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互动关系探微

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互动关系探微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3 09:40:07 点击: 推荐访问: 互动关系 全面发展 探微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價值和最高命题,又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其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是人的需要,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需要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原初动力。新时期新阶段要不断丰富人们的正当合理需要,不断规范人们满足需要的行为方式,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充分的条件。

[关键词]需要;人的全面发展;逻辑起点;内在动力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1-0011-03

一、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展开与丰富

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需要也不例外。从需要的产生来看,它是有机体在内外条件刺激下,对某种或某些事物感到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或心理倾向,它反映了有机体内部环境对外部生活条件、外部对象的表现在生理及心理上的一种或几种较为稳定的需求。“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自然的存在物”,或者说,“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虚构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动物和人的需要具有相似性。但动物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同一物种所有个体对某些事物共同的简单本能反应,而人的需要一开始就受到了意识的支配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与制约,表现为主体“从物质和观念上去接触、影响、改造客体,在客体身上呈现和直观自己的本质或‘本质力量’,从而发展自己”。这些影响和制约因素的存在使人的需要具有诸多的特胜,如有限性与无限性、高尚性与卑俗性、层次性与差异性、多样性与统一性、个性与共性、历史性与发展性、自然性与社会性、具体性与抽象性等等,马克思也恰恰是从人的需要的特性角度将需要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

在人的需要的诸多特性中,最突出的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的需要的社会性。人的需要与动物的纯粹个体性、生理性的本能“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需要即便是生理性的也具有社会性的内容,其它一些较高级的需要,如爱与尊重的需要、自由与全面发展的需要等,更是动物所不具有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人的需要的社会性,决定了因主体所处社会关系不同而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性、不平衡性、高尚性与卑俗性等特征。同时,人的社会关系的现实性和具体性决定了人的需要的现实性和具体性。也正是从现实的人的需要出发理解人的本质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找到了打开人类历史发展之谜的金钥匙,而“以往的哲学在理解人和社会活动时,习惯于用他们的思维而不是用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马克思也曾多次批判费尔巴哈没有从现有的社会关系,没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大写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

从需要的发展来看,人的需要总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生存性需要向发展性需要和享受性需要发展的,是已有需要不断满足和新的需要不断产生且日渐丰富的过程,同时又是人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的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的辩证统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总是借助于自己的聪明才智,将自己的需要倾注于对象之中,使客体按照主体的要求发生结构、形态、功能或性质上的变化。人的这些对象性活动,使得人的本质力量凝聚于对象之中。通过改造对象来满足自身的需要,是为了“充实自己、表现自己的本质所不可缺少的”,马克思也因此把需要称为人的一种“天然必然性”和“内在的必然性”。而这些“天然必然性”和“内在的必然性”又受到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年龄、地区、教育等状况的影响而表现出多样性与统一性、广泛性与差异性、主次性、空间上的并列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等特征。这种主次性地位和多样性基础上的差异性、不平衡性等特征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推动需要主次性、不平衡性与平衡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的交替变化和辩证发展,进而促进人的需要由单一向多样、由片面向全面、由贫乏向丰富不断发展。

由此可见,正是需要使人有所追求,并在相应的活动中发展起了自觉性、目的性、能动性、选择性、超越性等超生物的特性,从而使人的活动具有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可以说:“需要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根据和存在方式”。需要的产生及其发展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和确证,需要的丰富性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实与丰富。需要的满足程度直接涉及人的本质的实现程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二、需要的发展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起点

需要是制约人们一切活动的原初的类特性。人们的任何活动总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的,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表现为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这个角度看,需要的丰富与多样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

需要的多样与丰富一方面表现为需要的内容和类型的不断丰富,另一方面表现为需要的层次不断提高。恩格斯曾经从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按人的功用不同将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需要、地位或受人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各层需求之间不但有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一层需求获得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求才会产生。

除以上分类外,人的需要还可以按照其他标准加以分类。如按照需要产生和发展的社会领域分为物质生活需要、精神文化需要、政治民主需要、社会和谐稳定需要;按照需要发生的机理可将其分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按照需要的主客体关系划分为内部需要和外部需要;按照需要的主体数量将其分为个体需要、群体需要和类需要等等。在以上需要的诸多类型中,生理需要、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等往往构成其他需要的基础和前提,其他需要一般情况下是在这些基本需要获得满足或基本满足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后一种需要的满足也会促进更高一级的物质生活需要的产生和发展。“一旦满足了某一范围的需要,又会游离出、创造出新的需要”。人的需要的内容和类型的不断丰富与需要层次的不断提升,催发着满足需要的活动范围的扩大、劳动能力的增强和社会关系的丰富以及人们个性的增强,进而促进并表征着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全部历史是为了使

