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香港流行音乐的社会学宏观考察(1980年—2000年)

香港流行音乐的社会学宏观考察(1980年—2000年)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4 15:45:05 点击: 推荐访问: 流行音乐 社会学 社会学论文选题

[摘要]1980年至2000年的香港流行音乐独具特色,其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作用,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本文阐述了消费社会、西化与传统思想、歌坛运动等方面对香港流行音乐产生的重要影响。另外,又分析了香港流行音乐在此时段的社会呈现,从宏观的角度对此阶段的香港流行音乐进行综合考察。

[关键词] 香港流行音乐;“四大天王”;偶像崇拜;造星运动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2-0016-03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的流行音乐步入了工业化发展时期,包装、制作歌手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开始普遍实施。此时香港歌坛推出的歌手相对偶像型的较多,实力型的稍少。同时,“四大天王”将偶像崇拜现象推到了顶峰。在演唱风格上,还是以主流流行为主,也涉及流行摇滚、迷幻摇滚等风格。另外,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香港是在英国资本主义殖民统治下,整个社会的西化思想比较严重。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后,社会更加地稳定与和谐,对于流行音乐方面来讲,体现内地风情的音乐作品逐渐增多。

一、消费社会与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

在内地全面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香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开始向内地特别是邻近的珠江三角洲一带发展,通过这种所谓的“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 “前店后厂”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进行经济合作时的独特模式。其中“前店”指港澳地区,主要是招揽生意,接受商品的订单,进行销售;“后厂”指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进行商品的生产。,充分开发和利用了两地的各自优势,为香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香港的国际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地位等方面都在不断提升;经济逐步由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开始实现第二次经济转型,即从以港产品出口为主的自由港转变为以服务业经济为主的自由港。20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进入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并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的高度发展必然会使人们对精神生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流行音乐正好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流行音乐表现的异常活跃,其商品性、工业化特征明显。“(香港)社会富裕,市民自然注重消费,流行音乐工业,在全城消费能力的支持下,空前兴旺”。[1]同时,流行歌星的演唱会在香港也频频举办,吸引了不少观众。有记载称:“踏入20世纪80年代,香港最普遍的潮流文化,除了日本漫画或动画外,相信就是流行曲演唱会、卡拉OK、激光唱片及天王天后热潮。根据蔡宝琼(Choi 1990)指出,红磡体育馆举办的本地流行音乐会场数,由83年的18场,增至89年的129场,入场的观众人数,在同一时期内,由15万人次增至135万人次,增长的幅度,可算惊人”。[2]

1997年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虽然政治制度有很大不同,但是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非常顺畅。此时的香港经济上也实现了从殖民地经济体系向独立的现代工业化体系的转变,其自身的发展相对更加自由与迅速。进入21世纪之后,两岸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更加融合在一起。对于流行音乐方面来讲,此时的内地与香港的流行音乐风格、演唱风格几乎同步发展。

二、西化与传统思想对香港流行音乐的影响

由于香港有被殖民统治的特殊经历,所以,香港人的价值观比较综合,属于中西交融型的。一方面具有重商、自由、民主、法治、多元等西方传统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具有勤劳、勇敢、拼搏、务实、诚信、和谐、稳定、包容等内地传统价值观。流行音乐的发展更多的是在比较开放的资本主义社会,因此,香港的价值观环境更有利于其发展。同时,香港受西方社会思潮影响较深,例如:后现代主义思潮、享乐主义思潮、极端个人主义思潮,这些思潮对香港的青少年,也就是流行音乐的主要受众群体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在香港社会,崇尚西方的社会心理与文化寻根心理并存。因此,产生了很多具有内地特色,反映内地面貌的流行歌曲,例如: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刘德华演唱的歌曲《中国人》、谢霆锋演唱的歌曲《黄种人》等。

三、歌坛诸多运动促进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

为了使流行音乐的商品性发挥到最大化,香港歌坛出现了一系列的流行音乐文化运动,例如:中文歌运动、原创歌运动、造星运动等,这些都为香港流行音乐的创作与演唱注入了活力。尤其是造星运动成为当时社会流行文化的主潮,对整个内地的音乐文化市场都有很大影响。

