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从乐器到玩具的演变

从乐器到玩具的演变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4 16:15:08 点击: 推荐访问: 乐器 乐器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演变

拨浪鼓是近代的一种儿童玩具,属于鼓类。但其样式与一般的鼓略有不同,它那两面蒙有皮革的圆形鼓身中间竖贯有一长柄,鼓身两侧各固定有一短绳,绳端系缀小珠,当转摇竖柄时,鼓身两侧的绳珠便反复甩动击打鼓面而发出声响,颇有情趣。因此拨浪鼓常常成为母亲哄逗婴幼儿的用具或儿童自娱自乐的玩具。

鼓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乐器之一,据考古发现,距今六千年前的华夏社会彩陶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鼓,在商代殷墟甲骨卜辞中更是多见“鼓”字。而拨浪鼓,古代叫鼗鼓,在上古时写作“鼓”或“鼗牢”。拨浪鼓由来已久,远在《诗经·周颂》中即有“应田县(悬)鼓,磬圉”的记载。《周礼·春官》中有“小师掌教鼓、鼗、、、埙、箫、管、弦、歌”语。汉代郑玄注:“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

拨浪鼓在远古部族时期就已经被制造出来。据宋代高承《事物纪原·乐舞声歌部·鼗》:“《吕氏春秋》曰:帝喾使垂作鼗。《通历》曰:帝喾平共工之乱,作鼗。”

酒泉丁家闸十六国墓南壁壁画中,墓主人前有一个头戴黑帻的男子,一手高摇拨浪鼓,一手执一细棒,正在指挥后侧的乐队为墓主人演奏(图1)。又如酒泉西沟村魏晋画像砖墓墓室西壁的一块画像砖上,前画一戴白帻、骑灰马、手持长矛的骑卒,后一人骑白花马,一手举拨浪鼓摇动,一手执鼓槌敲击置于腰腹间的扁平圆鼓,身旁题有“鼓史”二字(图 2)。可见,这种边摇拨浪鼓边击圆鼓的骑马乐工当时被称为“鼓史”。

敦煌壁画所绘拨浪鼓甚多,最早出现在北周第290窟东壁,有一身飞天左手举摇拨浪鼓,所持拨浪鼓构造简单,杆上只有一面小鼓,杆顶端飘着缨穗(图3)。这一形状和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拨浪鼓基本接近,只是现在的拨浪鼓杆顶上没有飘着的缨穗。

拨浪鼓在敦煌壁画中多表现在乐舞场面中作为伴奏乐器出现,在演奏方式上,拨浪鼓一般与鸡娄鼓配合使用,具体为左手举摇拨浪鼓,左臂夹鸡娄鼓,右手持槌敲击,如莫高窟盛唐第45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坐在方毯上演奏的乐伎便是左手举摇拨浪鼓,左臂夹鸡娄鼓,右手持槌敲击。所持拨浪鼓均为二枚小鼓,柄上端的小鼓面向外,下端的小鼓是鼓身在外,二鼓一凹一凸,鼓面上的双耳弹丸都清晰地显露在外。此图非常清楚地展示了古代拨浪鼓和鸡娄鼓并奏的情形。又如莫高窟盛唐第148窟东壁北侧《药师经变》中一乐伎左手举摇拨浪鼓,左臂夹鸡娄鼓伴奏,右手持槌敲击。其中拨浪鼓均为二枚小鼓,柄上端的小鼓面向外,鼓面一圈由黑点装饰,由橘黄色作底,鼓的内圆是白色的。下端的小鼓是鼓身在外,二鼓一凹一凸,非常精致(图4)。

也有右手举拨浪鼓,右臂夹鸡娄鼓,左手持槌敲击的,如莫高窟盛唐第172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乐队左侧的一乐伎右手举摇拨浪鼓,右臂夹鸡娄鼓,左手持槌敲击伴奏。拨浪鼓均为二枚小鼓,柄上端的小鼓鼓身向外,下端的小鼓是鼓面向外。

也有无人演奏的,如盛唐第172窟北壁,拨浪鼓形似一黑灰色的葫芦,两小鼓间有飘带作装饰,柄为赭红色。不鼓自鸣的拨浪鼓和鸡娄鼓,同时出现在空中飘飞(图5)。

值得注意的,是莫高窟中唐第112窟北壁西侧《报恩经变》和南壁东侧《观无量寿经变》中,均有乐伎左手举摇拨浪鼓,左臂夹鸡娄鼓伴奏,用右手击鼓发音。但北壁西侧《报恩经变》中的乐伎左手握一由两小鼓组成的拨浪鼓,上一小鼓鼓身向外,且装饰有黑色花纹,下一小鼓鼓面向外,鼓面呈赭红色,两个小鼓上各有双耳弹丸,柄为黑色,两小鼓呈垂直状,看上去非常精致。右手似握鼓槌状,而南壁东侧《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乐伎右手却五指张开作拍击状(图6)。

