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根植于民族智慧中,其间所蕴含的美,深沉而博大。可以这么说,汉字书法是表现情感的艺术,是永恒的生命之舞!它是中国人襟怀、品格、学养和才情的体现,是扎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不朽的民族魂!
汉字书法,最能集中体现一个人的精神气质、文化修养等总体素质。无论是单字成幅或多字组合成幅,对于运笔的力度,起、承、转、合、收笔等技术的掌握配合,都必须做到恰到好处,要能引发和给人以观赏的乐趣,素来就有“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之美誉。
中国的书法艺术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书林藻鉴》)文字由此诞生。只不过,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并非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再到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商至秦末——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汉王朝,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带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内,各种书体相继出现,如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逐渐定型,书法艺术开始有序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成为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的。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言:“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便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两汉时期—— 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书法艺术的繁荣时期其实就是从东汉开始的。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而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则是东汉时期崔瑗所著的《草书势》。
◆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此时的书法以魏碑为佳,代表人物则以无名书法家为主流。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家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唐朝时期——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其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
◆宋至明中—— 如果说隋唐五代的书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到了元代,其书法的特征是“尚古尊帖”,成就大者依旧在行书、草书方面。
明代书法可分成以下阶段:1.明初,书法“一字万同”,以“台阁体”盛行。2.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3.晚明书坛,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
◆明中至清—— 明末书坛狂放不羁、愤世嫉俗的风气在清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
◆近现代—— 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这无疑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素有“书圣”之称。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故世人常用曹植《洛神赋》中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几句称赞王羲之的书法。其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汉族,唐代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其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他对二王、褚遂良等人的书法都进行过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开创了新时代的书风。
其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素有“颜筋柳骨”之美誉。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其书法初学王羲之,后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去粗取精,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遒劲见长。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书法师从“二王”,并从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等各家中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曾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苏轼的书法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有“天下第三行书”之妙称。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南宋末至元初的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出身贫寒之家,却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长达几十年的仕途生涯,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很高,尤以行、草書造诣最高。
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地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圆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