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能(锡林郭勒)发电有限公司负责建设管理的五间房电厂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是京蒙两地政府合作、京能集团布局落子的火电项目,也是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特高压交直流工程——锡盟—北京—山东1 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的配套清洁发电项目,装机132万千瓦。两台机组目前已投入运行,将锡盟地区富集的褐煤资源转化为清洁电力,作为特高压外送电基础负荷,把锡盟地区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打捆送往京、津、冀、鲁等大气污染严重的省市,进一步优化了华北地区的电力供应结构。
在五间房电厂的建设过程中,京能(锡林郭勒)发电有限公司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顺应“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时代要求,敏锐洞察大势,强化顶层设计,积极从微观实践层面参与“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着力提供更清洁的电能、更有保障的安全、更稳定的工作、更优美的环境、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创新发展”强化首都国企的使命担当
在思想上勇于创新。认真落实京能集团的决策部署,自觉以“首善标准”“世界眼光”谋划服务北京的京外项目建设,主动把五间房电厂放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大势中把握,坚持“融合发展”,强化“五精管理”,勇于探索褐煤高效清洁发电和行业生产方式变革的方法路径。力求体现新时代对燃煤發电的清洁化要求,追求社会、环境、经济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确保电厂整体功能最优、品质最佳、成本最低、性价比最高、定员最少,实现土地、资源、资金、环境等要素高效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已实现“五个全球首次”,即全球首次应用66万千瓦级高参数超超临界褐煤锅炉、全球首次应用高背压九级回热高效汽轮机、全球首次应用66万千瓦级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组、全球首次空预器旁路高焓值烟气能量集合利用、全球首次研发应用66万千瓦级火电机组烟气提水系统。
在目标上勇于创新。针对地处草原腹地、极寒地区和人口稀少、社会资源匮乏等特点,结合褐煤资源禀赋,确立了建设“两低双高”清洁发电示范工程的目标,即超低能耗、超低排放、高可靠性、高盈利能力。敢于挑战最严苛的环保标准,善于选择性价比最优的重大关键设备,设定的供电煤耗低于289.25克/千瓦时、水耗低于0.0255立方米/秒·吉瓦等超低能耗指标,以及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烟尘、汞等超低污染物排放指标,均为全国同规模、同时段、同类型空冷机组中最优,分别为低于30毫克、15毫克、5毫克、0.015毫克/标准立方米,远低于国家标准。
在技术上勇于创新。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强化技术创新和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在工程设计和关键技术路线选择上抓住重点环节精准定位,积极破解行业共性难题。将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打造成公司的鲜明特色,深化应用14项先进装备技术成果和8项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累计获得专利授权19项,有效降低机组能耗指标和环保排放指标,提升机组运行整体效率,为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打下基础。
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建设运营的联动平衡
基建生产与发电运营相协调。围绕主要关键设备投运后“五年不技改、八年不大修”目标,针对褐煤资源地域分布广、褐煤机组国家无参数标准等现状,统筹做好主要工艺路线确定、关键系统设备布局、重大设备选型等优化设计。锅炉、汽轮机、发电机三大主机和主要附属设备全部选用市场一线品牌,为项目投产后实现长周期安全稳定、清洁高效运行夯实了基础。
