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官府藏书、寺院藏书、书院藏书、私家藏书及共同组成中国古代图书事业的主体。文章从经济因素、社会文化、时代治乱三方面浅析佛教寺院“图书馆”藏书的成因。
关键词:佛教寺院;藏书;成因
古代佛教寺院“图书馆”藏书(下文简称寺院藏书)是随着汉传佛教寺院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在僧侣功德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展,最终形成以《大藏经》收藏为中心的独具风格的寺院藏书体系。寺院藏书在价值、规模、功用等方面,在中国古代藏书史、翻译史、印刷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的成因进行分析。
1.社会文化因素
我国有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藏书活动,这是寺院藏书快速发展的外在因素。中华民族历来以武治和文治并重,因此才有了对古代典籍的收藏整理和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统治者利用武力夺取政权后,就开始明白“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的道理,并采用文武并举的手段,来维持统治长治久安。文治思想对经籍文献加以利用的意义重大,况且在建立一个新政权后,由于要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要得到发展,同时国家也要拥有了巨大的财力,也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搜集、整理图书,其目的是一方面弘扬其功德,另一方面是将其统治思想灌输给民众。最终,统治阶级达到了加强了其统治的效果,相应地也促进了古代文化事业的发展。
商周时期,已经有专门收藏政府典籍的地方;春秋之后,历代官藏书、整理及编目的举动,更是数不胜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自汉至清,随着国家版图的不断扩大及大一统思想在各个方面的普及与体现,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于是形成了吸收与融合外来文化的社会意识与文化氛围,而社会文化环境、文化意识及藏书传统是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因此,中国古代的佛教寺院藏书,正是在中华民族宽厚的文化传统中才能形成与发展,与中华民族固有的藏书文化相辅相成。
2 时代环境因素
时代与经籍文献的集散有很大的联系。如秦始皇焚书、王莽之乱、董卓迁都、八王之乱与刘石乱华等之时,经籍文献在战乱中一并消亡。在广陵焚书、安史之乱、唐末战乱、靖康之灾、绍定之祸等之时,图书礼器被洗劫一空。同样不幸的事情还有李自成陷北京、钱谦益绛云楼失火、乾隆焚书、鸦片战争、八年抗战等等。总之,图书事业的兴衰与时代治乱、历史环境息息相关,佛教寺院藏书的发展亦同此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大一统局面都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在社会的稳定发展下,寺院藏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唐代,儒、道、释三教互相学习,繁盛一时,举国上下对佛教的信奉达到了狂热的地步。宗教事业的发展必然带动人们对佛教经书的需求,特别是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大力提倡佛教,朝廷就要专门设立译经院,译经基本上由国家主持,其规模之庞大,组织之严密,成就之大在当时可想而知。至两宋时期,除宋徽宗外,宋代皇帝对佛教大多采取宽容政策。太祖建国之时,不但干涉了北周毁寺抑佛的举动,而且允许僧人行勒。太宗皇帝时,恢复了唐德宗以来中断已久的译经事业,朝廷设立译经院和印经院,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至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止,朝廷对内廷所藏的1420夹梵本经卷进行整理翻譯,共译出564卷佛典。宋太祖曾下令在四川雕印《大藏经》,至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完成雕印,历时十二年,这是世界上第一部雕印的《大藏经》,收佛典1076部、4048卷,后又在咸平二年(999年)增印360部。元代又新雕印一部《大藏经》全书共6017卷。明代官刻《大藏经》四次、私刻三次以上,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清代雍、乾年间,国家完成《龙藏》的雕印,公布天下。这里面还有一点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大藏经》多次雕印,而且朝廷都是将《大藏经》免费赐给寺院,从而使雕印版《大藏经》的收藏成为寺院藏书的特征。
3经济因素
作为宗教,经济是它的坚实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了寺院藏书事业的兴盛与否。从寺院藏书的发展看,经济发展好了,就有了充足的经费,寺院的藏书就兴旺了;经济越落后,藏书的发展也伴随着就缓慢,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寺院藏书除了官颁捐献的以外,自刻自购是另一个重要的途径。寺院之所以能筹到自刻自购所需的大量经费,与官府所采取的政策分不开,这些政策保证了寺院藏书所需要的支出。从历史来看,南朝的统治者信奉佛教,特别是梁、陈两朝的统治者,在域内创建了大量的寺院,并颁赐大量经卷、物品和田产。宋代寺院经济相当发达,朝廷对许多寺院赐田赐物,并免去税收、徭役。寺院本身也拥有大量的田产,建国前,田租收入是寺院藏书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此外,寺院的经济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信奉之人的捐献钱物。有些信奉之人不但捐献钱物,而且还会亲自编刻佛教典籍,以示功德。香火收入也是寺院经济的重要来源,香火盛的寺院,可以凭借其丰厚的香火收入,自刻自购大量图书。
结语:
以上就是古代佛教寺院“图书馆”藏书的构成因素。寺院藏书在我国已绵延一千七百余年,其形成和发展有其独特的规律和诸多的因素,以上只是从社会文化、时代环境、经济三方面进行的论述。
参考文献:
[1]石向实,刘晨.图书馆知识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杨燕起,高国抗.中国历史文献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3]长孙无忌.隋书·经籍志:卷1[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
[4]肖东发,杨虎.中国图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徐建华.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9.
作者简介:
杨璐(1989.2-),女,汉族,内蒙古,硕士,初级 (助理馆员),榆林学院,研究方向:图书馆,古代图书馆史。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