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石油进口的现状
1、进口规模越来越大
由于我国石油储量和国内产能满足不了快速发展的经济需求,因此,我国石油进口规模越来越大。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进口国,1999年我国原油及油品净进口达4000万吨,占当年石油消费量的20% 以上。2000年我国石油进口达7000多万吨,2005年我国原油净进口11875万吨,成品油净进口1742万吨,全年石油净进口13617万吨。2006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8368万吨,同比增长1.7%;石油净进口16287万吨,同比增长19.6%。其中,原油净进口13884万吨,增长16.9%;成品油净进口2403万吨,增长37.9%。据预测,2010年,我国石油供需缺口将达到1亿吨,2020年为2亿吨,(如表所示)
2、进口集中度较高
石油进口集中度,反映石油进口来源地的集中程度,进口集中度高,表明石油进口来源太集中,不利于分散风险(其中,石油进口集中度=本国进口石油最多的前3位国家的石油净进口量之和 /本国净进口石油总量)。目前,我国原油进口结构为:中东56.2%,非洲22.5%,亚太地区14.4%,欧洲中亚6.9%,石油进口的一半以上来自中东,其次是非洲,两者之和高达79%。这种进口结构风险很大,2005年前10个月中东继续成为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地区,进口量达5,095万吨,占前10个月中国进口量1.0548亿吨的48.3%,较去年同期增加13.11%。进口西非地区原油同比增加10.3%达2,245万吨,进口俄罗斯原油也在继续增长,进口量达1,022万吨,同比增长10.48%,成为中国主要进口原油来源国。中东是当今世界的热点地区,而且在今后几十年内也难以平静,退一步看,即使中东局势很快得以平静,如果某个大国控制了中东,则又可以间接地对我国实施石油能源控制。较高的进口集中度,再加上我国没有完备的石油战略储备,故我国石油进口的风险较大,应对突发事件的灵活性较差。尽管近几年国家调整进口策略,实施进口来源多元化取得一定成效,但进口来源地相对集中局面依然没有改变。
3、运输渠道单一
从中国石油进口运输方式来看,除极小部分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哈萨克斯坦的零星陆路运输之外,绝大部分(约93%)是通过海上运输实现的。
我国石油进口运输渠道单一,使得石油进口风险倍增。我国从中东进口石油主要是经过波斯湾,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运输距离遥远,运费相当高。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石油以及单一海洋运输,将使我国石油进口安全风险较大。马六甲海峡是战略要地,本身也存在安全隐患:一方面海盗活动十分猖獗,对通行船舶构成严重威胁;另一方面海峡的交通秩序比较混乱,穿越海峡的客货运输以及随意性极大的渔船已严重影响船舶航行的安全。从战略风险的角度讲,马六甲海峡是美国全球战略中明确必须控制的世界16大咽喉水道之一,美国已取得了新加坡海军、空军基地的部分使用权,并援建马六甲沿岸的一些军事设施;印度也在马六甲海峡的西部入口处修建了海军基地,并部署重兵扼守海峡西部。马六甲海峡深水航道宽仅2.4至3.6公里,易于封锁。一旦出现冲突和危机都将给我国单一的石油运输线带来威胁。
二、中国石油进口存在体制性障碍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石油进出口贸易政策不断发展变化。如今我国石油进出口机制已日趋完善,但中国石油进口仍存在一定体制性障碍。
1、市场化程度低
在过去很长时期,中国石油进口基本采取了对国际油价“被动接受”的方式。作为石油消费大国,中国只有被动接受国际价格的波动,却没有与石油进口量相应的“价格发言权”,无法避免“买涨不买落”的局面,尤其以燃料油最为明显。
自从1998年石油定价机制改革以来,国产原油基准价格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根据上月国际市场相近品质原油的离岸价格加上关税确定的,这就导致了国内原油定价滞后于国际市场价格一个月的现状。而国内成品油价格也只有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上涨幅度超过8%,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才会在三地加权价格的基础上加运费制定出国内成品油零售的中准价,而出厂价格、批发价格和实际零售价格均由石油与石化两大集团根据市场交易实际情况,依据该中准价自主决定。这导致了成品油价格滞后于国际市场。目前中国石油进口量占世界石油供应量的2%以上,但在影响石油价格的权重上却不到0.1%,甚至不如印度尼西亚尼和韩国。国际油价基本上都操控在西方大国和国际资本集团手中,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似乎时常陷入“高买低卖”的陷阱。在航空、石化以及汽车等产业中,由于油价的突然上涨和缺乏有效的价格避险机制,也直接影响到了整个行业的均衡发展和稳定。
我国现行的石油价格制度从形式上看已与国际接轨,但从形成机制上并未体现市场规律。国内石油价格还没有完全市场化。我国石油定价机制是国家根据国际价格调整国内油价,形式上使国内外的石油企业同台竞争,但实际上是被动跟随国际油价态势,未充分考虑国内成本与供求关系,时间上的滞后性造成了国内市场的反应迟缓。这种定价机制致使国内石油进口商在国际市场出现“买涨不买落”的现象。我国石油价格变动的滞后性,使国内石油价格不能及时反映国际油价的变动情况。
2、经营垄断性强
中国的石油行业体制的市场格局是极其特殊的,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问题、价格管制的问题、甚至地域划分上的特殊性等等,都是政府决策的事项,实际上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经过1998年的重组和改制,我国石油工业表面上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但仍未脱离原有国家石油公司垄断性经营的模式。
