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考察行业就业结构的现状基础上,通过协整分析和误差项的修正,分析了技术进步对中国行业就业结构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在短期内对各个行业就业影响并不显著,长期中技术进步对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就业有负的影响,对于其它行业均有正的影响,说明技术进步在促进生产力增长的同时,有利于行业间就业结构的调整和扩大就业。因此,我国需要加快技术进步,同时要选择适应产业及行业结构变化的先进技术进行应用。
关键词:技术进步;行业就业结构;就业水平;劳动力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1)04-0084-10
收稿日期:2011-05-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JY035);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09YJA790121);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0CJGJ23)
作者简介:赵利(1964-),男,山东冠县人, 山东财政学院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王植(1984-),男,山东枣庄人,山东财政学院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张红霞(1965-),女,山东胶州人,山东财政学院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劳动就业。
一、 导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水平高低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发展,就业则影响着国家稳定的大局。技术进步虽然并不直接作用于就业市场,但诸多经济理论表明,技术进步会通过各种途径引起就业的波动,这主要体现为就业人数变动和就业结构的转变。我国学者对于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进步影响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
其中,关于技术进步影响就业总量的研究中,齐建国[1]认为,科技进步对中国就业总量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正面影响,1991年开始的技术进步减少就业需求的情况,同时分析了三次产业就业弹性,认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关键是加速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彭绪庶、齐建国[2]从就业人数为就业量和以实际劳动时间为就业量来分析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考察就业的变化,认为进一步适当缩短就业劳动者劳动时间,以便增加就业总人数,是就业制度改革应该考虑的一个基本问题。姚战琪、夏杰长[3]分析显示,现阶段影响中国就业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工资的增加、人力资本、技术水平的提升,其他因素对就业的影响不明显。结论的现实意义是,制定符合中国资源禀赋特点的技术发展路径是减少技术进步对就业替代作用的重要措施。何平、骞金昌[4]基于1998-2004年中国制造业大中型企业数据分析指出,科技活动对企业生存有正面影响,但对就业增长无效。
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结构及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中,毕先萍、赵坚毅[5]研究显示:就长期而言,技术进步的飞速发展态势对就业量的变动没有明确的影响,却显著影响着我国就业结构的变迁。张华初[6]利用投入产出技术中的结构分解(SDA)模型定量测度1997-2002年中国主要行业的就业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总体来看消费使中国就业人数增加了1.93%,投资使就业人数增加了2.63%,出口使就业人数增加了3.95%,其他原因使就业人数增加了2.56%,进口使就业减少4.89%,技术进步使就业人数减少了6%。
对于行业吸纳就业的研究,厉以宁[7]提出了投入产出方法应用于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理论框架,并应用该框架对我国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黄涛、陈良焜、王丽艳[8]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对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定量考察并考察各行业的就业弹性,在此基础上得到各行业增长的就业效应,从而揭示产业结构和就业之间的关系。雷明、敬晓清[9]同样应用投入产出方法应用于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理论框架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宁夏行业发展的建议。
以上文献主要是围绕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及就业结构演变,同时关于行业就业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应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但是对于技术进步是如何影响行业就业结构的这一现实问题并没有深入的协整分析研究。本文着重分析中国技术进步对行业就业结构的影响并得出实证结论,且对于如何应对技术进步对行业就业的影响给予阐明。
第4期赵利,王植,张红霞: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结构的实证研究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年二、 中国行业就业结构现状分析
在我国整体就业的行业结构中,20世纪80年代劳动力就业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业等传统行业。随着技术进步及改革开放,第二、三产业的行业就业人数增长较快,就业人员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下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1-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及其它统计数据整理而得。:
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等行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由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对农、林、牧、渔业等行业的就业产生了挤出效应,总就业人数和就业人数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均下降,1990年全国农、林、牧、渔业等行业总就业人数为34117万人,占当年就业总人数64749万人的52.7%,但是到了2009年,农、林、牧、渔业等行业总就业人数减少为29708万人,所占比重已经下降到38.1%,这其中有2003年行业就业人数统计口径变化的因素,但是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等行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
