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新能源的利用能缓解辽宁经济高速发展同能源短缺的矛盾,但辽宁新能源产业在开发利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提升路径。辽宁新能源开发利用存在着政策体系不完善、财政投入不足、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有待提高等不足之处。因此,本文提出以下策略: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大新能源产业的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关键技术投入力度,同时学习发达国家经验,加强国际合作。
关键词:循环经济 新能源 开发利用 辽宁
能源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随着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解决能源不足问题变得日益重要,这将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低碳经济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在能源利用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能源产业具有环保、能效高等优点,它能部分缓解辽宁经济高速发展同能源短缺的矛盾,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越来越大的环境污染矛盾,但辽宁新能源产业开发利用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基于循环经济的提升路径。
辽宁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一)核电
徐大堡核电项目位于兴城市,作为距离北京最近的核电厂址,以其便利的交通、宜人的气候环境受到人们的关注。该项目规划建设六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投资总额达九百亿元,核电的发电量对于发展辽西地区经济,乃至解决辽宁全省用电量问题都至关重要。红沿河核电项目位于瓦房店市,2007年8月获批,一期工程的建设规模为四台百万千瓦机组,这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第一个获得国务院核准的核电项目,对于提升大连东北亚经济中心地位,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太阳能
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它高效、安全、环保,用途广泛。辽宁省地处北半球,四季分明,拥有充足的日照小时数,年平均日照小时数为2500至3000小时,很适合采用太阳能发电。在省内很多城市,有的楼房顶部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沈阳世博园路灯照明更是使用了太阳能电源进行照明。锦州光伏产业具有发展优势,现在的光伏发展形势是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转型,发展硅材料,逐步建成多晶硅和硅电池研发生产基地。
(三)风电
据初步测算,辽宁省陆地风能资源约5400万千瓦,可利用风能资源大约为1100万千瓦,主要分布在辽西北地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地区。风电部分主要集中在辽宁铁岭、法库等地区,法库县风力资源得天独厚,年平均风速6米/秒左右,风力发电是法库县委、县政府的重点支持产业。辽宁沿海经济带所含六市,都处于亚热带临海强压型气候区,近海风能资源丰富。另外,辽西北锦州等地,以及康平、彰武等地区也拥有大量的可利用风能资源。
(四)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作为唯一一种可再生能源,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经过提取加工制成的燃料能源。辽宁省是水稻和玉米的主要产区,其中秸秆年产量达180亿公斤,一部分被作为生活燃料烧掉,一部分就地焚烧,不仅污染空气,而且浪费大好资源。现代生物技术通过热解液化和再加工,可变废为宝,将它们转化为生物油,其中秸秆产油率50%以上。近年来,辽宁省大力推动农村新能源建设,重点发展秸秆气化、秸稈发电、农村沼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此项目的开展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节约了煤炭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朝阳市已经开发研究如何利用高粱秸秆提炼乙醇,此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农村经济发展。垃圾发电也是生物质发电的重要项目,不但丰富了能源,也减少了垃圾对环境的破坏。阜新煤炭资源丰富,煤矸石存量巨大,目前煤矸石存量达8亿吨,并且每年还在继续增加,利用煤矸石每年可增加发电量1.5亿千瓦时,为阜新每年提供大量的电力和燃气。
辽宁新能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体系不完善、财政投入不足且税收优惠力度不够
《可再生能源法》与之相关的配套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陆续出台,但有关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法规还没有制定出来,新能源企业补贴标准不明确。在现行能源价格条件下,新能源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投资回报率低,而销售价格又高。辽宁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方面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同时在税收方面优惠力度不够,这使得能源企业在开发利用新能源方面积极性不高,不敢大胆尝试。政府应尽快制定出相关政策,如价格补贴和发电上网等优惠政策,鼓励更多企业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增加投入。
(二)新能源产业规划不够清晰明确
辽宁是能源大省,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但还是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对新能源分布情况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评估资料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辽宁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多数新能源产业开发成本高、资源分散、规模小,这使得资源被过度开发且利用率不高。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辽宁应选择具有优势地位的能源项目开发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打造新能源发展模式。
(三)新能源开发技术落后