拨浪鼓同时也出现在出行图中,如莫高窟晚唐第156窟北壁《宋国夫人出行图》中的乐队中就有持拨浪鼓的。在五代第100窟北壁,回鹘公主出行图中的马上乐队中也有持拨浪鼓的。由此说明拨浪鼓在当时不但流行于宫廷乐舞,也流行于贵族官员出行时的乐队中(经变画中的乐舞图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宫廷生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

拨浪鼓也较多地出现在天空中的飞天行列中,如前述莫高窟北周第290窟东壁有一身左手举摇拨浪鼓的飞天,又如榆林窟宋代第15窟窟顶南披的一身飞天乐伎,高髻宝冠,面丰身长,高鼻细眼,其双手共持一个拨浪鼓,柄上小鼓一大一小两面并列,采用线描的形式把拨浪鼓画得十分夸张,鼓身造型似腰鼓,上饰有云纹(图7)。又如莫高窟西夏第353窟窟顶北披的一身飞天乐伎具有党项民族相貌,面丰圆,宽额大腮,长眉细眼。在波状卷云纹衬托下,飞天乐伎在空中飘飞,右手持拨浪鼓,由大小相等的二鼓组成,鼓身为肉色,均绘有图案,鼓面为黑色,大概是变色所致。

持拨浪鼓的形式除了只用左手或右手持摇外,也有左、右手各持摇一个拨浪鼓的,如榆林窟西夏第3窟南壁《西方净土变》中,舞伎右侧前方的一位乐伎便左、右手各持摇一个拨浪鼓,均由三小鼓组成,上下两鼓均为鼓身向外,中间的小鼓鼓面向外,鼓上的弹丸清晰可见,三面小鼓摇动时一起发声。而此处的拨浪鼓还是作为乐器伴奏在画面中出现的(图8)。

在南宋苏汉臣所作《五瑞图》中,童子手中的拨浪鼓应是以玩具的形式出现。五童子或戴面具、或涂面,聚集行大傩舞,其中一人双手各持一个拨浪鼓。右手持鼓举至额头左指;左手持鼓自胸前右指。两只拨浪鼓相同,都是两层鼓。上面的小鼓扁而圆,下面的鼓长而类似腰鼓。鼓面彩绘花纹;长鼓的鼓身镶有小花,非常精致美观(图9)。

另外,在榆林窟西夏第3窟《千手千眼观音变》中,观音一只手中也持有一个拨浪鼓,由三个小鼓组成,上下两小鼓均为鼓身向外,中一小鼓鼓面向外,鼓的造型长似腰鼓,鼓身绘有花纹,鼓柄上装饰有飘带,这些装饰,增加了拨浪鼓的审美特色,从视觉效果上强化了这种乐器具有玩具的娱乐特征(图10)。《千手千眼观音变》是最能反映人们生活需要的壁画,由此可见拨浪鼓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南宋李嵩的《货郎图》中可以看到两种类型的拨浪鼓:一种鼓形如罐,鼓柄做成葫芦把,双耳类似皮条,持柄摇之,皮条抽打鼓面发声(图11a);还有一种四层拨浪鼓,由四个由小渐大的小鼓,逐个叠摞在一起,相间转向90度。每个鼓各有双耳弹丸,鼓下为光滑适握的葫芦状手柄(图11b)。一般而言,鼓面越大,发音越低沉,反之发音越高亢;这里四面小鼓由小渐大,大小不同,摇动时便会发出高低错落的音响。

三国东吴僧人康僧会编译的《六度集经》中也记有民间儿童持拨浪鼓玩耍:“侧有一儿,播鼗踊戏,商人复笑之……播鼗儿者本是牛。牛死,灵魂还为主作子,家以牛皮用贯此鼗。儿今播弄踊跃戏舞,不识此皮是其故体,故笑之耳。”唐代僧人慧琳编撰的《一切经音义》对这则小故事里的“鼗”释义为:“徒高反。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者也,旁还自击。”

在新疆克孜尔第8窟主室券顶西侧菱格因缘故事画中,绘有一小儿播鼗踊戏的生动画面:图中佛右侧跪一裸体小儿,小儿左手举摇拨浪鼓,掖夹鸡娄鼓,右手作击打鼓状,佛右手指向小儿,似在解说过去的因缘(图12)。在克孜尔第186窟主室正壁因缘故事画中,佛左侧立一小儿,小儿左手上举拨浪鼓,右手击打左掖下的鸡娄鼓。

克孜尔壁画中的两幅小儿播鼗踊戏图,很有可能描绘的便是《六度集经》中所记载的“侧有一儿,播鼗踊戏”的故事,小儿手中的拨浪鼓在这里的功能应是儿童的玩具。

综上所述,拨浪鼓,不管它是乐器还是玩具,在其演变过程中,形态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历代绘画、壁画、图案中的拨浪鼓,与今天的拨浪鼓都大同小异。它之所以得以广泛流传,主要是它的音响效果与娱乐效果共同发挥了作用。拨浪鼓可奏出富于变化的响声,能吸引注意力;造型特点又增强了观赏性,使儿童能在一种欢快、轻松与优美的环境中成长,所以深受儿童喜爱。

(作者单位:敦煌研究院)

上一篇:自带乐器等
下一篇:师古与创新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