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上的“智斗”
刚刚下过一场大雪,驻守在大漠深处的空军X试训基地机场显得异常清冷。一架某型国产飞机装上导弹,整装待发。
这次打靶主要是检验这种导弹的抗干扰突防能力,使用的是该基地第二试验站在20世纪80年代初研制成功的某型靶机。这型靶机是为了适应当时中国某型导弹试验的实际需要而研制的,省掉了美国、苏联两国同类型靶机需要飞行人员空中试飞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面调试、直接起飞的方式。它的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拥有“实体型”无人靶机的国家。近年来,该基地不断探索创新,已使该型靶机形成了“干扰型”、“红外导引型”等系列型号。
挂弹机起飞,呼啸着进入靶区。
跑道上,一架某型靶机笔直地向前滑跑,加速,加速……起飞,收起落架。靶机很快进入靶区。
挂弹机像一只凶猛的鹰,急速向靶机逼近。导弹点火发射。与此同时,无人靶机遥控员按下了干扰指令按钮。靶机干扰舱打开,干扰物撒满了天空。
导弹略一迟疑,转换了制导方式,立刻又向着目标飞去。
进入一定距离后,无人靶机电磁干扰器启动。飞机指挥所指挥人员的耳机里传来了强烈的电磁干扰信号。然而,某型导弹的导引装置还是以其优越的性能迅速辨伪识真,引导导弹准确地扑向靶机。靶机遇弹凌空爆炸。
多目标攻击
多目标攻击是新型空空导弹的主要特点之一,通过载机配套武器系统,可实现空中对多个目标同时发射多枚导弹并完成制导,从而有效提高载机的攻击能力和作战生存能力。此前,仅美国、俄罗斯等少数国家具备多目标武器系统的试验能力。
某新型空空导弹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型具备多目标攻击能力的导弹。在设计定型期间,因载机火控系统不具备多目标攻击能力,而未进行该项能力考核。当载机具备双目标攻击条件后,考核导弹多目标攻击能力,便成为X试验训练基地一项重要的试验任务。
双目标攻击试验时,需要对一机双弹双靶5个空中运动目标同时进行测量,至少要同时接收5路遥测数据流。虽然靶场已具备多目标测控能力,但因试验涉及环节较多,加之首次试验中的不确定性,给实弹靶试带来一定风险。
在对导弹技术状态充分掌握的基础上,负责此项任务的一区一站成立专项课题组,对试验载机武器系统状态也进行深入追踪,认真分析各项改进与导弹接口协议,与导弹研制方、主机厂所共同研究,提出了首先进行多目标攻击的试验方案。载机同时挂载2枚能实现模拟攻击并实时传送导弹遥测数据的制导系留弹,同时对2个目标机进行空中截获和模拟攻击飞行试验。通过不懈努力,逐步解决了多频点遥测接收、多目标航线规划、多时统测控等技术难题。
实弹靶试中,载机稳定跟踪目标并对空中两个目标同时攻击,导弹均准确命中目标并形成有效杀伤,成功实现了我国空空导弹一次重要的空中多目标攻击试验。
双目标攻击试验的成功,对今后扩展空战模式和增加飞机多目标攻击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靶两弹”
空军X试训基地机场,一架红白相间的靶机急速起飞,一架歼击机挂待试弹起飞,十几分钟后另一架歼击机挂弹起飞跟踪。十几分钟后,指挥所发来指令:首枚弹试射完毕,靶机仍可使用,待命飞机起飞。又十几分钟之后,第二枚导弹试射成功。
这是该基地突破传统导弹试验方法,不断进行探索创新,最后形成的“一靶两弹”的试验方法。
长期以来,该基地组织试射了上千枚各种类型的导弹,一直是沿袭以往的老方法:一个靶标试验一枚导弹,这似乎早已经成为一种铁定的规律,从来没有任何人提出过疑义。