第二产业中的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等行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上升明显,分别从1990年的13.3%和3.7%上升到2009年的28.2%和8.8%, 说明经济发展使得大量从事农、林、牧、渔业等行业的人员向第二产业中的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等行业转移。1990年的第二产业总就业人数为13856万人,而2009年的第二产业各行业总就业人数21684万人,而就业总人数从1990年的64749万人上升到2009年的77995万人,说明技术进步使得第二产业中的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等行业,在承接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大量创造出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
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行业2009年就业人数所占总就业人数比重均比1990年上升,其中金融业从1990年的0.3%上升到2009年的3.4%,房地产业从1990年的0.06%上升到2009年的1.4%,由于统计年鉴统计方式的改变,为了便于比较,把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和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合并为一个行业,该行业的就业比重从1990年的3.1%上升到2009年的18.2%,同样把地质勘查业和水利管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合并为一个行业,该行业的就业比重从1990年的0.6%上升到2009年的3.7%,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合并成一个行业,该行业从1990年的5.3%上升到2009年的8.5%,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合并成一个行业,该行业从1990年的2.4%上升到2009年的6.5%,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第三产业各个行业的就业比重发生了很大增加,接纳了大量的转移劳动力,同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从1990年的11979万人上升到2009年的26603万人,就业总人数从1990年的64749万人上升到2009年的77995万人,说明第三产业各个行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同时还创造了大量新的工作岗位。
三、技术进步影响中国行业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一) 指标选取
1.技术进步。从投入的角度来看,技术进步表现为相同产出水平下投入的减少,这其中既包括劳动投入的减少,也包括能源消耗的减少。人均产出率衡量的是劳动生产效率水平,单位能耗产值衡量的是能源产出效率的提高。由于人均产出率和单位能耗产值都能反映技术进步的水平,因此,我们将这两个指标结合起来取其算术平均数,作为衡量技术进步的指标。
2.就业水平。由于我国职工人数并不能很好地反映目前的就业情况,因此在这里我们选取就业人数作为反映我国就业水平的指标,它包括一切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由于国民经济行业划分及人数统计原则出现变化,为了消除统计规则上的影响,用历年各个行业就业人数除以历年总就业人数,得出各个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作为中国就业水平指标。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1.本文将人均产出率和单位能耗产值这两个指标结合起来取其算术平均数,作为衡量技术进步的指标,用JISHU来表示。
2.由于行业就业人数统计口径在2003年发生变化,为了寻找各个行业就业人数之间的关系,本文选择用各个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作为就业水平指标,农林牧渔业用NONGLIN表示, 采掘业用CAIJUE表示,制造业用ZHIZAO表示,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用DIANLI表示, 金融保险业用JINRONG表示, 房地产业用FANGDICHAN表示, 建筑业用JIANZHU表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用GUANLI表示。由于2003年以后的统计年鉴中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2003年以前的不同,所以要将中国1991-2009年的统计年鉴中相关行业进行合并整理,把1990年到2002年的数据中的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和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合并,同时把2003年到2009年数据中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合并,总称地质用DIZHI表示,把1990年到2003年数据中的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和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合并,同时把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教育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合并成一个行业,总称卫生用WEISHENG表示。把1990到2003年数据中的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合并成一个行业,同时把 2003年到2009年数据中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合并成一个行业,总称批发用PIFA表示。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合并成一个行业,同2003年之前数据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一起,总称为交通用JIAOTONG表示。如表2所示。
(三)协整检验
1.单位根检验。为了消除直接回归造成的多重共线性等问题,我们对上表中各参数均作对数化处理。根据ADF单位根的检验方法,利用Eviews5.1软件,对变量LNJISHU, LNNONGLIN 、LNCAIJUE、LNDIANLI、LNFANGDICHAN、LNGUANLI、LNJIANZHU、LNJIAOTONG、LNJINRONG、LNDIZHI、LNPIFA、LNWEISHENG和LNZHIZAO进行单位根检验,同时也对技术进步指标JISHU指数化后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利用最小二乘法作统计方程,利用Eviews5.1软件,结果如表4所示:
可见上述十二个方程均表现出明显的自相关,即前期的数值对该期的数值有影响。Eviews是采用在原回归方程中添加AR(l)来消除一阶序列自相关,添加AR(2)消除二阶自相关添加AR(3)消除三阶自相关,依次类推。消除自相关得表5:
对比消除自相关后各统计量的数值,D.W.都有了改善。根据数据可以得出:农林牧渔业的技术进步指标的系数为-3.726168<0,说明该行业的技术进步每提高1%,农林牧渔业的就业量就下降3.73%,采掘业的技术进步指标的系数为2.154149>0,说明该行业的技术进步每提高1%,采掘业的就业量就上升2.15%,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技术进步指标的系数为2.21915>0,说明该行业的技术进步每提高1%,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就业量就上升2.22%,房地产业的技术进步指标的系数为2.516154>0,说明该行业的技术进步每提高1%,房地产业的就业量就上升2.52%,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技术进步指标的系数为2.630567>0,说明该行业的技术进步每提高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就业量就上升2.63%,建筑业的技术进步指标的系数为0.571965>0,说明该行业的技术进步每提高1%,建筑业的就业量就上升0.57%,总称为交通的行业技术进步指标的系数为0.977093>0,说明该行业的技术进步每提高1%,总称为交通的行业的就业量就上升0.98%,金融业的技术进步指标的系数为2.557704>0,说明该行业的技术进步每提高1%,金融业的就业量就上升2.56%,总称为地质的行业技术进步指标的系数为3.103505>0,说明该行业的技术进步每提高1%,总称为地质的行业就业量就上升3.1%,总称为批发的行业技术进步指标的系数为-0.066647<0,说明该行业的技术进步每提高1%,总称为批发的行业就业量就下降0.07%,总称为卫生的行业技术进步指标的系数为2.414446>0,说明该行业的技术进步每提高1%,总称为卫生的行业就业量就上升2.41%,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指标的系数为1.131377>0,说明该行业的技术进步每提高1%,建筑业的就业量就上升1.13%。
2.对各模型的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
其中e1表示LNJISHU和LNNONGLIN之间的残差;e2表示LNJISHU和LNCAIJUE之间的残差;e3表示LNJISHU和LNDIANLI之间的残差;e4表示LNJISHU和LNFANGDICHAN之间的残差;e5表示LNJISHU和LNGUANLI之间的残差;e6表示LNJISHU和LNJIANZHU之间的残差;e7表示LNJISHU和LNJIAOTONG之间的残差;e8表示LNJISHU和LNJINRONG之间的残差;e9表示LNJISHU和LNDIZHI之间的残差;e10表示LNJISHU和LNPIFA之间的残差;e11表示LNJISHU和LNWEISHENG之间的残差;e12表示LNJISHU和LNZHIZAO之间的残差。结果如表6所示。
观察上表证明各个方程的残差通过平稳性检验,因此各变量满足了上述表明的长期稳定关系,即技术进步引起了采掘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制造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建筑业、总称为交通的行业、金融业、总称为地质的行业、总称为卫生的行业、房地产业的就业量上升,农林牧渔业、总称为批发的行业的就业量的下降。
(四)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协整过程的格兰杰表述定理,如果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这一协整过程一定可以由其误差修正形式来表示。现已证明了变量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则根据“从一般到特殊”的建模方法,最终构建出误差修正模型。其结果见下: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技术进步对采掘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制造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建筑业、总称为交通的行业、金融业、总称为地质的行业、总称为卫生的行业、房地产业长期中对就业总量有正影响;对农林牧渔业、总称为批发的行业则在长期中有负影响;短期内,所有行业内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动态调整。
四、 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显示,技术进步对就业结构的变迁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行业性质的差异,技术进步对各行业就业的影响各不相同。从投入上看,在资本投入要求相对较高的行业,技术进步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而对劳动力投入要求较高的行业,技术进步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则相对较弱。这可能是由于我国正处在资本积累阶段,资本仍然是制约我国就业的瓶颈所造成的。从行业性质上看,技术进步对基础建设与公共事业等的就业促进效用更加明显。从技术来源上看,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行业,技术进步对就业的促进作用相对不明显,说明外资进入的技术扩散效应对就业量的增加影响较弱。
技术进步正好顺应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组合,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促进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相适应,所以应加快技术进步,调整产业及行业就业结构,同时满足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要求。
(一)加快技术进步
1.政府应增加教育培训力度。技术进步是否会引起失业规模的上升主要取决于劳动者对技术进步的适应能力,这与劳动者的素质直接相关,而通过增加教育培训力度,使劳动者能更快地适应岗位技能变化的需要,有利于降低结构性失业。同时,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增加了社会对消费和产品的需求,进而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10]。
2.政府应增加财政科技拨款,确保科技投入增长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财政科技拨款是由各级财政部门拨付的直接用于科技活动的款项,它是政府促进科技事业发展、实现科技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技术进步能够促进欠发达地区就业的增长,其原因在于它能够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以及直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引发的就业效应[11]。
3.在加快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关键是注重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键在于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才能缓解资源环境的约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持久的技术支撑。政府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增加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12]。
(二)选择适应产业及行业结构变化的先进技术进行应用
