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有感
近些年来,教育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教育部也三令五申的强调“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响应”这一号召,想出了各种办法,制定了很多措施。可学生的感觉怎么就越减负担越重呢?君不见我们的孩子从初中开始下午就上五节、六节课吗?君不见各种补习班遍地开花,而参加的学生人满为患吗?试想,家长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上一所好大学,能放纵自己的孩子吗?学校出于升学率和招生的考虑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啊!
前苏联当代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第50条中为我们揭示了“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现在读来,仍感指导意义颇深。在此,我愿与各位同行共享,望不吝赐教。
他尖锐地指出,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罪过不在于“教学大纲与教科书的不完善,以及个别学科塞进了过多的次要的、多余的教材。”“罪过的根源要在教学过程本身去找。”他指出:“掌握知识的两个方面(指记忆和理解)是相互联系的,但是他们所要求的却是不同的脑力劳动。”并就这两个方面分别做了精辟的论述。
对于理解性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论述到:“一个不好的做法是,对于那些作为概括性的本源的材料,应当加以深入思考的,学生却在背诵它。结果使得记忆过重,以致在学生头脑里,连那些为了进一步学习而必须记住的材料,也无法保持。”这给了我很深的启发。比如数学概念课教学,现在还有不少老师总是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股脑抛给学生,并要求学生逐句逐字逐条的背诵,希望学生一下子就能理解掌握。然后按部就班的讲解例题,学生做习题时,也知道照搬照套,可学生做了大量的习题后,我们发现,题目稍作变化,学生就会不知所措。原因在哪里呢?教师没有从概念的形成过程来寻找规律,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应通过创设不同的情景,生动而不是教条地从不同侧面来展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逐步揭示其规律性。教师对其规律性揭示的越深刻,学生去记忆全部细节的必要性越少。“不需背诵,而是按照逻辑本身,就能把这些概念保持在记忆里,而且,记住他们是很自然的事。”他同时指出:“用这样的方法来掌握知识,学生学习的难度就不取决于教科书里的页数多少了,他可以读三页,也可以读十页,教材数量的增加并不导致记忆的负担过重。”
对于记忆性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论述到“很多教师对于用来掌握那些必须牢牢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的时间,也没有加以正确的利用。”这让我想起了中学时有些外语老师在教语法时,刚刚表述完规则和举过几个例子后,马上迫不及待地要求学生背诵这些规则。同学们用心地背诵着,也能举出同样是背会的例子,但是他们在书写时照样出错。这是因为,他们忽略了语法知识的特点,以及忽略了由深入思考事实向记忆规则过度的特点。懂得语法,并不意味着一直记得语法。记得一位大翻译家,没有系统学过语法,更是常常忘记语法规则,但他从小就置身于那样的语言环境之中,并有意锻炼自己,所以他终究还是懂得这些规则的。是啊,我们的孩子从会说话时就一直学习中文,他懂得语法吗?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如果一条规则是没有经过透彻思考过足够数量的事实而硬背下来的,那么学生可能记住了它,但是却不懂得它,因而就连记忆也是不会牢固的。”而且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切不可认为背熟了的规则就是懂得了的规则。”
现在,还是有很多教师在考前争抢学生有限的时间,连早读和学校安排的自习也不放过,拼命地布置大量的练习和作业。岂不知,这样就剥夺了学生一项巨大的财富——自由支配的时间。“而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于全面发展和形成他们的智力的、审美的兴趣和需要又是必不可少的。”即使这样,有的老师仍抱怨时间不够。针对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时候,时间是白白浪费掉的。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没有像在学校里、课堂上这么滥用和浪费时间的!”并且批评道:“浪费时间而无所用心,只能培养出一批懒汉。”我们高中老师看的很清楚,那些在初中阶段下午就上5、6节课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的懒惰程度令人难以忍受。
看来,要想真正减轻学生负担,不是以牺牲学生掌握知识的量为代价的,而应该使“学生的脑力劳动成为创造性劳动。”让学生真正“在掌握知识的时候运用它们,而在运用知识的时候掌握它们。”这样学生的课业负担就从根本上减轻了,学习也变得轻松了。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