南海。“正徘徊间,忽岩豁洞开,别有天地。得睹所谓小南海者,青冥浩荡,茫无畔际。水在山巅,山为低小。阔只数里,长竟数十里,上通板夹溪。乘船渡过,倏鱼出没,大几盈尺。噫,异哉!沧海桑田,桑田沧海,造物固如是灵活哉。”[3]当地晚清文人王国珍在《小南海记》中同时触及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后坝小南海,名区也。长二十余里,阔五六里,乱峰围绕,千态万状,不可俱述。第见下流之滨,有任氏节孝坊。”[4]

这样一来,小南海地区在20世纪初叶便有了所谓的“内八景”和“外八景”之说。内八景包括“朝阳飞凤”、“老鹳鸣窝”、“牛背斜阳”、“白鹤鸣溪”、“犀牛望月”、“乌龟戏水”、“清溪晚钓”和“荫塘映月”。外八景包括“八面凝云”、“花岩奇迹”、“绿井仙礁”、“端阳竞渡”、“山谷练矾”、“牛郎渡渚”、“长年访仙”和“湘子传道”[5]41-42。内外十六景使小南海成为晚清和民国初年名闻遐迩。

(二)综合开发时期的旅游接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黔江小南海一直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除了1968年朝阳岛上的寺庙毁于动乱之外,政府投资和地方建设在主流方面促成了地方经济的综合开发。首先,湖边建成的3座小水电站让附近的村民早在1970年前就能享受照明用电。其次是开挖水渠和拓展农田,保障了当时农民生活的殷实。再次,始于1968年的小南海渔场建设,是政府倾斜性投资的体现。虽然每年的饲料投放和柴油机动船的使用一度给湖区带来了环境隐患,但渔场却因此而增添一道光景。在大众旅游尚不普及的20世纪70-80年代,小南海开始成为都市人寻找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成为媒体采访的一大亮点。“划着当地称为‘双飞燕’的小舢板船,随着渔场职工出海捕鱼。无数肥大的白鲢在拦网内碰撞,纷纷跃出水面,真是鱼跃人欢的场面。落日衔山,渔舟唱晚。一群白鹤在湖心礁石上盘旋。”[6]小南海被描绘成“人间仙境”,在这段综合开发时期的确发挥了休闲旅游接待的社会功能。

(三)面向国家品牌的旅游景区开发

小南海的旅游价值早在百年之前便已得到体现。不过,截至20世纪80年代,小南海的旅游利用都停留在零星的、小规模的自发演进阶段。县政府虽然在1982年将其指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小南海在整个80年代还是主要发挥着四川省十大渔场之一的渔业基地功能。

1989年,长期为黔江县城供水的黔江出现干涸断流现象,位于32公里以外的小南海被规划为黔江县城人口的供水基地。小南海淡水水质保护开始成为区域社会最重要的课题。尽管如此,20世纪90年代,小南海的淡水资源却一直为多个部门瓜分——渔场利用、农业灌溉和水力发电,小南海作为城市饮用水源不得不面对诸多挑战。媒体甚至呼吁,小南海的水位在10年之间几乎下降一半。而且,无序开发和污染问题日渐突出。湖岸建筑迭起,湖内垃圾满布,机动船来往飞驶,“人间仙境”似乎要变成肮脏闹市[7]

不管诸多部门如何竞争,保住蓄水量成为所有利益主体共同关心的目标。这样,“天然大坝渗漏”便在世纪之交成为全国水利界、工程界关注的热点问题[8][9][10]。帷幕灌浆研究及相关的试验工作随即展开。值此,重庆市地震局等单位力主停止施工,严格保护地震遗迹。也有人借此提出要将简单的小南海观光旅游提升为高品位的科学考察旅游。在这一背景下,小南海在2001年被国家地震局正式命名为“国家级地震遗址保护区”和“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11]。为了让区域旅游朝着特色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黔江区政府积极组织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这样,小南海便在2002年9月被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批准为“(省)市级地质公园”,并在随后的2004年3月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

三、小南海旅游经济开发及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

重庆黔江小南海的区位、规模、景区类型特征,决定了它在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目标上面临的诸多难题。

(一)追求经济效益的旅游开发

保证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遗产保护和经济开发两方面实现双赢,这已成为近年来国内诸多地质公园共同追求的建设目标。位于河南省焦作市的云台山国家地质公园,即在各级政府部门共同努力,地质学家和旅游专家群体关注下,通过

国内外招商引资,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旅游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焦作现象”和“云台山模式”[12]

云台山能从大区域概念的跨(山西、河南)省界“云台山-王屋山风景名胜区”中首先析出焦作市修武县“云台山国家地质公园”,随即在高起点建设国家地质公园的同时,积极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计划”。在云台山突显区域旅游经济效应之后,焦作市政府又将地质公园景区扩展到县级焦作市、沁阳市和博爱县。“中国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便由此囊括云台山、青龙峡、峰林峡、青天河和神农山等5个跨县市地质公园景区。2004年5月黄金周一过,修武县居民存入银行的私人储蓄净增1亿元人民币[13]

