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师范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结合本校实际,对高师院校化工类专业转型改革进行了研究与实践。通过转变观念,推动专业转型改革求实效;落实校企合作,立足地方求发展;强化实践,打造特色求支持,取得了良好成绩。
关键词:高师院校;工科;专业转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05-02
高师院校化工类专业一般是依托化学师范专业而派生出来的,天生带有师范遗传基因,表现在就业师范化、专业实习学校化、主干课程理论化、学习氛围师范化[1],导致培养的化工类专业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进而缺乏竞争力。我校化工类专业2014年被批准为河南省专业转型发展改革试点专业(集群),在专业转型改革方面开展了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转变观念,推动专业转型改革求实效
大学,历来被视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术机构,始终陷于“扬学抑术、尊学贬术”的境地[2]。高师院校化工类专业必须遵循办学规律,以转变观念为先导,跳出师范的思维模式,推动专业转型改革取得实效。
1.明確专业定位,由知识型人才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变。专业转型发展要求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因此化工类专业集群的培养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化工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校化工类专业集群主要对象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材料化学专业,课程开设以理论课与实践课并重,特别强化知识应用和工程特色,使学生在众多技术领域具有用武之地。
2.调整课程设置,由偏重理论性课程向加强应用类课程转变。工科专业应打破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等片面的教育观念[3]。我院邀请相关企业专家共同完成了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材料化学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培养方案在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拓展、素质拓展、通用技术等平台课程体系中,新设置了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现代化工物流技术、现代化工商务、能源工程、化工过程模拟及其应用、化工节能原理与技术、化工实用技术等应用型课程和工程制图与CAD、化工实训、化工过程虚拟仿真等实验实践课程。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原则,更注重实践与实训,增加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学时,使实践环节总学分达35%以上。邀请企业专家增设了“企业专家报告或讲座、化工企业生产试车开车规范”等应用性课程。前三年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和实验学习,最后一年开展校内训练和工厂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突出应用,突出训练。
3.改变课堂教学形式,由注重理论灌输向突出能力培养转变。我校按照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研究性学习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专题讨论、专题讲座、情景模拟等形式,突出实用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4]。(1)实施生活常识联想教学法。化工原理教学中的流体流动与输送、传热过程、吸收过程、精馏等实施了生活常识联想。(2)实施案例教学法。板式塔设计教学,通过分析回流比对精馏过程的影响,选定回流比使操作与设备总费用最小,达到经济上的最优化。案例考察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工程理念。环境工程教学结合信阳化工厂、污水处理厂等“三废”的处理实例,介绍各种工程的工艺参数、运行效果,强调工程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提炼和归纳。(3)实施自学辅导教学法。环境工程教学要求学生对污染处理设备或构筑物进行自学、资料检索,通过自学阐释设备或构筑物的结构特点、不足之处,提出完善的想法和理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引导深入思考。这种不局限于课本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提升了学习效果。(4)实施游戏、演讲教学法。选择了“再说环境风云”、“环境保护永远在路上”等主题,开展环境工程讨论式教学,学生用新闻播报、小品或演讲的形式展示问题、分析问题、点评问题,通过不同形式表达小组或个人的观点。(5)实施调研学习法。环境工程教学课后提供了“面对酸雨的对策、浅谈农村乡镇企业小化工污染防治的对策、论交通与大气污染、论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途径和措施”等思考讨论问题,学生通过问题分析与文献查阅来实现。选择“信阳市污染源调查、某化工厂污染程度和主要污染物分析、信阳市自来水水源调查”等调查研究性课题,通过社会实践调查,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深刻体会到了环境工程课程的重要意义。
二、落实校企合作,立足地方求发展
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地方高师院校工科专业在未来竞争中的成败取决于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的紧密程度[5]。
1.引进来。高师院校化工类专业集群应完善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用一体的实训基地,构建符合化工真实环境的技术技能体系和实训体系,不断推进化工专业(集群)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近年来,我院与海客迈斯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河南甾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学校设立了校企联合研发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孵化基地,企业提供研发、训练项目和委派指导教师,在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学生参与项目研发和创业训练,实现校企双赢。
2.走出去。化工类专业设置的基本宗旨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专业发展方向应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趋势相适应。近年来,我院与海客迈斯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河南甾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光山博正树脂有限公司、莱帕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在校企合作中形成了“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多赢局面,提升了化工类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强化实践,打造特色求支持
高师院校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在地方高师院校专业转型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学科—课程—职业—专业的专业成长路线,走“以特色求发展”之路[2]。
1.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构建了实验教学、课程实践、认知见习、专业实习实训、科技文化课外实践、科技创新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新体系。新建了化工过程实训基地、化工过程虚拟仿真实训室、科技研發实训室、校企合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室等,购置了精细化工生产线、常减压精馏和危化品特种作业实际操作仿真实习等实训设备和软件。化工原理等技术类课程均设置了课外实践学时。实现了包括“助理实验员、助理研究员、学科竞赛、自主实验、课外实践、科研基金项目”等全方位开放实验室。
2.强化实践考核。积极改革实践课程考试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实施了闭卷笔试、口试答辩、实际操作、论文资料综述、方案设计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考试考核变成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高校专业转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师生重视,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要求。近三年来,我院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学生在《Supramolecular Chemistry》、《化学世界》等期刊发表论文145篇;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0项;完成校大学生科研基金27项,获得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省级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化学化工类专业(集群)转型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参考文献:
[1]杨烨.“非师范”的师范化:地方高师院校专业转型中的问题与应对[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158-160.
[2]唐卫民,彭万英.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地方高等院校的专业转型[J].辽宁教育研究,2008,(4):26-28.
[3]周诗彪,肖安国,黄小兵,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转型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文汇,2015,308(3):59-60.
[4]归风铁.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2,39(13):161-162.
[5]干伯聪.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地方院校专业转型——基于浙江省产业集群人才需求分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2):20-24.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