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长江三峡之瞿塘峡口的白帝城(白帝庙),一则刘备“白帝托孤”的悲剧使它从此名传千古;李白一首“朝辞白帝”更让白帝之名远播天下。作为有着深厚历史文化渊源的白帝城,留下了历代名师巨匠如杜甫、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等身影,也吸引了千百年来的其他文人墨客,因而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的书法碑刻。这些碑刻散布在白帝城下临江石壁、瞿塘峡口绝壁以及后来白帝庙内专门形成的历代书法碑林。这些碑刻,大小迥异,风格面貌多样,真、草、篆、隶、行皆备。它们随着长江三峡工程的兴建,水位的抬升,有的已沉入江水中,有的则经文物保护部门从石壁上切割异地搬迁保护,有的集中保存于白帝庙内……总之,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一、白帝城书法碑刻的种类
白帝城书法碑刻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历代文士、官宦、书法家留刻于瞿塘峡口白帝城下临江绝壁的摩崖石刻,一类是留存在白帝庙中的书法碑刻(后来形成白帝城东、西碑林)。
白帝城摩崖石刻,从宋元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时期,尤其是民国居多,其中以楷书、隶书为主。摩崖石刻中最早的一块为《中兴圣德颂石刻》,位于瞿塘峡凤凰泉旁。该石刻高4.1米,宽7.2米,面积达29.52平方米,刻于宋乾道七年(1171年),为南宋著名书法家赵公硕书。全文948字,楷书书成,字径约20厘米。清光绪《奉节县志》载:“字大如碗,舟行峡中,远望可读。壁陡通江,水急崖高,人不能及,舟不能泊。”后人为保护此石刻,曾在每一字上覆一大碗,敷上稀米石灰浆,望之,壁如白色墙堵壁,故称粉壁。若干年后,碗和灰浆脱落,字迹至今完好无损。从此石刻书法看,尽管文字颇多,但书写严谨,一气呵成,气息连贯,且带有宋代苏东坡楷书的敦厚、欹侧、丰润、流畅之姿,一派典型的宋代楷书风格。
《铁锁关石壁题刻》于宋景定四年(1263年)刻于白帝城下临江石壁上。书者为宋理宗贾贵妃之弟贾似道。书刻以颜楷书风体现,较颜体更为横阔。线条敦实厚重,遒劲刚健。由于所处的位置夏季浪高无法靠近,冬季水枯又高悬于石壁之上,人亦不易靠近,故至今亦保存较为完好。该刻记载了南宋四川军民抗击蒙古军队的史实,是研究宋元战争颇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明代的瞿塘峡石壁上的题刻诗词,有《沈庆瞿塘峡石壁诗刻》,高2米,宽2.3米,虽历经500多年,字迹仍清晰可辨。到了清代光绪年间,在瞿塘峡刻诗、刻辞的多了起来。著名的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夔州知府潘炳年所刻“云行雨施”(纪念一场好雨滋润万物),光绪二十八年夔州知府鄂芳所留刻“瞿塘”及题跋,光绪年间夔州知府创修夔巫峡路题刻,光绪二十二年夔州知府刘心源所刻“夔门”。后者系隶书而具魏碑意,每字高1米,宽1.25米,碑意浓厚而笔意灵动,厚重而不失潇洒,颇为壮观。而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军队的一些高级将领在经夔门出川或驻守奉节期间,也留下了一些非常宏大而壮观的石刻在瞿塘峡内绝壁上。如孙元良驻守奉节时所刻“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隶书,字径在3米以上,总面积达231平方米)。李端浩驻守奉节所留刻“巍哉夔门”篆书大字,字径更是达到4米之巨,每一笔画里俱可躺进一人;连署名之字也大到2.4×2.3米。如此擘窠大字,恐怕在国内石刻中鲜见;且显出的书法水平俱达到了较高境界。其雄浑大气、劲健豪放与号称天下之雄的夔门相映生辉。今天船过瞿塘峡,这也是一道令人瞩目而摇人心旌的风景线。另外,如爱国将领冯玉祥所题刻的“踏出夔巫,打走倭寇”(图一)的抗日题刻,更是表达出冯玉祥将军抗日救国的满腔热情,让今天的每位观者无不为之热血沸腾。
瞿塘峡书法刻石的另一大类为碑刻。这些碑刻,远的有隋唐时期的《龙山公墓志碑》、《唐石柱佛经碑》等;到宋代有《加号大成碑》等;入明以后,书法碑刻则更多,如明《白曾璠词碑》、《吊何承光碑》,清《重修明良殿记》、《朱柏庐治家格言碑》,刘心源所书《柳湾》、《甘雨亭》碑等;加之近现代以来,一些著名文人学者游历白帝城所题刻之碑、匾书亦林林总总,以至专门建成《白帝城竹枝词碑园》等,遂使白帝城碑刻群具有规模宏大、类别丰富、艺术璀璨的繁华气象。
在碑刻中值得一提的是出土于白帝城附近的隋代《龙山公墓志碑》。该碑距今1400余年,碑高0.87米,宽0.5米,楷书,碑上端刻龙,碑边刻钩莲。内容记载后周派遣大都督司徒质守隘三峡之事,可见三峡在历史上的重要军事地位。近代著名书法家刘孟伉曾对此碑高度赞赏,称其结体严整,修短适度,得平正冲和、古朴幽深之气象,气息高古。作为唐楷的先导之作,该碑书法融南北碑于一体,较好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三峡地区书法水平之一斑。同时,该碑还是研究奉节县沿革的重要历史资料。
