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中国三农出路的探寻历程与当代困境的研究

新中国三农出路的探寻历程与当代困境的研究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2 17:25:06 点击: 推荐访问: 三农 三农发展与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三农工作个人心得体会3篇

摘 要:三农问题作为当前的热点话题,包括农业、农村以及农民这三部分。三农一直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但本质和地位没有发生改变。近年来,人们对三农问题的根源尽管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是对于出路问题还存在着许多疑虑。本文梳理了建国以来三农问题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可以借鉴与参考的经验,针对当前的困境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未来的前景着手,探讨了三农发展的战略与方向。

关键词:三农;困境;探寻历程

要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复兴,作为民族的根基,三农仍旧是重点所在。同时,作为当前社会的热点,如果三农问题能够摆脱以往的困境,得以成功解决,对于加速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人类的文明建设都将具有极其深刻的价值和极其深远的意义。

1.三农出路的探索

1.1 建国初期的探索

建国初期的农业探索是较为复杂的历史过程。本文将建国初期的发展分为三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土改时期。法律规定该阶段除了由国家掌握相关的资料外,其余的均归土地协会掌管。土地协会将土地分配给无地的农民,也将土地分配给地主,确保其在劳动中能够改造自己。该法规体现了人道主义原则,提出了应当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在土改阶段,我国坚持贯彻相应的政策,集中打击了地主阶级,摧毁了剥削制度。直至1953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成为真正的主人。

农业合作化阶段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期,党在该时期的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实现对农业、工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该阶段,我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步加大,农民群体富有社会主体的积极主动性。

第三个阶段是人民公社化,该阶段是曲折前进的时期。人民公社化在运动中推行军事化、集体化以及战斗化的策略,最大化的追求人民公社的规模。在建国初期至1977年的社会道路的探索中,历史曲折,创业艰辛。在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发展与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1.2 改革开放的发展探索

改革开放伊始,对三农问题的探索一直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标志着三农道路的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国各地酝酿着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下,各地对于人民公社化的改革有了很大的成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引发了人民公社的变革与解体,提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改革中期的农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新问题,随之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如农民负担持续加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在进行社会主义体制的改革中,我国于2001年提出了税费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最困难的在农村,我们应当将重点放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繁荣农村经济,确保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的稳定,缩小城乡差距。

1.3当代的道路探寻

在进行三农发展模式的探讨中,小岗村、华西村是最好的貫彻者。华西村的发展曾在国内引起了较大的轰动与反响。华西村的成功证明了当前三农的发展模式,在解放思想的引领中,社会主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华西村的成功在于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在于坚决贯彻党的领导,践行共同富裕的道路。同时,华西村重视新农村的建设,为村庄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与精神支撑。总之,华西村的成功在于社会主义传统与当前经济的融合,这是一条综合发展、值得借鉴的道路。

2.当代三农问题的困境

2.1 当前三农问题的现状

三农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过大,农业过于脆弱,生产落后,自然环境也在逐步恶化中。我国农民的耕地不多,人均占地仅有1亩左右,其他的生产资料也所剩无几。农业内部无法提供足够维持农民长久生存发展的资源,仅靠土地产出,农民的基本生活没有保障。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很多农民不得不远走他乡,通出外出务工的方式,支撑起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在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已经实现机械化的今天,我国的农业仍然停留于小农化的生产阶段。近年来,农业发展缓慢,生产效率低下,加之农机、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成本的上涨,导致农业能带给农民的增收空间极其有限。而农民又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农业的发展关乎每个人的生存,亦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安全。

农业的脆弱也有环境因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在当前市场化与工业化的推进中,各种污染遍地,造成了对大气、水质与土壤等的严重污染。有些私营企业为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乱砍滥发树木、森林;同时农业长期以来过于依赖化学肥料,使得土地的自然功能锐减,加剧了农业的生态危机。企业对自然和生态过于攫取的掠夺式发展以及农民自身缺乏对土地的保护意识,加剧了生态的破坏,使得农业生产更加脆弱。

