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杨光银道出了跨越发展的轨迹。
“宁蒗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爬坡上坎的关键时期,面对带领各族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历史重任,需要不断改进作风、锤炼自我,敢于担当、真心为民,以优良的政治品格、业务素质推进工作落实,推动宁蒗发展。”中共宁蒗县委副书记、县长沙文明表明了责任。
第一章 宁蒗人圆了“天路”梦
“看,白云处,飞来啦!”
“就像一只银色的雄鹰!”
“要降落啦!要降落啦!”
……
2015年10月12日,当第一架民航班机泛着银光缓缓降落在油画般的宁蒗县红桥乡石佛山泸沽湖机场时,早早守候在机场外的“泸沽湖女儿国” 的摩梭人以及来自宁蒗县辖区内的彝、普米、傈僳、纳西、藏、白、壮、傣、苗、回等各民族的人们纷纷欢呼着、议论着。
机场在雀跃,在欢呼,欢笑声经久不息,回荡在巍巍群山中。
一名来自宁蒗拉伯乡40多岁的杨大伯告诉记者:“今天,全家5口都来了,最老的是奶奶,已经75岁了,为了看飞机,她已激动了几天几夜,做梦也想不到还能看见飞机,宁蒗人民有福啦!”
人们的欢呼、议论,老人的企盼,都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宁蒗百年的“天路”梦圆了!宁蒗的路子宽了!
回望宁蒗 立足县情
回望宁蒗,宁蒗历史悠久。据考证,宁蒗之名,系民国六年(1917年)设分县时,各取永宁和蒗蕖两地一字合并而成(永宁、蒗蕖两州为元朝时设立)。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宁蒗繁衍生息。宁蒗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发育程度参差不齐,经济社会发展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前夕,金沙江边的傈僳族保留着刀耕火种、游牧游耕的原始共耕制,凉山彝族保留着完整的奴隶制,坝区和半山区的摩梭人、普米族、汉族等,则处于封建领主制。宁蒗各民族的宗教礼仪、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至今尚不同程度地带有原始社会的特点和遗风。
新中国成立后,宁蒗于1956年9月20日成立彝族自治县;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治理的272个贫困县之一;1999年,被云南省政府列为全省八大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之一;2001年,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现全县有15个乡1个镇,86个村委会,5个社区,1122个村民小组,32个居民小组。有12种民族,其中11种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9.99%,彝族占总人口的60.75%;现在,全县总人口达26万,按新的脱贫标准计算尚有19.14万贫困人口,其中6.28万人处于绝对贫困境地,占总人口的27%,是个典型的山、少、边、穷县。
“展翅”翱翔 激活经济
山、少、边、穷如何突围?宁蒗将目光锁定在了交通上。一名县领导告诉记者,宁蒗县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8.4%,在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国际化、信息化环境下,陆上交通和航空运输严重制约了宁蒗的经济社会发展。
2001年,宁蒗提出了兴建泸沽湖机场的设想。
2001年2月,丽江市政府委托民航西南机场建筑规划设计院完成《丽江泸沽湖直升机场工程选址报告》;同年12月,中共宁蒗县委、县政府成立机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前期工作。
2002年5月,宁蒗县上报了《关于开展泸沽湖旅游机场前期工作的请示》;同年10月,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宁蒗县境内红桥坝、石佛山、永宁和草甸子等场址进行实地踏勘,并与宁蒗对机场建设有关问题达成共识。
2006年2月,云南省政府组成调研组赴滇西北州市深入调研,并在丽江召开滇西北旅游现场办公会,细化了新建泸沽湖机场方案;同年6月,丽江市政府在宁蒗召开泸沽湖现场办公会,重点部署泸沽湖机场和交通基础设计建设等工作。
2007年1月,宁蒗成立专门机构正式启动泸沽湖机场建设项目选址阶段工作;同年2月,丽江市委常委会研究泸沽湖机场建设的有关事宜,要求宁蒗县成立领导机构,实行县长负责制,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同年3月,在石佛山设立气象观测站,负责收集气象资料;5月编制完成《选址报告》;同年7月云南省发改委在泸沽湖召开《泸沽湖机场选址报告》预审查会;同年11月,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专题召开泸沽湖机场建设项目现场办公会,促进了项目建设。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