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辐射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概述性的介紹了辐射环境监测历史、我国辐射环境监测项目分类及监测方法,并就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辐射;环境;监测
1 环境辐射
环境辐射是环境中各种天然辐射与人工辐射的总称,本底辐射原指某特定环境系统或地区未受人类核活动干扰或某一核设施建造、运行前业己存在的天然辐射水平,但由于大气层核试验所致全球放射性沉降造成的辐射与天然辐射难以区分,故常将两者合称为“本底辐射”。
广义上讲,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后者如微波、激光及紫外线等;狭义上在辐射防护领域,有时“辐射”一词仅包括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定义为能通过初级过程或次级过程引起电离事件的带电粒子或/和非带电粒子。电离辐射又分为直接电离辐射和间接电离辐射,前者定义为由具有足够动能、碰撞时能引起电离的直接电离粒子(如电子、质子、α粒子、重粒子等)组成的辐射;而间接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产生直接电离粒子的间接电离粒子(中性粒子如光子、中子等)组成的辐射。
从更广意义上讲,电离辐射中的X和γ射线仅仅是频段覆盖范围非常广的电磁辐射的一个频段。
2 环境辐射监测历史
辐射环境监测最早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了研制原子弹,在汉福特建造了生产钚的反应堆,来自哥伦比亚河的水被作为反应堆冷却剂后,开始流入环境,由此引起了人们对环境影响的关注,从此开始了辐射环境监测的历史。后来的核试验、温次凯尔河三里岛事故又把辐射环境监测的深度和广度推进了一步。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则把快速报警和自动监测网络技术的重要性提高到新的高度。
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始于20世纪50年代核工业建立初期,当时主要由核设施营运者自行监测,监测范围局限于核设施周围地区。我国环保系统的辐射环境监测工作起步于1983年开始的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调查工作自始至终由原国家环保局统一组织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质量保证,历时7年,于1990年底完成。从1990年起逐步开展辐射环境质量监测,主要进行放射性污染源调查与重点源监测,包括放射性伴生石煤矿开发和利用对环境影响研究。
2002~2005年,原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项目建设。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于2007年开始运行。截止2013年,新增981个辐射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其中新建410个辐射监测自动监测站(400个空气自动监测站,10个水体自动监测站)以及31个电磁环境车载自动监测站。
3 辐射环境监测分类及项目内容
环保系统中的辐射环境监测按其工作对象,一般可分为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监督性监测和核与辐射应急监测3个领域。环境辐射监测是为了掌握区域辐射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为评价区域辐射环境质量和国民公众剂量提供基础资料;监控核设施和伴有辐射设施的辐射污染排放,为环境执法和辐射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在事故情况下及时开展应急监测,为应急防护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3.1 辐射环境质量监测
辐射环境质量监测以确定辐射环境质量状况为目的,定时、定点的辐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是辐射环境质量评价和影响评价的必要依据,根据《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61-2001),按介质主要分为空气、土壤与生物和水环境3类。主要监测项目包括空气中瞬时γ辐射监测、累积γ辐射监测、气溶胶γ谱分析、气溶胶总αβ测定、碘同位素的测定、沉降物γ谱分析、沉降物总αβ测定、90Sr测定、空气中的氚、氡及其子体、工频电场及综合场强等;土壤γ能谱分析、90Sr,生物样品γ能谱分析、90Sr、总β测定等;水中总αβ、U、Th、226Ra、40K、90Sr、210Pb、210Po、3H、137Cs等核素分析。
3.2 监督性监测
监督性监测以辐射污染源为监测对象,监测污染源的排放情况,核验排污量。按《全国辐射环境监测方案(暂行)》(环办[2003]56号),将监督性监测分为核电厂及研究堆周围辐射环境监测、重点核设施气载和液载流出物辐射环境监测、核燃料后处理系统周围辐射环境监测、铀矿山水冶系统周围辐射环境监测、铀转化浓缩及元件制造前处理设施周围辐射环境监测、电磁辐射设施周围辐射环境监测、同位素应用与射线装置设施周围辐射环境监测、伴生放射性矿物采选利用设施周围辐射环境监测等8类。
监督性监测数据是各级环保部门依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对单位进行监测获得的监测数据,是开展环境执法的重要依据。
3.3 核与辐射应急监测
核与辐射应急监测是为了查明核与辐射放射性污染情况和辐射水平而进行的应急监测,根据近期的应急响应实施情况,将应急监测分为基本应急能力和增强应急能力。
