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中国五大戏种之一。从它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以看到。传统剧目非常丰富,地方特色浓厚。剧目内容主要反映了农村中的农民、小商贩和手工业者的生活片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黄梅戏在演出实践中结合说唱、弹词等民间艺术形式,并受其他剧种的影响而逐渐丰富起来。原来那种“两小戏,三大戏”的表现内容和形式都不能适应群众的需求了。折射的剧中人物增多了。不只是仅限于农民。表演场地也不只是“田园场地”。生活范围扩大了,也就需要表现多种多样的动作。于是就向“徽调”等古典戏曲中吸收了“上楼”“下楼”、“开门关门”、“打马击剑”等基本动作。内容和表演手段也就随着多了起来,这样在小戏的基础上相继出现了表现民间故事、传说的大戏。鄂东南、皖西南、赣东北的黄梅戏、采茶戏艺人习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民间艺人保存下来的本戏、连台戏有90本;串戏、折子戏、小出戏有132出,计222出戏,共约360万字,这是黄梅戏艺术宝库中一笔丰厚的遗产。
戏曲艺术的繁荣。除了需要不断演出深受群众欢迎的剧目以外,还需要在题材、风格及舞台表现上作新的探索,这样才能丰富了黄梅戏的文学性,使这一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的地方戏。更具现代意识,从而赢得更多的观众。
黄梅戏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而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它的第三发展阶段,也就是解放后至今。下面,本人就从四个方面对第三阶段的黄梅戏发展进行分析。
一、题材多种多样,拓展戏曲表现领域
黄梅戏是建国以后才初成规模,其代表剧目就题材来说,大都是农村中的农民、小商贩和手工业者的生活片断和神话传奇,讲述的也多是才子佳人的故事,如《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此后出现马兰的《红楼梦》和韩再芬的《孟丽君》也是出自传统小说或戏曲,新创剧目尤其是现代戏却很少。在现代的剧目中,题材多样,大大拓展了黄梅戏的表现领域:《风雨丽人行》讲述了近代史上秋瑾、吴芝瑛、徐淑华三位女性的壮丽人生;《乾隆辩画》以一言九鼎的皇帝为主角,打破了以往黄梅戏以女性为主角的局限;当代题材的《柳暗花明》,讲述当地真人真事。即使是表现才子佳人的《啼笑因缘》《秋千架》,也都融入了新的观念,前者避开三角恋,着重表现樊家树和沈凤喜纯真的爱情,后者喻示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极富现代意识,引人共鸣。这五台戏在题材上的开拓,无疑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得到了专家学者和观众的肯定。
二、丰富了表现程式,形式新颖
黄梅戏形成的历史并不长,是个比较年轻的地方剧种。它的剧目远不比京剧和其他一些古老的地方剧种那样丰富。程式相对要少,趋于生活化,加之语言易懂、唱腔流畅,广受南北听众欢迎。现代的黄梅戏剧目,要在保留优秀传统的同时,在表现形式上都作了新的探索,丰富黄梅戏的表现程式。如《秋千架》吸收了话剧、歌剧及时下最受年轻人喜爱的音乐剧的成分,并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大大增强了地方戏曲的造型能力。《啼笑因缘》舞台上采用8块屏风,时而变成亭台楼阁,时而变成深宅大院,构成了“舞台意识流”,既烘托了人物,又加快了剧情节奏;《风雨丽人行》将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相互交叉,增强了人物的感情力度,这些都增加了剧作的可视性和丰满度。在现代的剧目中,如:马兰的《秋千架》强调回归传统,创新不离戏曲本体,其在生活与程式间寻找契合点,在开发戏曲娱乐功能上所作的尝试。
三、发展新人,创作新剧、展现光明前景
任何一个剧种都有其代表人物,黄梅戏在严凤英之后还有马兰、韩再芬、黄新德、张辉等。他们以精深的表演和歌唱艺术,唱做俱佳,吸引了千千万万名观众和听众,展示了黄梅戏发展的光明前景。
《啼笑因缘》主演李文是首届“严凤英杯”大赛金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她在剧中前喜后悲的表演。极见艺术功力。《风雨丽人行》主演周源源,刚柔并济,分寸适中,表演到位。赵媛媛则在《柳暗花明》中,成功地扮演了一位坚毅、可爱的当代女性。几位男演员也很出色,蒋建国出演《风雨丽人行》中儒雅的廉泉和《秋千架》中潇洒的千寻,身份悬殊的两个角色被他塑造得非常到位、成功;此外,董家林、余顺等男演员在剧中也足以与女演员平分秋色。
四、以剧目改革为中心
今天黄梅戏的艺术改革仍坚持以剧目为中心。继承、革新、创造的原则,突出和强化舞台整体艺术魅力,在开拓剧目题材方面,除保留优秀的传统剧目以外,近年来。又改编了优秀名著和优秀民间传说《红楼梦》、《孔雀东南飞》、《长恨歌》、《孟姜女》、《徽州女人》等,还改编了外国名剧,如朝鲜的《春香传》以及莎士比亚的《无事生非》。另外为弘扬时代精神,展示现代风貌而创作的优秀现代剧目《风尘女画家》、《遥指杏花村》、《山乡情悠悠》、《徽州女人》等,不仅活跃在戏曲舞台上,而且还进入了影视屏幕。它们色彩浓郁、通俗易懂。非常有代表性、思想性、观赏性和较高艺术品味。
黄梅戏历史上曾有过三度辉煌。即50年代以严凤英为代表的优秀演员使黄梅戏走进千家万户,80年代以马兰为代表的一批年轻新秀使之再度辉煌,而今天则拥有以韩再芬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优秀演员,使黄梅戏成为全国民众广泛喜爱和影响很大的著名剧种。正是由于她们具备了为振兴和发展黄梅戏艺术事业而追求奋斗的奉献精神和优秀卓越的整体形象,才使黄梅戏能有今天的人气和兴旺。出戏出人,三度梅开。但如果黄梅戏要更好的发展,必须探索创新,好戏多磨,在创作上更上一层楼。
虽然创作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而存在着缺陷。一些专家指出,纵观现代的剧目,虽然在题材、风格上都有所创新,但主题挖掘不深,有的流于表面化,影响了作品的感染力,即使是大家出手的《秋千架》,也略显粗糙,有待进一步打磨。在音乐上,没有出现足以与“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等老唱段抗衡的新唱段。
此外,随着黄梅戏的不断发展,黄梅戏中的“戏味”渐渐消去,而取而代之的是“剧味”。在演、唱等方面也从通俗走向了高雅。虽然把原本在工农阶层广受欢迎的黄梅戏推向了更加广阔的层面,但也在农民阶层中流失了一部分观众。这也是黄梅戏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遗憾。
那么,保持戏曲本体的基础上更好的融入现代意识,把黄梅戏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怎样在吸引更多观众的基础上留住原本的观众。创作出雅俗共赏的好戏。这将是广大黄梅戏工作者今后要主攻的课题。黄梅戏地发展有待探索,黄梅戏发展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