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讨透穴刺法结合常规针刺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2011年接收的89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透穴刺组(透穴刺法配合常规针刺) 45例,针刺组(常规针刺) 44例,针刺组取穴:地仓、颊车、听会、下关、水沟、承浆、迎香、承泣、攒竹、鱼腰、丝竹空、合谷、足三里、冲阳;透穴刺组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适时用透穴刺法,地仓透颊车,地仓透巨髎、四白、承泣,攒竹透眉冲,鱼腰透阳白、头临泣,丝竹空透耳和髎,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透穴刺组45例中44例有效,总有效率为98%;针刺组44例中36例有效,总有效率为82%,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穴刺法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优于针刺组,值得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透穴刺法;针刺;面瘫
周围性面瘫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又称为“口眼斜”,相当于西医的贝尔麻痹,是面神经核及其以下的面神经各段所致的面肌麻痹,又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冬春多发,年龄不限,起病多急,一般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中西医治疗方法很多,为针灸治疗的适用病症,近年来我中心门诊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结合透穴刺位法取得了肯定的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09年~2011年3年间我中心门诊接收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9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针刺组44例,透穴刺组45例,其中年龄最小10岁,最大76岁,平均52岁;男36例,女52例;轻型[1]病人63例,中重度[1]26例;病程最短1d,最长10d。两组在年龄性别证型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
1.2 诊断标准 参照王兴林主编的《面神经麻痹》[1],具有以下症状:①患病前有受凉、受潮、受累、吹风史;②多急性亚急性发病,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患侧眼睑无法彻底闭合,额纹消失,无法完成蹙眉、鼓腮的动作,或有嘴角流涎,面部表情淡漠、僵硬,或者伴有舌前部三分之二味觉障碍,少数伴有耳鸣、耳疼、听觉过敏、耳廓疱疹等;③排除继发于其他疾病者,如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腮腺炎或腮腺肿瘤、后颅窝病变等,鉴别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2]。
1.3 治疗方法 针刺组根据症状辨证取穴[3]地仓、颊车、下关、听会、水沟、承浆、迎香、攒竹、鱼腰、阳白、丝竹空、承泣,以上穴位均取患侧,合谷、冲阳、足三里取双侧;耳后疼加翳风,头疼加太阳;浅刺,留针30min,10min行针1次,针刺6d休息1d,2周为1个疗程,第二个疗程隔日一次。一个疗程、两个疗程结束时分别观察疗效。
透刺组:开始前3d常规针刺、浅刺,3d后结合透穴刺法。嘴角歪斜、不能鼓腮、流涎者,针刺地仓透颊车;面部肌肉僵硬、没表情者,地仓透巨髎、四白、承泣;不能闭眼、皱眉者,攒竹透眉冲,鱼腰透阳白、头临泣,丝竹空透耳和髎。均取患侧,留针30min,不行针,2周为1个疗程,一个疗程、两个疗程结束时分别统计疗效。透穴刺沿皮下,不易深,否则增加患者痛苦而无益于病情;不易过浅,过浅则易穿透皮肤,起不到治疗作用。
治疗时遵循早期手法轻、中期稍重、后期轻的原则,头面部穴位不易深刺,有针感即可,治疗期间嘱咐患者多休息,注意面部保暖,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忌烟酒。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数据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P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面神经功能临床简易评定量表[4],评分指标:分6项,分别是皱眉、闭眼、动鼻翼、吹口哨、微笑、鼓腮;每项3分,共18分,加上印象分2分,共20分。评分标准:与健侧基本相同3分,运动减弱2分,稍有自主运动1分,没有自主运动0分;印象分:优2分,良好1分,差0分。痊愈:17~20分,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面肌功能恢复、两侧对称[5];好转:10~16分,治疗后症状不同程度改善;无效:9分以下,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临床症状没有明显改善。
2.2 疗效评价 治疗1个疗程后,透穴刺组45例,27例痊愈(60%),12例有效,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7%;针刺组44例,15例痊愈(34%),13例有效,1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4%。①透穴刺组的痊愈率(60%)高于针刺组(34%),经统计学处理,P<0.05,统计学意义。②透穴刺组的有效率(87%) 高于针刺组(64%),经统计学处理,P<0.05。
治疗两个疗程后,透穴刺组45例,40例痊愈(89%),4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8%;针刺组44例,31例痊愈(70%),5例有效,8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2%。①透穴刺组的痊愈率(89%)高于针刺组(70%)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②透穴刺组的有效率(98%)高于针刺组(82%),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 不良反应,治疗期间透穴刺组有1例面部瘀斑,1例酒精过敏,针刺组有1例面部瘀斑,为拔针后按压不当造成的,不影响治疗,没发生晕针、断针、弯针、血肿、感染等严重事件。
3 讨 论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本次临床研究主要是为了观察透穴刺法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效果和作用,在临床病例中发现患者女性略高于男性,轻型病例明显高于中重度患者,中间年龄组(40~60岁)发病者多见,祖国医学认为是由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入侵阳明、少阳脉络,而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失去约束而发病[6],病位在肌表,治疗方法很多,针灸是作为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之一。明·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发明了透穴刺法,透穴刺法则是针刺手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与现代所说的“浮刺”“毛刺”相近似,适用于病位较浅的病症,《素问·刺要》曰:“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至其里,天过其道,过之则内伤……”我们这次治法和取穴不仅源于祖国医学,也有现代医学作支撑,又和多年的临床经验相吻合。
在这次临床治疗中从第一、二疗程的临床疗效可以看出透穴刺法不仅可以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还可以增强针刺的疗效,提高有效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由于本病不仅造成患者生活上的不方便,也影响他们的美观,患者心情低落,性情急躁,特别是重度患者,疗程长,效果慢,一度怀疑治疗的效果,我们要耐心做好沟通;另外透穴刺法一定要把握好进针的角度和深浅,这需要丰富的针灸临床经验,否则不仅进针不利,还会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王兴林,黄德亮.面神经麻痹[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91-95.
[2] 王维治.神经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1.
[3] 许娌綵.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4] 王拥军.神经病学临床评定量表[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387.
[5] 彭建民.面神经炎的早期针灸治疗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6):1556-1557.
[6] 王其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9.
[7] 张海燕.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3399-3400.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