建设进度与安全质量相协调。项目地处极寒地带,3年建设期内有效工期仅有16个月,远远少于同规模项目合理工期。坚决摒弃“为工期而抢工期”的做法,树立“农作物严格按季节种植生长”的理念,科学高效地强化工程组织,实行“工序精准对接”,统筹兼顾、应急谋远、稳中快进,杜绝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瞄准创建“国家优质工程金奖”项目,以打造“追求卓越、铸就经典”的传世之作为目标,创造性地运用“工程哲学”理念,发扬工匠精神,科学系统集成,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实行高起点谋划、高标准管理、高品质建设。注重从源头前瞻性、永久性地根治安全风险,针对传统火电厂的氢站、油库和氨区“三大主要危险源”,优化系统和设备选型,采用非氢和非液氨工艺设备;创造性地采用地下直埋油罐式油库,从根本上消除了影响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大风险源。
目标成效和投资成本相协调。根据“两低双高”“集约化生产管理体系”等建设和运营目标,成功将电厂塑造成有关国际国内设备供应商进行“市场推广”的平台。扎实开展关键设备市场调研和技术交流,以远低于行业平均价格的采购价,促成主要设备全部采用综合性能优、可靠性高的一线品牌。坚持“设计科学是最大的节约”理念,创新主、辅机间冷塔“二塔合一”方案, 将烟囱双内筒优化为单内筒,减少混凝土工程量14 769立方米、钢材量2 350吨;循环水泵房布置于汽机房两端;集控楼与网控楼合并紧贴汽机房A列布置等,有效控制并降低建安工程量,较同类工程减少约15%,降低投资约5亿元。
整体功能与工艺美学相协调。建设“美丽电厂”,系统思考各岛区内设备及系统布置,在净宽、净高的空间内,最大程度地满足专业的安全巡检便利要求和非专业的安全参观需求。统筹安装各岛区内电缆桥架、小径管、暖通管、特殊消防管等,做到规范有序、美观统一。重点治理磨煤机区域压力和润滑油系统、汽轮机区域疏放水系统、汽轮机润滑油和EH油系统、锅炉疏放水系统、除灰管系统等区域系统工艺,彻底解决了传统燃煤机组锅炉区“脏”、汽轮机区“乱”的弊端。全厂建构筑物遵循最大程度节能要求,达到白天不需照明;对门窗、通风孔及墙体外立面有机协调,适度进行厂区绿化美化,力求全厂与草原环境“和谐共生”,为开展工业旅游打好基础。
坚持“绿色发展”探索清洁高效的生产方式
大力节地。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正式用地和施工临时用地,从厂区总平面布局入手,以根治极寒地区室外设备系统“防冻”难题为目的,采取“合并同类项”方式优化总平面布置,尽最大限度地优化整合附属建筑物和主厂房关系。取消常规项目庞大的综合管廊,按自然地貌全厂竖向小阶梯布置,按功能区块从南到北形成办公生活区、间冷岛区、室内升压站区、主厂房区、水岛区、脱硫提水岛区、煤灰岛区。既避免土石方过度开挖回填,最大限度减少工程占地,又将主要汽、水、油“易冻”系统协调布置于各岛室内,建设用地较同等规模工程减少15%,节约草原用地150多亩。
大力节能。敏锐把握国家产业导向,深刻思考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创新制定目前火电行业空冷机组最低能耗和超低排放指标。针对低热值、高水分褐煤锅炉效率低和极寒地区散热损失大的不利因素,整合关键工艺技术,创新热循环系统。率先研发国内首套新型烟气热能集合高效设备,利用褐煤锅炉烟气量大和排烟温度高的不利特点按烟温从高到低进行能量梯级转化利用,成为降低煤耗的有效手段,填补了低热值、高水分褐煤锅炉提升效率的空白。机组实现降低煤耗约7.7克/千瓦时,按每吨标煤260元计算,年节约燃料成本约1 346万元。
大力节水。针对蒙东地区富集的褐煤资源,因严重干旱缺水导致的能源转化“面窄、量小”困境,研发应用大型褐煤锅炉烟气脱硫、二级除尘和提水一体化装置,每小时提水100至150吨作为生产原水的补充水、脱硫补水等水源,水质为pH6.5,优于当地地表水,实现了机组用水自循环的零补水。变褐煤含水率高不利为有利,实现机组发电生产全过程“零耗水”,破解了高水分褐煤大规模开发应用的瓶颈。
大力节材。深度推进施工图优化设计,按集中、共用、统一外立面构造和满足安全条件、余量适度的原则,精细主厂房、水岛等建、构筑物施工图设计,通过带肋主、辅机间冷塔“双塔合一”、烟囱双内筒优化为单内筒等大体积建构筑物方案优化等,有效控制了建筑工程量,较同类工程节省建筑材料约20%。
坚持“开放发展”助推合作伙伴的转型升级
