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中素有“双璧”之称,其中一“璧”就是指王实甫的《西厢记》。早在明朝初年,就有人给予其极高的评价:“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在以后的几百年里,《西厢记》更是以其深刻的反封建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写作手法为世人所喜悦,并且逐渐形成了“西厢热”。它之所以能获得人们的喜爱,关键在于表达了人们的心声。《西厢记》描写了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同以崔莺莺、张生、红娘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叛逆者之间的冲突,揭露了封建家长严厉冷酷的钳制手段对青年追求自由幸福的摧残,歌颂了反封建礼教、蔑视门阀观念、追求婚姻自由的精神,表达了“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其内容丰富,词彩义美,尤其是塑造了若干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美丽大胆的小姐莺莺、诚挚憨厚的“傻角”张生、机智勇敢的侍女红娘、乐施助人的法本、天真烂漫的欢郎、卑俗猥琐的郑恒等。其中的老夫人刻画得极为细致,最吸引我的目光。
《西厢记》中的老夫人有着极为浓厚的门阀观念。她的一切行动都是从维护相府门第的利益出发的,而崔张的爱情恰是对她的这一顽固观念的冲击,因此她表现出一种极大的仇恨感。她对自己的女儿严加管束,派遣红娘“行监坐守”;她鄙视张生,赖婚逼试,千方百计地要把张生赶走;她可以面不改色的拒绝承认自己的诺言,这是一个不择手段维护封建礼教和门阀利益的严厉的封建家长。但是就具体的情景而言,老夫人又是一个多苦多难的家族维护者。丈夫去世,儿子弱小,煊赫的相府之家转眼之间只剩“今日至亲三四口儿”寄居萧寺,一切的麻烦和后患都要自己预防排除,她的苦楚不是久居深阁的莺莺所能体会和理解的。老夫人是《西厢记》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她的一段“子母孤霜途路穷”的唱词,即反映了她对门前冷落、世态炎凉的感伤。这对老夫人性格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正是由于她痛感门前冷落、处境凄凉,所以她特别需要通过女儿的婚姻关系来维持门第、复兴家业,而与郑恒已定的婚姻,就最符合她的这一需要。郑恒是尚书之子,也是老夫人之侄,门当户对,亲上做亲,这种“门阀观念”说到底是老夫人的实际利益的需要。
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的。就在老夫人打着她的如意算盘时,贼将孙飞虎闻得莺莺貌美,欲抢之为妻,并扬言:“三日之内不送出莺莺,与将军成亲,他会把伽蓝尽烧,僧俗寸斩。”在这个生死关头,老夫人不得已接受了莺莺提出的最后方法,当众宣布:“两廊僧俗,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老夫人之所以采取这一行动,除了要活命之外,还有另外的考虑,即: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于陷入贼中。可见,她念念不忘的还是门当户对。她的许诺是经过考虑的,而她考虑和权衡的法码,就是维护门阀利益。大难一过,老夫人立刻自食其言,拒不履行危难中的诺言,这与她相府夫人的身份极为不符。封建阶级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提倡“恭宽信敏惠”,而身为统治阶级上层代表人物的老夫人,她的言行却表现出了极大的不一致,以下试从两点加以论述。
一、老夫人行为上的矛盾
(一)老夫人素有“治家严格”之称,这一点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出来的
1. 法本和尚的言语
“老夫人处事温俭,治家有方,是是非非,人莫敢犯。”
“老夫人治家严肃,内外并无一个男子出入。”
2. 小姐莺莺的言语
作为封建大家庭的家长,老夫人对女儿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文中多次提到莺莺以老夫人为权利的象征恫吓张生的字眼,比较明显之处集中在第三本第三折里:
“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
“到夫人那里去。”
“若不看红娘面,扯你到夫人那里去,看你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万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安?”