在农业集体经济瓦解后,农村的发展变得极其缓慢;市场经济中各种腐朽思想的冲击,导致健康的价值观被扭曲,人们变得唯利和自私;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鉴别力低下,农村中普遍存在的不健康的文化活动,破坏了原有的淳朴乡风。

2.2 三农问题的根源

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上世纪就已经产生,延续至今,主要是历史与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新中国诞生于危机之中,建国初期一穷二白,又兼内忧外患,农业落后,工业落后,为发展经济,不得已沿袭了苏联经验中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我国的三农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很大代价,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尚未普及,农民甚至难以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当时国家迫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迫于严峻的国际形势,只有牺牲了这一部分三农的利益,转而发展工业,这是历史的无奈选择,也是权益之计。城乡的二元分配是导致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人类分工合作的生产方式,能够提高生产率,能够抵御外来的风险,这就需要政府的有力指导。

3.当代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3.1 破除思想误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要破解三农这一难题,需要破除长久以来对三农的诸多思想误区,真正将三农作为工作的重心。当前亟待需要改革,需要探寻市场发展中的规律在,牢记市场并非万能的。发展应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化的发展,重点解决城乡之间的不平衡问题。要依靠对三农的扶持改变现代化的薄弱环节,特别需要政府的财政扶持与持续推动。

社会发展到今天,资本主义已进入了后现代化阶段,社会化的生产成为必然。我们应当采用资本主义的先进生产理念,将社会化生产与公有制相结合,加速现代化的社会进程。我们同样应当坚守党的理念与社会主义的核心道路。三农发展的思路特别需要我们明确发展与思想的关系,解放思想,推动发展,正确看待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3.2 以民为本,坚持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

改变工业优先的发展模式,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以民为本,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将重心转移至农村,将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作为当前的发展战略。发展农村经济能够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发展的一体化;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的国家,也应当坚持以民为本,人民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当前社会中的贫困主体仍然是农民。在对工业化与现代化的积累过程中,我国农民做出了巨大牺牲。农民作为国家未来建设发展的主力军,也是现代化成功的关键。

我国当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过渡期,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也大。就长远利益而言,需要改变当前的农业现状,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积极发展新型的现代农业。

3.3 破解三农的相关战略

城乡二元体制作为三农中的最大问题,城乡居民的差别导致了城乡的贫富差距。在计划经济时代一直没有实现的统一社保,虽然改革开放后有所缓解,但仍未彻底解决。通过农业补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缩小城乡间的差距,但是随着医疗、教育成本的增长以及物价的上升,依然不能解决农民的燃眉之急。当前,国家需要统一城乡社保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的基本生存问题。

华西村能够富甲一方依靠的是群众的力量,群众就是靠农业的发展一步步富裕了起来。党的领导是各项工作的成败关键,当前,需要强化党的职能,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解决三农的相关问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需要认清新时期下的职责与任务,引导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在农村还应当成立各种志愿组织和合作组织,帮助农民解决各种问题,营造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当以农民为核心,将农民组织起来,搞新农村的建设,使人们感受到党的关怀,团结的力量,同时还应鼓励农民实现自由发展,享受生活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这是当前农村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4.结束语

在回顾与总结了三农问题后,本文立足当前实际,研究三农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着眼于未来的、现代化的发展。论文阐述了新中国的三农发展历程,分析了农业文明的历史局限,部分肯定了工业文明的兴起意义。本文系统化的探讨了当前的三农发展困境,在体制、战略等方面努力开创了三农的发展前景。但对问题的研究仍存在着很多不足,对三农问题的提炼也不够系统全面,未来的研究中定会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何天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三农”思想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4.

[2]当前农村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困境与出路[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2,12(3):23-27.

[3]张谋贵.再论“三农”解决之道——韩国、日本和臺湾地区化解“三农”之策对我国的借鉴[J].湖北社会科学,2011,(10):77-80.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