建立开放式平台。以共同探索新常态下的能源开发利用方式为共识,协同设计单位开展“跨专业联合二次设计”,提升煤电项目设计能力。协同上海电气、北京“清新环境”、ABB中国、慧丰仁和等主要设备厂家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发应用了全球首台66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烟气脱硫除尘提水一体化装置、MS-VDCS智能可视中压开关控制系统、排烟能量梯级综合回收装置等,有助于发电装备制造水平升级换代。协同施工单位,对相同结构的分项工程统一施工方案、统一施工用材、统一工艺标准,积极输出先进管理理念和工艺标准。
建设开放式电厂。最大限度地减少草场用地,办公生活区不设围墙,使其与厂外草原融为一体。全厂建、构筑物增设自然采光,力求达到采光无死角、白天不开灯的生产条件。为展示项目新技术的应用成果,厂区及厂房内规划建设了可安全参观的工业旅游通道。为提升美观度和增强舒适性,对办公楼、服务楼功能进行了统筹规划,将建筑设计为一方一圆的两座围合式建筑,方形办公楼体现办公严谨、有序,圆形服务楼体现生活活泼、多样。“方圆结合”既传承了内蒙的地域文化,又有效克服了当地干旱、多风、严寒的不利气候影响,能够满足开展技术交流和工业旅游的会议、休闲等需求,同时,方楼、圆楼和连接走廊在外观上还构成一把寓意打开锡盟富集褐煤资源开发通路的“金钥匙”。
实行开放式管理。建设开放式的办公环境,引导员工逐渐形成严谨、有序、高效的工作方式,形成善于组织、便于沟通、利于探讨问题的工作氛围。倡导“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和“务实、简单”的工作方法,着力消除上下级之间的隔膜,决策者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致力于广泛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以“技能和创新”“能力和贡献”为价值导向,加强典型选树和核心员工培养,推动创新和创造逐步向系統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引导更多员工向“自我实现人”转变,着力把项目和电厂打造成“员工成长和价值跃升的平台”。
坚持“共享发展”不断提高员工的获得感
努力践行“互联网+”理念,率先建立集约式生产管理体系,为在全国率先实行每月集中休假10至15天创造条件。设计“七值三运”的岗位运行模式,建立每值5人的全能值班岗位,全体员工实行每月15天工作制,努力破解多年来行业人均劳产值比较低的困境。建成“智慧电厂”,通过人员集约大运行、资源集聚大数据、状态检修大智能等措施,实现设备维护管理从“事后响应”向“事前预警”和“事中控制”转变,生产管理方式从“人盯设备、困在厂区”向“智能诊断、人机和谐”转变,员工精神面貌从“频于应对、身心俱疲”向“高效工作、品质生活”转变。
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地制宜、人企共进,以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为根本。一是根治设备防冻问题“有气度”。全厂生产布局由南到北按“间冷塔岛”“室内升压站出线岛”“主厂房岛”等形成6个主要功能区,力求工艺系统衔接的距离最短,主要水汽油等系统管道布置于各岛室内,不设室外综合管架,彻底解决了极寒地区系统被冻的难题,同时有利于减少冬季员工外出巡检次数。二是改善生产作业环境“有温度”。全部设备室内布置,改善了冬季极寒时设备巡检维护人员的作业条件,最大程度地缩小了作业范围,提高了巡检维护效率。三是缓解颈椎等职业病“有亮度”。设置围合式值班方式,运行人员通过不同视角的近屏、远屏、悬屏潜意识地调整坐姿,有效改善了运行值班人员的工作方式,降低了职业病产生风险。优异的创新平台和人文环境吸引了外资、军工等都市正式员工加盟,目前已有5名硕士毕业生前来草原腹地就业。
努力践行“文化自信”要求,加长短板,加强牧企和谐,让牧民和员工身处僻壤也能享受高标准的精神文化生活。针对电厂远离城镇的情况,转变常规项目“先生产、后生活”的建设方式,优先规划建设了明亮整洁的开放式员工办公楼、简洁舒适的员工公寓和明快卫生的员工餐厅。专业实用的室内篮球馆、羽毛球馆、瑜伽室、健身房等同步建设到位。尤其是,创造性建设的美感与视听功能兼顾的“万达级”的在线影视厅成为电厂一大亮点,切实丰富了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以上设施全部向当地牧民免费开放,使周边牧民和广大员工共享项目建设成果,引导牧民转变“凡是工业就会污染”的认识,充分感受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共同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