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自然的、感性的)需要而做准备的发展史”。可见,人的需要的丰富多样只是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起点的只能是满足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一方面人类各种类型、层次的需要都不会自发地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新需要也不能自发产生和满足。“需要是人的本性,而需要只能通过人的对象性的活动才能满足。人的对象性的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创造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的自觉自为的活动”。这些“自觉自为的活动”主要表现为劳动,甚至“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而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只要它哪怕只停顿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没有了”。所以,人首先需要解决吃、喝、住、穿的东西才能创造历史;“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也根本不能获得全面发展,甚至连全面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都提不出。正是劳动和在劳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制约甚至决定着人的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活动方式能否多样化,进而影响到人能否全面发展。“如果这个人的生活条件使他只能牺牲其他一切特性而单方面地发展某一种特性,如果生活条件只提供给他发展这一特性的材料和时间,那末这个人就不能超出单方面的、畸形的发展”。

所以,处在具体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个人,为了维持生存、促进发展,必然要想方设法满足自己诸多的现实需求,并且会根据也只能根据当时社会所能提供或允许的条件来选择满足自我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及活动方式,这些需要及满足需要的劳动方式决定了他的活动范围,生成并发展着他的活动所能关涉的社会关系,进而规定着他的全面发展程度。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并不是由反思产生的,它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才出现的”。而在旧式分工条件下,人们的活动因为受着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人们的发展只能具有这样的形式:“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数)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多数)经常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即在新的革命的生产力产生以前)失去了发展的可能性”,最终导致人的不平等发展。人的需要越丰富、满足需要的劳动方式越多样,与之相应的社会关系也就越丰富和完善,以劳动能力为核心的能力体系就越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速度就越快。

三、需要的不断产生与满足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原初动力

需要不仅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起点,而且还是人们进行一切实践活动和生成全部社会关系的内在根据和原初动力。马克思指出:“任何个人如果不是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人的生命活动就是从需要的产生到需要的满足再到新需要的产生及其满足这样一种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持续发展过程。“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

马克思曾多次将人的需要与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反复强调需要和利益的满足对人们各项活动的基础性和先导性,认为世界上没有不是为了满足需要而进行的生产活动。“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的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真正的社会联系并不是由反思产生的,它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才出现的,也就是个人在积极实现其存在时的直接产物”;“每一种革命和革命的结果都是由这些关系决定的,是由需要决定的”;“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再生产和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可见,人们对自身需要的满足和对更高层次的利益追求是他们进行一切实践活动和生成全部社会关系的原动力,也是人的发展的原初动力和内在根据。“如果没有与发展休戚相关的所有的人的参与,发展是不可能的,而且如果发展与他们的利益相抵触,在空头支票的掩饰下对他们进行剥夺,发展就不能发生”。

人类总是在满足现实需要的同时又创造出新的需要来否定它自身,这种螺旋式上升过程,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轨迹。在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亦即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人类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不得不联合起来在狭小的地域和范围内与自然力作斗争,不得不依存于原始共同体和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个体需要消弭于群体需要之中,个人失去了自由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个性表现为集体共性而无法张扬。而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亦即在资本主义社会,伴随科技的巨大进步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类的需要大大丰富,个体劳动能力尤其是创造性劳动能力大大增强,进而形成较为全面的能力体系,个性也逐渐摆脱了狭小地域的社会交往的限制而得到进一步解放。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却又使个人的生活陷入“非人的”境地,“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变成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发展,成为局部的人”。0满足需要的劳动“也仅仅是一种被迫的活动,它加在我身上仅仅是由于外在的、偶然的需要,而不是由于内在的必然的需要”。这种“外在的、偶然的需要”只能导致个人畸形的、片面的发展,“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仍然是一句空话。

而“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即在克服了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限制和约束、克服了旧式分工的外在强制的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自由联合体内,每个人的需要都丰富多样,满足需要的活动方式都由自己来决定和选择。“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或批判者”。随着私有制被消灭,必要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大大增加,正是“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与之相伴随,“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这时,社会才真正“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人才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厕本质”。

综上所述,人的需要的发展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起点,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构成部分,人的需要的丰富与多样本来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在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努力促进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发展,充分调动人的多方面需求;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眼于和谐社会建设中各项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人们良好行为的引领功能,进一步规范和引导人们多样性需求的满足方式,在促进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的同时,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