应用先进技术的目的是提高国际竞争力,以保证国家安全,提高国家科技竟争力和产业竞争力,在这个前提下,考虑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可能影响,选择适当的先进技术,优先发展技术的长处,尽量减少其不利影响,最终达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的“双赢”局面。
1.采用高新技术发展高效农林牧渔业。根据实证结论,技术进步对我国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的就业有挤出效应,虽然工业化的进展是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但是由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吸纳能力有限,过快的挤出效应仍然会导致第一产业大量人员失业,所以我国第一产业目前尚不能采用欧美国家的机械化的农林牧渔业生产耕作模式,而应当采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来发展高效农林牧渔业,以取得既促进第一产业技术进步又增加劳动力就业的效果。
2.应用先进技术,有选择地注重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的发展。根据实证结论,第三产业中诸如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均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受技术进步的挤出效应明显,这就要求在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时,仍然要注重以上行业就业的发展。一方面,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供给过剩,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鉴于此,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应有选择地应用先进技术,兼顾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这对于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齐建国.中国总量就业与科技进步的关系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2):24-29.
[2]彭绪庶,齐建国.对美国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1):36-40.
[3]姚战琪,夏杰长.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效应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l):58-67.
[4]何平,骞金昌.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7(9):3-11.
[5]毕先萍,赵坚毅.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总量及结构的影响:理论与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10):71-72.
[6]张华初.中国就业结构演变的SDA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8(2):42-49.
[7]厉以宁.中国城镇就业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8]黄涛,陈良焜,王丽艳.中国行业吸纳就业的投入产出分析[J]. 经济科学,2002(1):48-60.
[9]雷明,敬晓清.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研究——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投入产出核算分析[J].统计研究,2004(1):55-60.
[10]赵利.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11]赵利.技术进步影响就业量的机理与例证[J].人口与经济,2009(1):31-35.
[12]赵利,曹惠.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结构的机理与例证[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8(4):90-95.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the Employment Patterns in China
ZHAO Li, WANG Zhi, ZHANG Hongxia
(1.Institute of Labor Economic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Jinan 250014,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Jinan 250014,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naly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China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us of the employment patterns and the cointegration analysis and errorcorrecti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doesn"t have a notable influence on the employment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in a short term, while in a long term, it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wholesale and retail trades, hotels and catering services, leasing and business services, resident services and other services, but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other indust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technological progress can promote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at the same time benefit the restructuring of employment between industries and expand employment. Consequently, China needs to speed up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apply the appropriate advanced technology to adapt to the changes of industry structure.
Key words: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dustry employment structure; employment standard; labour force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