中国石油消费的市场化程度在迅速提高,但石油供应仍处于过度垄断之中。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几乎垄断了国内原油产出;而进口原油方面,拥有进口专营权的也只有四家(上述三家加上中化),而依赖配额生存的其它小规模进口商只能分享20%左右的配额;成品油的批发几乎由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垄断,而零售方面,两大公司在各自区域上都具有垄断力量。
在中国,石油工业是最受管制和保护的工业部门之一,原油进出口业务的贸易权,成品油的调配和批发,以及全国七万多座加油站牢牢地控制在中石油和中石化手中。三大寡头超额利润的背后是国家政策给予强大的财政支持以及合法垄断权利。而中国整体经济却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三、中国石油进口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多元化的石油供给体系
中东地区一直是全球石油的最主要供应地。我国2000年、2001年和2002年进口原油中分别有54%、57%和50%来自中东,预计2010和2020年我国仍有45%~50%左右进口原油来自中东。而中东地区武装冲突连绵不断,给我国石油供应造成潜在威胁。而且进口中东石油必须经由马六甲海峡,一旦出现意外,这条石油生命线很可能被切断。为此,我国应该仿效美国和日本,对石油进口采取分散化方式,以避免对某一地区进口的过分依赖,从而带来石油危机。所以,我国应在稳定中东石油来源的前提下,将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中,建立多元化的石油供应体系。
俄罗斯是世界上主要油气生产和出口国之一,在油气资源上其与中国具有互补性。中国有实现油气来源多元化以缓解自身能源问题的需要,而俄罗斯有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油气资源的迫切要求,这种互补性带动双方合作中的互利。从经济意义上说,俄罗斯离我国近,其油气对我国市场而言,是成本最低廉的优质资源。目前,来自俄罗斯的进口石油约占中国全部进口石油的10%左右。所以,我国应将俄罗斯作为其建立多元化供应体系的第一市场。
此外,非洲石油储量巨大,被称为“第二个海湾地区”。这块黑色大陆以其滚滚而出的乌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应该十分关注非洲的发展,增强中非的友谊。
另外,从长远来看,东南亚油气资源的重要性在日益增加。我国可以将东南亚视为稳定我国石油供应的渠道之一。加强与东南亚产油国的合作,将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东盟的合作。
2、实现运输多样化及加快石油管网构架建设
对中国而言,马六甲海峡是中国海上石油生命线。中国的大部分石油进口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地区,进口原油运输4/5 左右是通过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已经与中国经济安全息息相关。马六甲海峡连接亚、非、欧三大洲,是扼守中国海上石油生命线的战略要道,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能随时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
实现运输多样化及加快石油管网构架建设是我国分散海上石油运输风险的基本出路。目前,我国的石油运输状况非常落后,花在这一部分的费用非常庞大,所以,制定石油运输战略迫在眉睫。比如进口方面,海运成本为管运成本的6%~7%,所以它仍是进口的主要方式,因此建立大型专业的运输船队成为必要。此外,应在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的同时实现石油进口通道的多样化,促使中国——中亚、中俄之间输油管道早日建成,减轻对海上石油生命线的依赖;而国内方面,应在原有的原油管网基础上,加快建设新的原油管道运输网,以提高原油运输效率及安全性。
3、参与国际原油定价,扭转被动局面
多年来,由于我国对外采购管理体制的缺陷和期货市场的不健全,使我国成为国际油价的被动接受者,从而陷入了“高买低卖”的价格陷阱,给国家经济带来重大损失。2005年我国的石油年消费量达2.3亿吨,占全球消费量6% 左右,但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的我国,在国际石油价格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这说明我国还没有学会如何在国际贸易中化解市场风险和保护自己利益。我国应充分发挥消费大国的需求优势,积极融入全球定价体系,争取定价的参与权、发言权和调控能力,变国际油价的被动接受者为积极影响者。
为此,我国一要抓紧建立和完善中国的期货市场,以远期合同交易方式降低近期价格风险;二要建立国际采购的协调机制,通过国内企业联手采购,争取合理的价格;三要打破国内市场垄断行为,加速形成统一、开放、通畅、有序的能源市场。
此外,国家在政策上,应引导、支持和鼓励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市场化运作,规避石油价格风险,保证本国的石油安全。国家在支持石油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应建立“石油金融”战略体系,给予金融企业境外贷款和境外设立机构方面的准入政策。建立以银企双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基础,以资金结算网络和综合授信为两翼,扩大合作范围和合作深度;积极进行融资结构创新,支持石油企业建设有效益前景的项目;最终达到统筹协调银行、外汇储备、石油石化企业等各有关方面,迅速构建一个强大的金融支持体系和形成若干企业化的操作主体,抓住战略时机,扭转我国在油价问题上的被动局面。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