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使用不同模式普及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效果,对此进行比较。方法:2013年3月—2014年2月期间,针对群众进行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普及教育分为两种模式,Ⅰ模式和Ⅱ模式,两种模式每次培训都是60人,最后把两种模式普及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Ⅰ模式中的群众参与情绪不高,普及效果较差,对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掌握率为13.33%;Ⅱ模式中的群众参与情绪高涨,普及效果良好,对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掌握率为75%。Ⅱ模式的普及教育效果优于Ⅰ模式的普及教育。结论:在普及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过程中,第一目击人的反应很重要,同时急救知识普及方式的好坏也影响急救的成败,急救知识普及的模式尤为重要。
【关键词】Ⅰ模式;Ⅱ模式;心肺复苏;第一目击人;急救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302-01
最近几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一些西方国家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达到35%左右,而我国的抢救成功率只在5%左右[1]。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西方国家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普及从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开始,大多数西方人都掌握了80%的急救知识[2]。而我国的普及率相当的低下,掌握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人只有医护人员和少数群众,而且我国尚没有健全的急救知识体系,以致于出现突发状况不知如何应对而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机。针对这一状况,对群众开展了两种模式的普及教育,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分析
从2013年3月开始,组建专业的医疗团队针对群众进行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普及教育分为两种模式,Ⅰ模式和Ⅱ模式。其中Ⅰ模式培训讲师是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群众年龄分布在18—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5岁,每场培训都为60人。Ⅱ模式培训讲师也是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群众年龄为12—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5岁,每场培训都为60人。其中,Ⅰ模式中的群众大多为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人员。Ⅱ模式中的群众是以学校的老师、学生、校医为主。Ⅰ模式和Ⅱ模式在培训讲师、群众年龄、群众行业、人数方面具有可比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针对Ⅰ模式的群众采用的普及模式是急救医生——群众的普及方式。就是指急救医生现场演示对于心肺复苏抢救的各个环节,包括第一目击人要做出的反应,演示在模特的身体上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部位、频率、深度等环节[3],使群众了解相关的知识以及场景。Ⅱ模式是针对学校的校医、老师、学生而言的,是采取一个急救医生——学生——家长的模式,先在学校里向学生展示各个抢救环节以及措施,让学生学会回家教会家长,进而达到某种程度的普及。在知识普及后的一个月之内针对两种模式的群众进行随访,调查他们掌握知识的程度。培训的内容是以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为标准的,培训的相关器材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1.3效果评价指标
评价的指标分为群众的参与率、心肺复苏知识的掌握率,其中前者是根据每次培训群众的现场操作参与人数除以参加的总人数,后者是根据心肺复苏知识掌握的人数除以参加培训的总人数计算出来的,在随访中计算。
1.4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 ±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Ⅰ模式中的群众参与情绪不高,普及效果较差,培训现场参与率为33.33%,对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掌握率为13.33%;Ⅱ模式中的群众参与情绪高涨,普及效果良好,培训现场参与率为83.33%,对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掌握率为75%。Ⅱ模式的普及教育效果优于Ⅰ模式的普及教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Ⅰ模式和Ⅱ模式心肺复苏知识普及率对比
组别现场参与率心肺复苏知识掌握率(一月后)
Ⅰ模式33.33%(20/60)13.33%(8/60)
Ⅱ模式83.33%(50/60)75%(45/60)
注:与Ⅰ模式比较,P<0.05。
3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有因为意外而失去生命的人。在意外来临时,人们应该学会如何自救和互救,这就要求人们掌握急救的知识[4]。据相关调查显示,国外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个人掌握这样的本领,也大大降低了突发的意外的死亡率[5]。而在国内,人们因为缺少心肺复苏急救的知识,导致抢救不及时而丧失了很多生命。在意外发生时,国内的群众只是采取拨打120,等待救援,而在等待过程中不会进行相关的护理,种种因素导致救援的迟缓[6]。
在街上,如果有人突然晕倒,这里所要强调的是第一目击人的作用,他不仅要拨打120,还要根据自身的经验保护好患者,对患者采取急救措施,等待专业的救援[7]。本文针对群众开展不同模式的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普及,得到了不同的效果,通过统计群众知识掌握情况发现Ⅱ模式(急救医生——学生——家长)普及率较高。学生在学校学会了急救知识回家教会父母,进而增加知识的普及率。使人们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能够保持清醒,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8]。
参考文献:
[1]刘平,李晚泉,胡蓉.不同模式普及急救知识的效果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5):18—19.
[2]黄友华.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推广普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2,5(8B):173—175.
[3]聂雷霞,张敏,徐婷婷,胡帆.在读大学生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及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1A):67—69.
[4]李刚,黄素芳,方鹏骞.巡警现场急救知识需求分析及培训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 2):36-38.
[5]赵俊玲.大学生急救知识星点式培训模式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100.
[6]李明霞.我院学生急救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当代医学,2011,17(12):1.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