略感遗憾的是,要立足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在短期内实现黔江区域旅游经济的规模效应,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二)旅游业在区域综合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

为配合大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小南海旅游开发必须服从黔江区整体布局的需要。水上旅游设施的设计标准、游憩活动的开展规模、湖区旅游活动的种类都不能影响小南海的淡水质量。小型水力发电至少在较短的时间内还会延续下去。农田引水灌溉,并没因退耕还林而减少对湖水的依赖。作为重庆直辖市的东南边陲重镇,黔江区中远期规划的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30万人,这意味着小南海的饮用水基地功能不可避免地会放在第一位。

小南海作为黔江、甚至重庆市区域旅游发展格局中的一个亮点,应当成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并为黔江区社会综合发展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把小南海旅游经济提升到主导地位或支柱地位,至少在最近10年之内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三)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势

要扩大小南海的旅游经济效益,可以通过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方式得以实现。最近10年,不少学者就一直强调黔江“老少边穷”或“老少山穷”的地理边缘性格,并由此提出湘渝鄂黔旅游协作发展的工作思路口[14][15][16][17][18]。将小南海定位成区域旅游开发大棋盘的组成部分,这是最切合实际的旅游景区规划部署。

就最小尺度的资源整合而言,小南海地震遗迹区和它南面的八面山岩溶地貌区、仰头山岩溶地貌区共同组成国家地质公园。就黔江区(原黔江县行政辖区)而言,小南海以其特有的独占性和知名度,当之无愧地成为域内最知名的旅游景点。它与阿蓬江峡谷风景走廊、黔江国家森林公园(以武陵仙山为核心景区)、桥头村风雨廊桥与吊脚楼建筑群、灰千梁原始森林和黔江土家族苗族民俗风情一道构成黔江区(原黔江县)旅游资源系统。

就重庆直辖市东南部的自然地域而言,乌江画廊、仙女山、芙蓉江、茂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小南海共同组成该区域内的国家品牌自然景区。在小南海周边直线距离200km的范围内著名的国家级品牌自然景区还有金佛山、长江三峡、奉节天坑地缝、湖南武陵源、贵州梵净山。在同一范围内,长江三峡、云阳龙缸、武隆岩溶、湖南张家界、湖南凤凰、湖南古丈红石林、四川广安华蓥山,和小南海一道组成国家地质公园区域网络。

就自然灾变类景区属性而言,小南海在全国138处国家地质公园中的特色不言而喻,具有典型的资源垄断特征。与此同时,200km以西的渝北区统景温泉又属于另一类地震遗迹区,在重庆直辖市范围内具有典型的比较研究价值。

在规划旅游线路时,要将小南海纳入以上各种资源组成的网络体系中通盘考虑;也只有通过这种统筹布局才能凸显小南海的旅游资源特色价值和旅游景区形象。

(四)遗产价值保护与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

既有完整史料记载,又有完整遗迹留存的小南海,向世人展示着地球内部能量在瞬间得以释放的地震痕迹。它典型地塑造了地震堰塞湖,并将当时的陆地自然景观和乡村建设风貌全然封存于水底,形成一处独特的水下考古遗迹和水下人文景观。它为人们认识自然、预测自然现象、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妥善应对自然灾变提供了一个杰出的案例,具有突出普遍的自然遗产价值。

大自然在给人类带来浩劫的同时,也为人类的继续生存和生活提供新的机会和舞台。从这种意义上讲,小南海具有典型的“文化景观”价值。今天,它已经成为自然与人类的共同杰作[19]。在它短短的150年演变历程中,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构成了一幕幕动人的故事与话剧——节哀顺变、自然再适应、地方文艺创作、近代民主风暴、工农红军起义、现代渔场建设、城市饮用水源、科普教育基地、国家地质公园。这中间的文化景观体现了小南海地震遗迹的短期利用价值和长期利用价值。现在很有必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科学规划,全面开启小南海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小南海地质公园可持续旅游规划的战略设想

以地质公园为依托,建设品牌景区,开展科学旅游,是实现小南海可持续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

(一)地质公园与科学旅游

围绕小南海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争论,为我们在此开展科学教育和科学旅游提供了难得的背景资料。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曾将小南海视为典型的“冰窖”:“唐崖河(阿蓬江)谷为一冰川故道,发源于小南海冰窖”,“昔冰雪屯积于小南海及其以上各冰窖者,悉由大路坝(今小南海镇所在地)溢出……”。地质学家侯德封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这一观点,进一步认为小南海是“冰川湖”,“此湖之成因,约为古冰川在纵剖面上受不等率冰蚀,产生低洼部分,以后冰川消逝,后退尾积堆积于东端,水遂潴泊于此而成湖。”不少地质学者也赞同这一观点,并由此引起一番学术争论[20][21]。好在地震学专家的现场调研,很快就证实了地方史志记载的真实性。如何正确看待权威学者的学术观点,如何运用多种研究手段发掘学术真理,围绕小南海湖泊成因的争论具有重要的示范教育意义。最近几年围绕小南海地震堰塞坝体防渗漏技术的研究,也为保护区内谨慎实施工程改造提供了一个良好范例。