应急设备是开展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工作的基础条件,能够为处理处置核与辐射事故提供技术支持和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核应急监测系统主要是由应急监测车和防护设备组成,核应急监测车配备各种便携式监测设备,可以很方便地对各个区域进行放射性检测,另外针对突发的核事故,可以做到灵活机动,为整个核应急系统提供移动式数据监测。
整个核应急与辐射环境监测系统是由许多仪器仪表组成,将各个仪器仪表的集成到一个大的系统,并且将所监测得到数据进行汇总输送,这样更有利于对辐射环境的管理,以及更加节约人力成本,使工作更高效。在发生突发核事故时可以让相关各个部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情报,有利于更好地处理处置。
4 辐射环境监测方法
辐射环境监测方法有定期监测和连续监测。定期监测的一般步骤是样品采集、样品预处理、样品总放射性或放射性核素的测定3个过程;连续监测是在现场安装放射性自动监测仪器,实现采样、预处理和测定自动化。
5 展望
辐射环境监测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涉及许多科学技术领域,要真正做好全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技术力量支持。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正得到了政府和公众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辐射环境监测工作正处于最有利的发展时期。未来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完善辐射监测网络布点,加快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辐射环境监测培训体系,不断提高辐射环境监测人员素质和技术能力;开展重大专项研究,支持科研技术发展,加强辐射环境监测科研工作,提高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华,赵顺平,梁梅燕,等.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回顾与展望[J].辐射防护,2008,(6):362-376,391.
[2]黄彦君,上官志洪,赵锋,等.欧洲的辐射环境监测[J].辐射防护通讯,2008,(4):16-22.
[3]黄国夫,杨维耿,张瑜,等.辐射环境监测能力评估[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2,(1):5-7,37.
[4]黄国夫,巢哲雄,杨斌,等.我国辐射环境监测能力试点评估[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1):84-88.
[5]王建国.辐射环境监测在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2):205.
[6]杨维耿,胡晨剑,潘华东.浅议环保系统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现状及发展策略[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2,(6):1-5.
[7]何泽勇.辐射环境监测工作浅谈[J].辐射防护通讯,2012,(6):39-42.
[8]朱晓翔,陆继根.核应急辐射环境监测的准备和响应[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1,(5):1-3,8.
[9]陆巍巍,岳会国,李宏宇,等.我国现行辐射环境监测标准体系的缺项分析[J].核安全,2013,(4):24-28.
[10]李锦,柳加成,张艳霞,等.我国辐射环境监测法规体系研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5,01:5-8.
[11]李锦,柳加成,张艳霞,等.我国辐射环境监测标准体系研究[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5,(1):50-54,58.
[12]周云,倪士英.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快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及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48-50.
[13]张彩虹,任晓娜,沙连茂,等.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J].辐射防护,2014,(1):5-10.
[14]王侃,章昕欲,马永福,等.我国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56-58.
[15]俞军,刘华.建设和完善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初探[J].辐射防护通讯,2000,(1):3-7.
[16]徐冰锋.中国辐射环境监测的现状与发展探讨[J].能源与节能,2013,(7):58-59,77.
[17]鲁永杰.辐射环境监测的概念及有关问题[J].海军医学杂志,2006,(2):169-172.
[18]徐云鳳.辐射环境监测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传播,2016,(8):40,53.
(作者单位:云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