新能源在技术进步方面存在产业研发能力差、市场化不足等现象,要想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现今的技术标准、技术人员都需要提高水平。辽宁的新能源产业技术瓶颈突出,装配低端、制造环节泛滥,关键零部件制造及储能设备等领域仍存在空白,这种状况亟待改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这就需要科技攻关,在新能源开发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和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只有市场化,产生经济效益,才能带动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经验不足
辽宁新能源产业发展相比美国、日本、德国等先进国家,无论是规模还是发展模式、综合实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在政策制定、配套措施的完善等方面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强国际合作。
基于循环经济促进辽宁新能源开发利用的路径
辽宁省现实的状况是能源不足,能源生产总量远远小于能源消费总量,新能源在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中占比较低(见表1),基于循环经济的新能源产业是未来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政策引导同时加大新能源产业的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
辽宁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索建立强制性的市场保障政策,强化新能源产业的应用前景,制定基于循环经济的新能源行业标准,建立完善的市场体制和金融监管机制。针对新能源的发展情况,专款专用;同时,运用税收调节功能,对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项目,给予税收优惠、产品补贴等扶持政策,以扩大市场规模。国家开发银行和各地商业银行可以为投资新能源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和贷款。对新能源企业进行财政贴息,从事新能源开发利用项目的企业,可以申请地方财政贴息,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各地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合理使用资金。
(二)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未来,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是新能源规划的重点领域。辽宁应针对各市的特点充分调查和了解,评估各市开展新能源项目的前景,同时着手制定具有前瞻性、引导性的新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实现新能源产业市场化。
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纲要,明确发展方向,在规模、结构方面提供引导意见,大力发展基于循环经济的新能源,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结合辽宁新能源产业的产业基础、现存技术、设备等,未来辽宁新能源产业应在核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转化利用、太阳能利用方面重点突破。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标准先行,首先要建立新能源产业的环保标准,不达标的企业不能进入市场。
装备制造业一直是辽宁的重点产业,新能源产业要想获得大的发展,基于新能源的装备制造业要优先获得发展,加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做好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中力争上游,在风力发电方面,除了风机的整机制造之外,有关核心零部件制造更应关注。太阳能方面,辽宁在多晶硅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结合多晶硅、光伏电池等的制造和进一步研究,将整个产业链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辽宁在生物质能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强生物质能方面的装备制造投入,加快生物质能的转化和利用。
辽宁煤炭储备资源丰富,一直以来都以煤为主要的能源来源,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也会是这种情况,因此,大力发展清洁煤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阜新、抚顺等以煤为主的资源型城市,除了要提高煤炭开采和综合利用水平,还要加快清洁煤技术关键环节的突破。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才有机会改变辽宁省以煤为主的火电发电现状,真正保护环境。
(三)加大新能源关键技术的突破
在新能源开发领域,辽宁应抓住时机,增加新能源产业研发投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攻关,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集成应用能力。以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为攻关主体,结合辽宁省各市的能源特点与市场需求,进行相关技术创新。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方面,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升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技术,力争站在新能源产业链的上游。辽宁应加快新能源研发和攻关,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标准,提升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尽管目前新能源对辽宁来说仍然是“产业发展初级阶段”,但其已经实现了一定的核心技术突破,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化前景,而现在应该做的就是扩大规模、进一步与市场对接,并积极在一些地区解决技术问题和市场应用问题。
(四)加强国际合作
辽宁要提升基于循环经济的新能源产业水平,就需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加强技术合作和交流,争取早日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和突破。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持,辽宁的经济结构中大型企业所占比重较大,能源不足现状比较突出。与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的应用减少了环境污染,传统的石油加工业排放的气体、排出的废水即使进行了排污处理,对当地的环境還是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发达国家新能源政策的调整及其启示,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发展我国新能源政策的措施。以期通过本文研究,提升辽宁新能源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并由此提升辽宁的综合实力。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