可以说,作为封建家长,老夫人的举止是很得当的,她严厉监管女儿,努力维护相府荣誉,时刻体现出相府夫人的风范。但是,另一方面,她并未严格遵守封建道德观念,以至于给崔张相见留下了机会。
(二)老夫人违反封建礼教的实际表现
从后文红娘的言语可以看出老夫人管教女儿的措施之一就是不许莺莺走出闺门,以防游客小僧私视而自耻。但在第一折的楔子里,老夫人却亲口对红娘说:“你看佛殿上没人烧香啊,去和小姐耍一回去来。”尽管老夫人话语的前提是“佛殿上没人烧香”,但佛院胜地,即使是游客罕至,又怎能保证僧侣不在?深悉普救寺的老夫人又怎能不知道这一点?《吕祖戒淫文》中称:“幼女少女,贞心未固,烈心未坚。狂且朝而引之,夕而诱,食物投其所嗜,衣物投其所好,容止笑貌得其欢心。心非木石,不能无情。邪肠一软,苟合遂成。于是玷门风,坏名节,淫罪滔天,天地断宽,纵者也。”这样严厉的统治阶级的教条,这样严重的道德后果,老夫人怎能不知?怎能不怕?既然知道如此,还让莺莺上殿去耍,可见,正是老夫人的越“礼”行为给崔张爱情的发生创造的机会。
二、老夫人言语上的矛盾
言谈举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把言语矛盾单独提炼出来说明是因为我所列举的事例更多是通过老夫人自己的言语直接体现出来的,也更具有说服力。这里主要采取董每勘的观点,对三个情节进行论述。
1.“寺警”后的“请宴”
普救兵乱中,老夫人被迫同意将莺莺许给能退得敌兵的张生,但大难一过,她马上安排宴席,名为压惊谢承宴,实则要破坏自己的许诺,企图以自己的主观愿望造成崔张兄妹相称的事实。她的言语给崔张二人深刻的打击,也初步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其中张生有一个明显的性格变化过程:
①(夫人云)将酒来,先生请满饮此杯。(末云)长者赐,少者不敢辞。(末做饮酒科)
②(旦把酒科)(夫人央)(末云)小生量窄。
③(末云)小生醉也,告退。夫人跟前,欲一言以尽意,未直可否。
显然,张生由谦逊书生的彬彬有礼,到断然拒绝老夫人的酒,直到最后未经老夫人允许便倾尽其所想言之,这个过程有一个明显的外因作用,而这个外因就是老夫人的一句“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莺莺对母亲的失信行为也十分气愤,她唱道:
“谁承望这即即世世老婆婆,著莺莺拜哥哥。”[得胜令]
“老夫人转关没定夺,哑谜怎得破,黑阁落甜话儿将人和,请将来著人不快活。”[齐牌儿]
“老夫人谎到天来大,当日成也是凭个母亲,今日败也凭是个萧何。”[殿前欢]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
面对崔张二人的惊慌,老夫人依然镇定自若,在张生一席义正严词的抗争后,她说:“先生纵有活我之恩,奈小姐先相国在世之日,曾许给老身侄儿郑恒……如若此生至,其事将如之何?莫若多以金帛相酬,先生拣豪门贵宅之女,别为之求,先生台意如何?”老夫人以恩成怨,变易前姻,失信之行,跃然纸上。此为言语矛盾的第一个表现:明许明赖。
2.“许婚”后的“逼试”
“心数多,情性绉”的老夫人在看出莺莺神情体态异样之后,马上叫来红娘拷问。机智的红娘在确定事情已经败露之后,巧妙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老夫人无招架之力:
“信者,人之根本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辄,其何以行之哉?”
“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不为失信乎?既然不肯成其事,只合酬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有一端。”
“使至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岂不为贤哉?”
——《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
身处社会底层的红娘能对老夫人大谈《论语》里的道理,是能反映出深刻的历史信息的。红娘从小和莺莺生活在一起,有同莺莺一同接受教育的机会,身为侍女,她的时间精力又是有限的,教师对她的要求可能也不会太高,但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她仍能对《论语》里的语句信手拈来,这就反映了儒家传统文化对诚信教育的重视。身为侍女的红娘尚且知此,贵族出身的老夫人却做不到,自知理亏的老夫人在红娘语毕后无言可驳,只得将“不肖之女与了那厮”。
但事情至此并未结束,老夫人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她马上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名,命令张生上朝取应,并声明:“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明许实赖,此为老夫人言语矛盾的第二个表现。
3.“报第”后的“拒婚”
这是戏剧的又一个高潮,郑恒出场并誓要抢回莺莺为妻,因此在老夫人面前极力造谣诬陷张生,说张生入赘在卫尚书家,把崔小姐做次妻养之。这位老夫人立即信以为真,大怒道:“我道这秀才不中抬举,今日果然负了俺家。俺相国之家,世无与人做次妻之理。”并断然决定让郑恒“拣个吉日良辰,依着姑父的言语,依旧入来做女婿”。这说明,在老夫人的心目中,张生本来就是“不中抬举”的秀才,这正好为她提供了再次悔婚的借口。此为老夫人言语矛盾的第三个表现:虚推实赖。
这三“许”三“赖”将老夫人矛盾的言语暴露得酣畅淋漓,也揭示出她老练毒辣、冷酷无情的性格。可以说,老夫人的形象刻画极为成功。她是以纲常名教的化身,以卫道士的容貌出现的。她代表的是封建社会势力,代表封建社会舆论。她严厉监管女儿,坚决反对崔张的自由结合,在维持相国家谱的清白和尊贵上毫不放松。而崔张在追求爱情的满足上毫不让步,他们加上红娘为一方,与老夫人一方的矛盾冲突愈演愈烈。这是两种婚姻理想的冲突,是两种道德观念的冲突,是青年男女对“父母之约,媒妁之词”的反抗,是元明以来经济的发展对封建思想的必然冲突,更是知识分子对封建礼教辛辣的讽刺和尖锐批判的升华。
我们说,事物是能以小见大的,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的社会功效也正在此。王实甫的《西厢记》即通过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封建思想的反抗反映了封建社会即将到来的解放思潮,尽管这种思潮在当时的影响是微小的,其发展也是缓慢的,但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它必将在以后的历史岁月里发展为滔滔巨浪。
(责任编辑 赵永玲)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