1.中文歌运动与原创歌运动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的商业一台播放中文歌,商业二台播放英文歌。1988年,俞琤出任香港商业电台的总经理,他要求香港的商业二台在春节之后,只播放中文歌曲,并且还规定每周一都要播放原创音乐,所谓的“百分百原创日”。这样做的直接目的就是想提高电台的收听率,以此来提升电台的经济效益。结果这一举措果然奏效,中文歌曲的大量播放吸引了更多的听众,收听率马上上升百分之三十。[3]人们对中文歌的喜爱是有一定原因的,第一,香港会英文的人还是少数,以前从内地迁徙到港的人基本上都不会英文,只不过是后来或者下下一代才会说英文,因此,中文歌的受众人数相对较多。第二,中文歌曲有一种文化认同感,并且符合内地人的听赏习惯。这样一来,间接地促进了中文歌曲的创作与演唱水平,这也最终导致了中文原创歌运动的出现。

2.造星运动的鼎盛

20世纪80年代末期,香港歌坛的很多歌星纷纷隐退。1989年张国荣宣布暂时退出歌坛,1992年许冠杰与梅艳芳也宣布暂时退出,这使得香港歌坛一度沉寂。这也促使很多媒体以及唱片公司开始寻找新的香港歌坛代言人,以此来填充暂时低迷的香港歌坛。此时的香港电台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把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四位歌手集结在一起,将他们打造成了香港流行歌坛的“四大天王”。

张学友从1991年至1997年发行了《情不禁》《吻别》《祝福》《饿狼传说》《偷心》《这个冬天不太冷》《拥有》《忘记你我做不到》《不老的传说》《想和你去吹吹风》等专辑,这其中的歌曲流行度都很高。1994年,张学友被美国《公告牌》杂志评为最受欢迎亚洲艺人奖。1995年,他获得全球唱片销量最高的华人歌手奖,也是世界十大畅销歌星唯一的亚洲歌手。刘德华从1990年至1996年发行了《可不可以》《如果你是我的传说》《一起走过的日子》《来生缘》《我和我追逐的梦》《谢谢你的爱》《真我的风采》《真情难收》《一生一次》《忘情水》《天意》《真永远》《情未鸟》《相思成灾》等专辑,并且其还拍摄了大量的影视作品,一躍成为香港的多栖明星。黎明从1990年至1995年发行了《黎明Leon》《今夜你会不会来》《堆积情感》《深秋的黎明》《夏日倾情》《火舞艳阳》《为我停留》《哪有一天不想你》等专辑,其以深沉的演唱风格,赢得了众多歌迷。郭富城从1990年至1996年发行了《对你爱不完》《我是不是该安静的走开》《到底有谁能够告诉我》《爱你》《把所有的爱都留给你》《狂野之城》《天若有情Ⅱ天涯凝望》《铁幕诱惑》《渴望》《我的开始在这里》《你是我的一切》《纯真传说》《风不息》《信鸽》等专辑,其以劲歌热舞的演唱风格受到广大歌迷的喜爱。“四大天王”的演唱对内地歌手以及香港本土其他歌手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他们的出现也使偶像崇拜现象达到了顶峰,此现象直至21世纪初期才趋于平静。

四、“四大天王”及其他歌手的演唱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是张国荣、谭咏麟、陈百强、梅艳芳等中音演唱风格引领着香港流行歌坛。90年代初期开始,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四大天王”在香港歌坛影响最大。他们以抒情性的主流流行演唱风格为主,其中张学友、刘德华、黎明三位属于静态型的歌手,郭富城由于其是舞蹈演员出身,可以边唱边舞,属于动态型歌手。王菲、林忆莲等抒情女歌手还是演唱情歌为主。另外,以Beyond、草蜢等为代表的乐队组合演唱也有较大影响。1983年,香港著名填词人卢国沾曾倡议进行“非情歌”的音乐创作和演唱,在80年代后期得到了很多乐队的支持,出现了所谓“非情歌运动”,Beyond、Raidas、太极、达明一派等乐队组合创作并演唱了很多非情歌风格的歌曲。进入21世纪之后,以陈奕迅为代表的新生代歌手还是以演唱情歌为主,演唱中突出情感的细腻性。总的来讲,香港歌手在演唱风格上,其时尚性、都市性较强,但是歌唱技术相对台湾地区与内地的歌手要稍逊一筹。尤其是能演唱高音的男歌手较少,这与香港的音乐制作人、流行声乐教师、歌手对流行歌曲的审美认知有很大的关系。