随着空军武器装备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该基地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怎样提高基地的承研承试承训能力,提高基地供靶的利用率?在组织任务的过程中,基地的一位首长看到:往往一些还处于科研阶段的导弹试射后对靶机的损伤并不大,靶机还可以继续飞行,于是突发奇想,就提出了“一靶两弹”的试验方法。随后,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科学论证,结果表明,这种试验方法完全可行。基地果断决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靶两弹’”的试验方法。某年大年初一,首次采取这一试验方法试射某型导弹获得圆满成功,受到了军委首长的表彰肯定。这一方法成倍地提高了基地组织试验的效率,成倍地降低了试验成本。
在对抗中“强筋壮骨”
大漠腹地,一场复杂电子干扰条件下的空袭与反空袭对抗悄然拉开序幕。
攻击者为电子对抗性能优良的某新型歼击机。
防守者依靠具有多种抗干扰手段和很强抗干扰能力的某型新装备,组成了严密的防空火力网。
为了突防胜利,战机采取多种干扰手段,居然多次在被地面雷达牢牢锁定的情况下安全逃逸。
对抗结果显示,号称具有“较强抗干扰能力”的某型地空导弹在较为复杂条件下的作战成功率偏低。专家们坐不住了。更着急的是参与试验定型全过程的一些年轻技术骨干。
他们连夜回顾了对抗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检查了兵器的每个状态,分析了几千组试验数据。结果表明,不是操作失误,而是兵器本身抗干扰能力不强。
这是一个刚刚加入地空导弹家庭的“新秀”,必须强壮它的筋骨,发挥它的威力。
他们在反复研究试验的基础上,提出在对干扰进行准确识别的同时,采用一系列新的方法进行对抗,形成了具体研究方案,最终拿到准确数据。该成果被电子对抗技术与光电对抗技术专家委员所肯定,认为在工程中有重大的使用价值,为提高地空导弹抗干扰能力找到了技术上的支持。
一次次的对抗,使新型装备的性能得到检验,神箭的威力也越来越大。
戈壁上演“生死时速”
2007年8月的一天,戈壁滩上狂风大作,演习如期进行,空降兵某团二营机炮连的任务是:空降反恐截击。
上了飞机,放伞员向该连通报:跳伞高度700米,三门三路离机。副连长刘曦跳尾门第一名,二排长张辉跳左侧门第一名。跳离飞机后,一股强大气流向他们压来,开伞时刘曦竟然从张辉的降落伞排气口里钻进去了。
“不好,两伞相插!”刘曦心里猛然一紧,张辉也同时发现了险情。仔细观察,刘曦在上面,张辉在下面,幸好两个伞都还没有完全失效,只是感到下降速度特别快。
他们通过平常的训练都知道,两伞相插是很危险的空中特情,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在气流的作用下降落伞互相缠绕,引起两伞失效,后果将不堪设想。
一看来是,刘曦准备采用割伞绳的办法脱险,但由于插进去的伞绳太多,处境非常危险。同时,他也感到降落伞开始旋转,时间飞一样地流逝,高度急剧降低。
唯一解救办法就是及时将失效的主伞飞掉,打开备份伞着陆。张辉在下面大喊一声:“你插在我伞里,你先飞!”
此时,高度已不足500米。
刻不容缓,刘曦立即拉开飞伞手柄,主伞瞬间飞掉了,失重的他就如刚跳离飞机一样再次失速,厚实的大地迎面扑来……
他用力拉开胸前的备份伞,白色的伞衣从眼前一掠而过,身子被猛地往上一提,伞开了。低头一看,地面的人和车都清晰可见,高度最多不会超过100米。也就是说,再晚2秒开伞,后果不堪设想。
真险!抬起头来,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时,他看到张辉也飞掉主伞,打开了备份伞,就漂荡在前方大约50米的空中。
来不及多想,安全着陆的他们快速奔向先期空投下来的伞兵战车……
狭路相逢勇者胜
2002年8月14日,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一架战机在复杂气象条件下腾空而起,如一柄利剑直刺云霄。今天的对抗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其结果胜负已定,因为装备上的差距一目了然:蓝方——飞世界上最先进的三代战斗机,红方——驾驶国产二代战斗机。伴随着巨大的引擎声,红方带队长机——沈空航空兵某团姚玉久团长带着战友,载着希望起飞了。刹那间,六机编队挟雷裹电般直刺苍穹,消失在茫茫天宇。