我国的地质公园建设,从一开头就提倡科学旅游的理论与实践[22]28。小南海作为一个特别的地质遗迹,还将在水下考古、水下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水质监测与维护、地震知识和地质学知识普及等领域继续发挥科学实验基地和户外课堂的功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科学旅游目的地。

(二)地质公园与品牌旅游景区建设

(省)市级地质公园是具有(省)市级重要意义的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是具有国家重要性的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保护区。小南海已经在2004年由(省)市级地质公园升格为国家地质公园,它所代表的具有国家意义的地质遗产价值已经得到官方认可,这和国际国内地震学界公

认的“中国唯一,世界鲜见”的地震遗迹现场保护区价值是一致的[5]3

作为国家级品牌的地质公园建设将有助于通过科学旅游的开展带动区域社会的全面发展,它可以体现在以下10个方面[23]

(1)带动全社会对地质科学和地质工作的重视。

(2)带动地质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向社会的普及。

(3)带动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4)带动对地质科学研究的投入。

(5)带动旅游景区导游解说词、解说牌的科学化工作。

(6)带动旅游业,特别是科学旅游业的发展。

(7)带动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

(8)带动群众就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9)带动地质学家走进地质公园,为建设中国地质公园体系贡献才智。

(10)带动与国际地学界的交流,促进中国的地质遗迹走向世界。

(三)地质公园与可持续旅游开发原则

我国的地质公园是在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推出的、由中央政府直接参与评审和指导管理的地质遗迹类自然遗产保护项目,它被看作是国家公园的一种类型[22]15。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地质公园是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平台。在规划、建设和管理国家地质公园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学习欧洲国家在地质公园建设领域积累的先进经验,同时也借鉴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在国家公园建设领域推出的规划技术与管理模式。日本的国立公园和国定公园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领域也为我国的地质公园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参照。

综合以上各部分的分析,重庆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在可持续旅游开发领域,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保证主要的地震遗迹不受人工破坏,突出地震遗迹原貌特征,这是确保小南海资源垄断性格的首要前提。管理部门应当将地震遗迹划为核心保护区,并将主要的旅游设施和旅游活动布局在景区边缘地带。

第二,保证小南海湖区的水质与水量。这是为地震遗迹增添自然景观价值的最直接、最简单的途径,同时也是水下遗迹得以长期维护的关键。区内旅游设施与旅游活动对水质产生的影响应当降到最低限度。

第三,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手段,对湖区现有的旅游设施进行清理与整顿,在核心保护区内坚决拆除破坏遗迹与景观的人工建筑,严格规范湖面与湖水的利用方式。

第四,要强化目前地震遗迹展示厅的科普宣传功能,在今后可以开拓水下考古观光等高品位的游览项目。要鼓励相关的科研机构在小南海建立现场观测站与实验室,将其科研成果转化为科学旅游解说素材,转化成科学管理的智能工具,并以此提升小南海的科学旅游水平。

第五,为弥补遗产保护所带来的投资成本,并扩大区域旅游经济的总体效益,可以考虑在八面山或仰头山景区建设少量高规格的环保型度假村或会议中心,并与黔江区及方圆200km以内的其他品牌景点连成旅游线路网络。渝怀铁路的通车和舟白机场的通航将在近期为黔江小南海带来更多的都市游客。

五、结论

地震在转瞬之间给城市和乡村造成的毁灭性打击,即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仍使我们感到恐惧和后怕。通常情况下,人们力图通过震后不遗余力的建设来忘却地震带来的苦痛,而这些建设都是在清理地震废墟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频繁的地震很难在全球城乡环境中留下一个完整的地震遗迹全貌。地震发生的特点、震区所处的地理位置、长期以来相对封闭而稳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促成小南海成为“全国仅有,世界罕见”的地震遗迹原貌完整保护区。更重要的是,地震堰塞湖的形成,为当地区域社会增添了一大景色。小南海在最近150年的历史进程中成为自然与人类的联合工程,成为一道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景观。

小南海有幸被确立为“国家级地震遗址保护区”和“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并最终成为可持续旅游发展平台的国家地质公园。在中国地质公园网络体系中,小南海属于自然灾变类型的少数派。其资源规模虽不及河南焦作云台山国家地质公园,但其特色资源的垄断性格却非常突出。只要将小南海规划成区域旅游线路网络中的亮点,突显地震遗迹的自然遗产价值和科学教育功能,整合近距离和远距离的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源优势,坚持可持续旅游规划原则;重庆黔江小南海今后一定会成为全国地质公园网络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收稿日期:2006-11-26

作者简介:王连勇(1965-),男,四川仪陇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家公园实验室,副教授,主要研究风景区可持续旅游发展。

责任编辑 张颖超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