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60年辉煌跨越

60年辉煌跨越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3 08:45:04 点击: 推荐访问: 跨越 跨越2022年作文 跨越2022迎接2022作文

“钱塘涌潮,涛如连山喷雪来”。60年来,经济强省、文化大省、生态浙江、平安浙江……作为科学发展的践行者,浙江成为全国瞩目的样本和标杆。滔滔钱塘水,见证了60年浙江大地上的奋斗与辉煌,也必将见证下一个60年,浙江儿女的光荣与梦想!

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若弹指一挥。

在东海之滨,钱塘江畔,10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浙江儿女以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和气魄,谱写出中国大地上一部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时代华章。

60年,时光如钱江潮水,奔腾、回转,惊涛拍岸,刻录下这一方热土无数的传奇和故事,几多的自豪与启示。

数字折射浙江60年发展

“60年来,浙江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人均GDP年均增长12%,是各省市区中人均GDP增长最快的地区。”2009年9月1日上午,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省统计局副局长王杰透露了一组数字。

1949年,浙江省生产总值仅有15亿元,2008年达214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272倍,年均增长10%。人均GDP由1949年的72元增加到2008年的4221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100倍,年均增长8.1%,其中改革开放30年年均增长12%,是各省市区中人均GDP增长最快的地区。

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大增强了综合实力,使浙江经济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迅速上升。2008年,GDP列广东、山东、江苏之后,居全国第4位;人均GDP列上海、北京、天津3个直辖市之后,居全国第4位和各省区第1位。

一串串对比强烈的数据,蕴含着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奇迹。

而巨大的历史飞跃,在每一个山乡、每一处渔村、每一座城市得到鲜活的印证,也在5000多万浙江儿女的命运变迁中得到生动诠释。

实现由落后的农业社会向先进的工业化社会的历史性跃进

当改革的号角吹响,一种生于贫困、长于山野,特别能吃苦、坚韧不拔、不轻易放弃的精神喷薄而出,给中国东海之滨这个不起眼的省份注入了一份伟大而持久的力量。

1978年,全国最大的纽扣市场在永嘉桥头形成,以此为标志,市场的活力如空气一样在浙江大地弥漫。

萧山农民鲁冠球将一个铁铺打造成为年营业收入超过400亿元的跨国企业。鸡毛换糖的义乌货郎“换”出了一个交易额连续17年位居全国之首的小商品市场。

温州、义乌、永康、柯桥……

轻纺、五金、羊毛衫……

一串串名词背后,是一个个浙江人惊心动魄创业、创富、闯市场的故事。

30年,浙江大地崛起4000多个商品市场,拥有成交额超百亿元的市场15个,单个市场成交额连续18年居全国第一。

如今的浙江已经实现了由落后的农业社会向先进的工业化社会的历史性跃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GDP中,三次产业比例由1949年的68.5∶8.0∶23.5,转变为2008年的5.1∶53.9∶41.0,劳动力比重从86∶6∶8转变为19.2∶47.6∶33.2。

60年,浙江从当年的农业小省实现向工业强省的华丽转身,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发动机。

30多年来,浙江工业总产值跃升超160倍。2008年工业附加值是1952年的1045倍。年产值超亿元的工业区块600多个。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49年的23.5%,提高到2008年的41%。浙江通过扩大投资、优化投资结构,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深化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市场体制等举措,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发展路子,成为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最富有活力的省份之一。

基础设施突飞猛进

浙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典型,它的发展成就集中体现出改革开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和改变。新中国成立60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0.21亿元,2008年达到9323亿元,年均增长20.3%,其中改革开放30年年均增长22.1%,30年累计投资6.36万亿元。

王杰透露,我省已形成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铁路营运里程由1949年的390公里增至2008年的1306公里;公路通车里程由2197公里增至10.37万公里,高速公路达3073公里。宁波—舟山港成为世界级大港。民用航空有杭州、宁波、温州等7个机场,通航城市188个。

此外,建成了覆盖全省、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固定电话用户由1949年的0.24万户增加到2008年的2298万户,电话普及率提高到每百人44.9部。移动电话达3977万户,普及率为每百人77.7部。互联网用户805万户。能源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进入了网络健全、布局合理、调度灵活、供电可靠的现代化电力工业新阶段。

这些都为浙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跳出浙江发展浙江”: 形成“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互动格局

第一批个体工商户、第一批私营企业、第一批股份合作企业、第一批专业市场、第一座农民城……作为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浙江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载入改革史册。

1952年,全省外贸出口收购总值仅为1.2亿元,占GDP的4.7%。2008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2111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由1958年的0.17亿美元增加到1543亿美元,年均增长20%,出口总额相当于GDP的比例近50%。

60年,1%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7%的国民生产总值。

60年,城市化率从1949年的11.8%,提高到现在的57.6%。

60年来的历史性跨越,浙江从东海之滨的资源小省,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上耀眼的热土。如今,浙江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980年,与港商合资的西湖藤器有限公司成立,拉开了浙江直接利用外资的帷幕。1979—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累计达到1002亿美元。30年间,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资(包括港澳台等)企业4.4万家,到浙江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200个,世界500强企业已有84家落户浙江。

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省就有少数国有企业(主要是贸易公司)开始走出国门,开办贸易机构或兴办“三资企业”。到2008年,全省经审批和核准境外企业和机构累计3466家,投资总额30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26亿美元,投资项目遍布六大洲、121个国家和地区。