“目标正前方XXX千米。”
“目标正前方XXX千米,机动。”
“目标在10°XXX千米。”
“发现。”
“占位攻击。”
一阵无线电静默后,几个干净利落的口令在耳机里响起,复又沉默。然而就在这时,目标开始凭借本身先进的预警和机动性能优势进行战术逃逸。驾驶过三代战机的姚团长深知一旦目标丢失的后果。于是,他凭着自己丰富的战法理论和高超的技术,硬是死死缠住“敌机”,伺机创造良好的空中态势。随后,他带队突破战法动作局限,运用多机、多方向、不同高度同时发起攻击,以最小的代价迫使敌机首尾不能兼顾。
一番近距格斗,创造了首战突破中距、近距接敌、首发命中的好成绩,考核大厅里响起了一片掌声……
随后,红方小分队又奉命参加了联合对抗训练。面对“强敌”,飞行员和地面保障人员同仇敌忾,以己之长,击“敌”之短,重点锤炼超低空突防对“敌”导弹阵地、对“敌”核心目标突击和歼、强击机协同作战等课题,在近似实战的真打实抗中,创新出10余套战法,有效激发了官兵“敢拼刺刀”的魄力、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敢打必胜的胆气。
今天去攻击
南空某师的飞行员颜锋怎么也不会忘记,那年初秋,他随部队远赴西北戈壁,第一次执行实弹打靶任务的经历。
那天早晨,天下起了蒙蒙细雨,机场上空笼罩着淡淡云雾。6时50分,吃完早饭,还没有通知进场,颜锋不禁有些着急,跑到机关去打探情况。一推门,看到作训参谋电话不断,正在不停联系,领航参谋也在紧张地计算数据。他又退了回来,但心中有了踏实的感觉,“看来今天还有戏”。
8时30分,进场哨响了。指挥员在开飞前指示时说:“艰巨的任务加复杂的天气,是磨砺我们战斗技能和战斗作风的好时机。”
抄数据、穿装具、搞协同……大家紧锣密鼓地准备着。但此时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靶标还没有搞好。原因是昨晚风大,把已竖好的靶标吹坏了,正在紧急抢修。
“是啊,戈壁风大,从昨晚到现在,一直在刮大风。在这个风吹石头跑的不毛之地,12米见方的蒙布靶标,就成了兜风的布囊,哪能不被吹坏?”颜锋小声嘀咕。
风始终没有减弱,雨始终没有停歇。空中飞行训练下来的飞行员说,已经看到一个靶标竖起来了,背景是黑色的,灰白色的“十”字,看起来很小,另外一个正在竖。“他们的动作不慢呀!”飞行三千多小时的老飞行员陈林说。
中午12点多,大家刚刚吃完午饭,好消息传来了:“靶标已经竖好,一切准备就绪!”此时,机场依然下着小雨。
“起飞!”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解除刹车,飞机逐渐加速。飞机离陆,直奔靶区。颜锋回头看到,僚机紧跟其后。
颜锋调整好心态,再一次检查飞机发动机和座舱设备的工作情况,一切正常。“距离XXX千米。”耳机里传来指挥所通报的飞机至靶标的距离。他迅速按要求打开武器设备电门。将选择开关放在规定位置,反复检查确认到位后,又提醒前舱的陈林注意设备使用。此时,飞机已分毫不差地对向目标,导弹导引头的画面出现在座舱显示器上,但目标不太清楚。“距离XXX千米。”指挥所再次通报。“右上角的黑点就是。”经验丰富的陈林提醒颜锋。“明白!”他大声回答,并迅速操纵“魔球”使瞄准标记压住目标,同时按截获按钮截获,瞄准标记稳稳地锁住了目标,转入稳定跟踪状态。显示器上出现了“允许发射”符号。
“稳住!不要急于修正,一定要稳住!”颜锋在心中暗暗提醒自己。
距离XX千米,已经可以从显示器中清楚地辨认出目标。大漠中用黑色蒙布竖起的立体靶标清晰可见。颜锋再一次修正了瞄准点,稳稳地压住靶标。发射条件都已具备,只要前舱一按扳机,导弹就会直扑目标。
到达最佳发射距离,伴着飞机的一阵剧烈颠簸,导弹如利剑出鞘,喷着黑红的火舌,直射靶标。他们立即拉杆、压坡度脱离。颜锋回头看了一下靶区,腾起了一团烟雾。随后,僚机也成功发射,双机集合返场。
13时10分,双机安全着陆。刚下飞机,机务人员立刻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开了,“打得怎么样?”“打中了吗?”颜锋笑着说:“应该没问题!”