五、香港流行音乐的社会呈现

1.“四大天王”将偶像崇拜的热潮推向顶峰

流行音乐是我们社会生活中最突出的流行文化形式之一,它为当代青少年设置了崇拜对象,更为青少年抒发激情提供了重要通道。流行音乐就像太阳镜、喇叭裤、電子表、手提录音机一样成为当年的时尚。渴望新生活方式是音乐扩张的最大推动力。[4]内地“大上海”时期的流行音乐歌迷主要以中年男性居多,这是由于当时的音乐消费水平而决定的。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欣赏音乐开始低廉化、便捷化,受众群体也逐渐向年轻化发展,追星现象突显出来。有记载称:“香港流行音乐,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听众年龄层面极阔,但到了90年代,就开始失去了大部分中年以上听众。”[5]此时,买唱片的歌迷越来越年轻,青少年开始逐渐成为流行音乐消费的主要群体。另外,香港流行歌坛为了制造自己的明星,以此来获取巨大的经济利润,唱片公司与各个传媒机构达成了一致,对制作的歌手进行大肆宣传。在20世纪90年代初将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集结在一起打造成为歌坛“四大天王”,把偶像崇拜的热潮推向顶峰。这四个人的演唱风格虽不尽相同,但都有着英俊的外貌,很多歌唱事业成功后还进军影视界等,成为多栖明星,形成连锁式的商业效应。虽然偶像崇拜现象在内地早就有之,但是达到如此疯狂和痴迷的程度,还属“四大天王”时期。初级的歌迷只限于模仿他们的装饰、外表;有一定歌唱基础与表演欲望的歌迷,还会对他们的演唱进行模仿。可以说,偶像崇拜现象的发生,直接且迅速地传播了歌星的演唱风格,同时还对流行音乐的商业化发展有促进作用。偶像崇拜有积极的一面,但是也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例如:有的追星族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在追星上,进而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有的歌迷一味地痴迷某位歌星,甚至达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完全迷失了自我。对于偶像崇拜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末,香港天主教社会传播处就进行了一次调查,具体情况是:1988年5月及6月,香港天主教社会传播处做过一项“青少年偶像调查问卷”,受调查的有2010名初中三年级至五年级的学生,结果显示:有偶像崇拜的占70%,其中崇拜歌星与艺员者90%左右,当中属本地歌星的又占52.25%。另外,他们最常收听收看的,正式音乐节目占了21.2%……这项调查还显示,在心中“拥有偶像”的受访者之中,认为偶像的内在表现(如待人和处事态度)值得效仿的有32%,认为偶像的外表(如装扮及行为举止)值得模仿的占37%,而接近23%的人将偶像当作最尊敬的对象,其中53%更承认偶像的内在和外在特质均值得模仿。[6]

2.爱情题材歌曲频出

香港歌坛“四大天王”造成的偶像崇拜,导致此时的受众人群主要是青年人。同样,这又再次促使创作人开始创作大量契合青年人心理的歌曲,爱情题材自然成为最重要的题材。有记载称:“过去的十年(20世纪90年代)的天王天后(在香港无线电视台与香港电台)所得奖的歌,差不多都是情歌。在张学友16首得奖金曲中,全部都是与爱情有关的,谭咏麟的11首中,有9首是情歌,刘德华10首金曲中也有9首属于情歌,而张国荣得奖的8首歌中有6首,黎明及郭富城所得奖的也全是情歌。换句话说,现今的‘四大天王’都是情歌能手,在他们的金曲中,基本上是散播着一种浪漫主义。”[7]青年人处于情窦初开的年龄段,对爱情充满着憧憬,渴望去拥有与体验。这些俊朗靓丽的歌星演唱了大量的爱情题材流行歌曲,某种意义上来讲,在他们的演唱中承载着这些青年追星族对爱情的寄托与向往,这也是歌星受到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 考 文 献]

[1] 黄霑.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D].香港大学,2003:152.

[2] 吴俊雄,张志伟.霸权主义下的流行文化:剖析中文金曲的内容及意识研究(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229.

[3] 朱耀伟.音乐敢言:香港“中文歌运动”研究[M].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2001:26.

[4] 付林.中国流行音乐20年[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24.

[5] 黄霑.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D].香港大学,2003:174.

[6] 黄志华.粤语流行曲四十年[M].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6:139—140.

[7] 吴俊雄,张志伟.霸权主义下的流行文化:剖析中文金曲的内容及意识研究(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232.

(责任编辑:张洪全)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