60年来城镇居民收入涨了195倍

60年来,浙江百姓从经济发展中得到了许多实惠。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就业到企业养老、基本医疗、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我省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经济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就是老百姓。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浙江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8年,浙江新增财力的72.2%用在改善民生方面。

王杰透露,1949年,全省从业人员为850万人,2008年扩大到348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4.7万人。389万城镇居民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512万和428万农民工分别参加了工伤和基本医疗保险,362万名被征地农民有了社会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90%。

老百姓感受最深刻的就是钱袋子越来越鼓。1949年,浙江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仅为116元和47元,2008年增加到22727元和9258元,比1949年分别增长195倍和196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5.5%和6.3%。

钱袋子鼓了,银行的存款也多了。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1952年的0.3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4501亿元,人均储蓄28323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浙江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5.7%,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被认为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

“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王杰说。

浙江发展的独特经验

浙江在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除了全国共性的因素外,有没有独特经验?

对于这个问题,王杰总结了三点:放手发展多种所有制,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放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市场化改革先行;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独特比较优势,走出符合浙江发展的路子。

王杰认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浙江有别于其他省份的独特优势。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73.5%,税收占60%左右。另外,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90%的新增就业都来自非公有制经济。浙江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国首屈一指,也成为其他省市频繁学习的地方。

市场先行,让浙江真正走在了全国前列。王杰称,浙江没有雄厚的基础,也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没有国家的特殊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主要靠的是市场先行。“不是来自于上级授权,而是来自于民间的自我发动,有活力,自发的,且有一定的秩序。”

浙江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业富民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如今,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跃上了一个新的历史平台,进入转型、转轨、爬坡、越坎的关键时期。相信浙江人民会以更高昂的壮志豪情、更务实的进取精神,一往无前,开拓奋进,锐意创新,艰苦奋斗,同心协力,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关链接: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重视粮食安全,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由1949年的81.4∶5.4∶11.3∶1.9,调整为2008年的45.7∶6.0∶23.5∶22.9。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工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在发挥纺织、服装、化纤、皮革、食品加工和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临港重化工业有长足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51—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1%,其中,改革开放以来30年年均增长13.8%。

相关链接:

重点建设取得瞩目成就

水利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突出抓好蓄水、供水、城市防洪、河道整治等水利设施建设,全省防洪、排涝和抗旱能力明显提高,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新农村建设面貌一新。2003—2008年累计建成水库(含除险加固)14座,新增库容11.22亿立方米。完成一批城镇骨干防洪堤和河道整治工程,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了城市防洪压力,改善了环境。“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取得新成效,整治村建设顺利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08年累计完成投资61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22%。2009年1—6月,农水项目完成投资36.1亿元,为年度计划的67.9%。

强化能源要素保障

着眼于优化能源结构,强化能源保障。加快电源、电网及天然气利用等重点项目建设步伐,我省能源供给能力明显增强,紧张局面得到缓解。2008年,累计完成投资228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20%。华能玉环电厂6号机组、台州电厂五期5号6号机组、浙能乐清电厂一期工程1号2号机组、滩坑水电站2号机组、北仑电厂三期工程6号机组已经建成投产,新增电力装机370万千瓦。220和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累计完成投资65.3亿元,建成500千伏输变电线路513公里、变电容量850万千伏安,建成220千伏输变电线路969公里、变电容量858万千伏安。

2009年1—6月,能源项目完成投资92亿元,为年度计划的75.7%。

形成交通综合网络

着眼于发展大交通,建设大网络,大力推进铁路、高速公路、机场以及港口码头和内河航道等项目建设。2003—2008年,交通类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51亿元,相继完成了宣杭铁路复线,沪杭、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衢常铁路工程,新增新线里程41公里、铁路复线里程143.5公里、铁路电气化里程408公里;杭州湾跨海大桥、台金高速公路西段、黄衢南高速公路衢州以南段等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766公里;内河高等级航道新增395公里;沿海万吨级泊位新增59个。

2009年1—6月,交通项目完成投资398亿元,为年度计划的63.8%,铁路项目完成投资91.7亿元。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等重点工业项目的投入力度,组织了300多个以高技术产业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体的省重点工业项目的实施。

2003—2008年,省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88亿元,投产项目100多个,宁波逸盛石化PTA项目、杭州凤起机床厂迁建工程、桐庐红狮水泥熟料生产线工程、杭州双华科技公司管状电机工程等产业项目顺利投产。

2009年1—6月,产业累计完成投资91.7亿元,为年度计划的82.7%。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工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我省产业升级,提升了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了工业由大变强。

突出文教卫项目建设

社会发展类省重点建设蓬勃开展。2008年,累计完成投资49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09%。省属高等教育完成投资25亿元,高等教育校舍面积新增72.8万平方米。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建工组团、浙江工商大学扩建工程、浙江财经学院等项目基本竣工,杭州、宁波、温州高教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省委党校“一校两院”迁建工程已投入使用。省属医疗项目完成投资4.5亿元,省妇女保健医院科研医疗综合楼已开工建设。

2009年1—6月,社会发展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4.7亿元,为年度计划的52.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和环境的协调

2008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0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07%。湖州垃圾焚烧工程等垃圾处理项目已建成投用,新增垃圾日处理能力4.38万吨。东阳横店供水工程、台州供水二期工程顺利建成,新增日引、供水能力71.5万吨;杭州市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等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

2009年1—6月,城市基础设施及生态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8.8亿元,为年度计划的79.5%。台州供水二期工程进入绿化、道路、水电安置等扫尾工作。绍兴污水处理三期工程土建、设备安装均已完成。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