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北史•儒林传序》探微

《北史•儒林传序》探微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2 08:25:07 点击: 推荐访问: 儒林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600字读书心得5篇

摘 要:唐初统治者注意吸收前朝兴亡的经验和教训,甚为重视对前朝历史的修撰。从史学跟社会的关系来看,国家的统一,必然要求产生与之相适的历史著作,反映了隋唐统一后“天下一家”的思想。另一方面,历代学者多认为“经学盛于汉,汉亡而衰”,但从《北史•儒林传序》一文中看实则不然。本文主要从思想内容方面对《北史•儒林传序》略作探微,浅谈北朝儒学及其历史地位。

关键词:《北史•儒林传序》;儒学;李延寿

唐初统治者注意吸收前朝兴亡的经验和教训,因此甚为重视对前朝历史的修撰。鉴戒前朝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维护统一、巩固统治成为其修史之现实目的,《北史》的修撰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历代学者大多认为“经学盛于汉,汉亡而衰”,儒学在这一历史时期已处于衰竭的状态和从属的地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北史•儒林传序》中就可见一斑。正如《传序》中言:“以笃父子,以正君臣。开政化之本原,凿生灵之耳目,百王损益,一以贯之。”正是由于儒学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才会一直不为统治者所弃。

一、思想内容

自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设置儒林列传的先例始,遂成传统,且在列传前多有一篇序言,以论述此前儒学的演变脉络。《北史•儒林传序》亦皆承继这一体例,纵论魏晋以来儒学盛衰大势,阶段分明,特点突出,无论在中国史学史、儒学史还是经学史上都是较为重要的原始资料,不容忽视。

从表面来看,《北史•儒林传序》为论述魏晋以来的儒学兴衰。细究之下,实则有更深层次的主旨和意蕴,即借言儒学盛衰,以鉴戒前朝兴亡经验教训并寻求治国之道。

(一)倾心汉化

魏征所写乃为隋朝史论,而延寿所著乃北朝历史。单从篇幅就可看出,李的《儒林传序》要远长于魏征的儒林短序,他花了更多的篇幅详尽地描写了鲜卑族拓跋氏在一统北方之后为兴盛儒学所作的种种措施和贡献。

鲜卑族拓跋氏部统一北方之后,建立了北魏,并且延续了一百多年的统治。自从永嘉之乱之后,这还是第一次的大一统,对儒学的发展意义来说不可谓不重大。北魏建立之后,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甚至还保留着游牧民族的旧习,显然与中原的儒家的礼乐文化大相径庭。而北魏统治者也意识到了“天下可马上取之,而不可马上得之”,故而“魏道武初定中原,虽日不暇给,始建都邑,便以经术为先”。统治者这种复兴儒学的措施一方面是为其建立以汉文化为主体的统治秩序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汉文化强大的同化力的结果。

(二)兴办经学

儒学自从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正宗以来,儒家经典便被定为官学以及私学的教材。因此,士人学子们在学校便能学到儒家修身治国的大道,学校成为儒家推行教化的重要场所。从李《传序》可以看出,南北朝虽处丧乱之世,然而北朝统治者对兴学之事兴趣盎然,只要稍获小安,便致力办学,为学之风盛行,一时蔚为大观。

魏道武帝初定中原,便以兴经学为先,重教化,“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天兴二年春,增国子太学生员至三千人”。有了这个优良传统之后,北魏历代的统治者都对儒学颇为重视:明元时“改国子为中书学,立教授博士”;太武“起太学于城东……而令州郡各举才学。”;献文“召立乡学,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等等。诸位帝王都采取了相应办学以复兴儒学的措施。

(三)移孝为忠

南北朝时期,儒学虽然受到释、道两教的冲击,但由于儒学作为统治思想长期被统治阶层所认可,其伦理道德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孝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具有至高地位和特殊价值。其本源由父祖而上溯到天的本源,北朝统治者正是看到了孝的这种特殊价值,故而大力提倡孝道,利用“移孝为忠”这一孝道根本原则,以巩固其君权统治。在《传序》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此方面的蛛丝马迹。如正光三年,孝明帝“命祭酒崔光讲《孝经》,始置国子生三十六人”,宣扬孝道;永熙年间,孝武帝“于显阳殿诏祭酒刘钦讲《孝经》,黄门李郁说《礼记》”,借此弘扬孝道,宣扬儒家纲常等等。由是朝章渐备,学者向风”,不仅复兴周公之茂典,还修正礼乐纲常之制。

二、写作主旨

事实证明,北朝统治者的这种以儒术治国的基本政策符合封建统治的根本要求,它对于维系北朝一百多年的统治具有巨大的作用。而作为封建统治的指导思想,是任何一位统治者都无法脱离的。北朝统治者看清了形势,在政治上注重儒家教化的推行,重视对经学、儒术的发展,为儒学的继承和发扬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而李延寿即借此讽谏统治者应施行以儒治国的方针。

可以说魏征与李延寿的《儒林传序》皆以鉴戒前朝兴亡经验教训、寻求治国之道为宗旨,因此都特别重视君王的角色和作用。治国是否用儒家思想,关乎存亡,而这一切又都取决于一国之君。儒家思想“开政化之本源”,是“经邦致治”的依据,自然应当成为巩固统治、建立社会秩序的指导方针。他在《北史•儒林传序》中,例举由道武直到炀帝之间统治者为兴盛儒学所作的种种举措,至隋文帝“于是四海九州强学待问之士,靡不毕集焉”,乃呈治世之势。然,“及帝暮年,精华稍竭,不悦儒术,专尚刑名,执政之徒,咸非笃好”,已显衰颓。至炀帝时,更由于战乱频仍,“凡有经籍,自此皆湮没于煨尘矣。遂使后进之士不复闻《诗》、《书》之言,皆怀攘夺之心,相与陷于不义”。通过一系列鲜明的对比,《传序》郑重指出:“然则盛衰是系,兴亡攸在,有国有家者可不慎欤!”将儒学盛衰提高到关乎王朝兴亡的高度,由此可窥见此篇短论主旨所在。

综上,在南北朝时期,儒学虽受到佛、道两教不小的冲击,但也并未真正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北朝统治者更是一直兴盛经学、宣扬儒教,“虽世或污隆,而斯文不坠。”李延寿鉴戒前朝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以典型范例的形式阐明君主实施儒治的重要性,《北史》的修撰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堪称一篇精彩的序论。

参考文献:

[1]刘永祥.《隋书•儒林传序》探微[J].兰台世界,2010,(7):55-56.

[2]魏征.隋书•儒林传序[M].文苑英华,卷七五五.

[3]李延寿.北史•儒林传序[M].文苑英华,卷八十三.

作者简介:吕璀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