回到休息室,观测站发来通报,他们发射的导弹正中靶心。
“背对背”的较量
西北的早春,朔风呼啸,寒气袭人。南空航空兵某团千里机动转场来到这一望无垠的戈壁滩。一场“背对背”的较量即将展开。所谓“背对背”,就是作战的红蓝双方将在完全未知的条件下进行对抗,孰胜孰败,全看双方指战员的谋略和作战能力。该团在这次战斗中扮演“红军”。
刚参加完演练协调会,指挥班子成员就和参演飞行员自动集合在一起,围绕战法运用、特情处置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曾指挥过数百场次飞行和演练任务的指挥员史秀华说:“首先,在准备上我们要立足于最困难、最复杂条件升空,无论是天气条件,还是战场因素,都要准备得细而又细、实而又实。其次,我们要严格按照作战背景实施,演练场就是战场,要真正把‘蓝军’当作战场上的‘敌人’。第三就是把战法实施的每一步都要研究透,突出灵活性、机动性,绝不能生搬硬套……”
连续三个场次的“热身式”演练展开了。为了提高战法掌握、运用的熟练程度,他们采取两种角色互换的方式,根据对手战术原则、思想和兵力配置的变化进行战法的分解和重新组合。接着加大演练难度,设置多种高技术背景,反复锤炼飞行员复杂条件搜索、发现和攻击能力,使飞行员走出对指挥所、地面引导人员的依赖心理,在空中优先选择和使用配套战法。
终于,在正式对抗之前,他们拿出了成熟的作战预案,在掌握原有战法的基础上,又摸索总结出了多套突击战法。有了这些成果,飞行员们对即将展开的全未知条件下的空中对抗心里也有了底,战胜对手的信心也就变得更强。
对抗如期进行。塔台的飞行现场准备室内,飞行员们早已
穿好飞行服,准备好了飞行装具,默默地等待着敌情通报和登机命令。塔台指挥室内,指挥员不时地看着手表。突然,他下达了命令:“通知飞行员,上飞机。”
就在指挥员呼叫完所有参战飞行员代号,“准备好”报告传回不久,指挥室内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敌机’2架,高度XX米,航向27°,向机场方向飞来,距离XX千米。”
“XXX双机开车!”顷刻间,起飞线停机坪上响起震人心魄的马达轰鸣声。“滑出!”“起飞!”新型战机编队如雷似电,转瞬间跃出地平线,射向战区
“红”、“蓝”双方战机距离不断缩小,从互不见人的超视距、中距到近乎于白刃相搏的近距贴身缠斗,俯冲跃升,左右机动。各自拿出自己的绝活,装备性能发挥到了极限。指挥所内双方导调人员之间的斗智斗勇也随之展开……
最终,“红军”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飞行员们说,这样的战斗让他们体验到了实战的残酷,对优长和劣短的感悟也愈加深刻。
第一次打导弹
从接到赴X试验训练基地打导弹任务起,广空航空兵某团飞行员季超就一直处在既兴奋又紧张的复杂情绪中,毕竟是上级组织的一次实弹考核,能不能顺利完成不说,执行任务的还有其它兄弟单位,这关系着全团的荣誉。
出发前他认真地收集与执行任务有关的各种资料,还请有过打伞靶经验的老同志详细介绍情况。带队老飞行员和他一起把沿途各个有关机场都做了细致准备,把从设备使用到导弹性能等每一个细节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进行了细致的技术研究。
到基地后,下发的方案、数据又有一些改动,但只有一天准备时间,一有空他就在心里把整个实施过程放放“电影”。尽可能逼真地想像当时的态势,把每一步该看什么、该做什么、以及能发生什么特殊情况都反复地考虑,直到确信不管发生哪种意外都能有条不紊,不至于惊慌失措。
终于要打导弹了!得知前面兄弟单位的命中率是100%,而且是同一型号的导弹,他暗地里提醒自己:机会只有一次,必须顶住压力做到百发百中。
伴随着一阵轰鸣声,战鹰载着导弹划破长空,冲向目标区。到了预定发射距离,目标距离像倒计时般临近,他顿时感觉大脑里的空间不断地压缩,眼睛紧盯着目标,“发射”和“脱离”动作不断在脑海中闪现。
“目标截获,请示发射!”
“发射!”他扶在扳机上的食指伴随着指令,随即用力按下。一秒钟的寂静后,感觉到左机翼向上一掀,好像听到“嗖”的一声,机头左侧呈现一股黑烟。
导弹发射出去了!他顺势操纵飞机向右脱离,快速避开尾烟。与此同时,他听到了无线电中传来“命中”的声音,但是他并没有很激动,直到稳稳地对向机场返航时,才长舒了一口气,想着把着陆做好才算完成任务。
“打得太准了!”领导和战友围上来祝贺。看着大家的笑容,脚踏坚实的大地,胜利的的喜悦不断从心里涌上来。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