白帝城碑刻中的明代碑刻《陈文烛诗碑》、《梅国栋诗碑》,是较早的诗碑,均以行书刻成。碑刻中将行书的本真面貌展示得十分细腻。字之大小,笔画之提按,线条之牵带,铁画银钩,细如发丝,生动流畅,体现了行书入碑后的高水平刻制手段。书写者本身的行书也具有较高水平,潇洒俊逸而又凝重劲健。后者明显带有黄庭坚书风影响,颇耐观赏。
其他明清时期的大量行书碑如明《吊何承光碑》,清蔡毓荣(曾任云贵、川湖总督)书“汉代明良”匾,康熙帝御题诗碑,“吕辉诗碑”等都表现出十分高超的书刻水平,可谓供后人观赏学习的最佳范本。《朱柏庐治家格言碑》作为长篇巨制的楷书碑刻,碑高1.7米,宽4.7米,分刻四石,由道光年间奉节人潘焕楷书,功力精到,笔画俊美,以柳融颜,楷书遒劲,结体严谨,可见清代士子高超严谨的楷书技法和功力,不失三峡人书法水平的一个最佳展示。
号称白帝城“镇庙之宝”的碑刻为刻于清光绪年间的曾崇德所书《竹叶碑》。作者偕子辈游白帝城,有感于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之忠义而作“丹青正气图”。粗看,碑上刻的是修竹三竿;细看,则可发现是由竹叶组成的汉字诗句。“不谢东篁意,丹青独自名。莫闲孤叶淡,终究不凋零。”此碑将书画巧妙合在一起,令人备觉新鲜而又生探幽索隐之乐。
此外,光绪年间夔州知府刘心源以书法楹联形制刻的数幅碑刻(图二),亦耐人寻味。由于刘氏精通文字学,于魏碑、石鼓、钟鼎均很有研究,故他以其特有的书法风格魏碑或钟鼎文形式刻写,形式感极强,章法布局精美。
缘于当代书法艺术的繁荣和白帝城文博事业的发展,经有识之士、白帝城文管所魏靖宇先生主持策划,在白帝城博物馆内兴建起一条长达数十米的现代书法碑廊,收集了古代大家如刘禹锡、范成大、白居易等吟三峡的诗词及手迹;又邀当代中国书坛名家如沈鹏、刘炳森、何应辉、刘云泉、王遐举、刘艺等数十人专门书写留传于三峡的刘禹锡竹枝词,分别刻成近百块书画碑刻(以书法为主)。这俨然是一个当代中国书法大家的精品展,异彩纷呈而眩人眼目。
二、白帝城书法碑刻的文化价值
作为延续千余年,涵盖古今,囊括了历代大师和官宦士人、民间学子、当代名家的白帝城书法碑刻,在长江三峡形成了一道耀眼的文化风景线。白帝城的书法碑刻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文化意义。
1、展示了历代书法艺术的流变与传承。尽管三峡地区历史悠久,但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由于经济的封闭,文化的滞后,使三峡地区一直较为偏僻落后。然而从白帝城历代碑刻书法中,我们却可以看到它和中原一样的书法风格的历史演变,看到其独自发展的步伐。
2、它是历史的见证。历史的沧海桑田,在这里的书法碑刻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如可从《龙山公墓志碑》看当时三峡地区的军事地位,从《铁锁关石壁题刻》看四川军民爱国抗日的情结,从《吊何承光碑》看明末农民起义军情况,从民国将领冯玉祥等人的石刻看近代中国军人的忠烈精神。这些石刻都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有力证明。
3、文化传播的通道。三峡地区自古就是南北交融、文人荟萃之地。尽管地理条件相对封闭,但长江黄金水道连接巴蜀与中原大地的通道,使得这里的文化传播并不输于中原。历代流放文人、地方官员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如杜甫居夔州,白居易、李白、黄庭坚过三峡,刘禹锡任夔州刺吏,诸如此类,遂使三峡地区成为南北文化的交汇点。同时,三峡的军事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长江水文明都可从留刻在白帝城的石刻、碑刻中找到答案。特别是历代流放文人、贬谪官员在三峡地区的足痕,为三峡地域文化增添了开放的内涵。
4、促进了景观文化的形成,使之成为旅游景点和具有教育功能的文化走廊。白帝城历代遗留下来的碑刻、石刻,逐年丰富,它们在不断记载三峡地区历史文化变迁的同时,也一步步地形成了一簇亮丽的景点。“刘备托孤”使白帝城充满了神秘感和沧桑感;而一个个朝代留下来的关于军事、文化、水文、政治等方面的石刻,则使白帝城的景观文化更加丰富。特别是无数书法家把他们的精心得意之作遗留在这里,把他们的审美追求铭刻在这里,使这里形成了一座书法艺术宝库,使后人至此看到更多的观赏价值,从而促进了白帝城这处历史文化名胜的形成。一些颇具感召力的诗句和抗击侵略者、争取和平自由的豪言壮语以及对大自然巧夺天工的赞美,使人们经过白帝城,经过瞿唐峡时都感受到了美和善的薰陶。这些石刻无疑具有十分生动的教育意义和崇高的审美价值。
白帝城书法碑刻群是一座无尽的宝藏,也是一座艺术的殿堂。
作者:重庆三峡学院(万州)副教授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