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对“荣辱”是这样解释的,“荣辱”指光荣和耻辱,荣辱观是关于光荣和耻辱的一种道德评价标准。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不同的荣辱观与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联系。荣辱观渗透在整个社会的生活之中,不仅影响着社会的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言简意赅,概括精辟,内涵丰富,体现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完美结合的生动体现,为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八荣八耻”之所以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根本要求,体现其科学性,主要在于能够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精神的基础上,坚持在对社会主义的现实和本质的统一、思想道德规范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先进文化建设中传统与现代的统一的认识中,寻找到了最好结合点。
社会主义现实和本质的统一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道德要求。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要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出并制定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思想特点和水平的,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道德规范,借以约束一般群众的言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是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确立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适应与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社会心理、现代市场经济精神的生成过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的形成过程。市场经济道德主要包括互利、竞争、平等、诚信和守法,而这其中诚信尤为重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倡导的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辛勤劳动等等道德要求,与市场经济道德具有一致性,体现了契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道德要求的主观自觉性。
2.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中构成社会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所以,道德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反作用于后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这些基本规定,必然要求在整个社会倡导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道德。从政治制度上看,社会主义社会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是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的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样的一种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必然集中体现为为人民服务。因此,为人民服务,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而“以服务人民为荣”正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可以看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包含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切关照。
思想道德规范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是社会转型期经济基础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目前人们多样化的道德取向的客观反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面对这样一个现实,要求在操作上必须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在思想道德多样化的格局中占主体、主导地位。这就决定我们在工作中以其先进性要求去指引、吸附和感召,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如邓小平所说:“用共产主义道德约束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的言行。”[1]用这先进性要求的思想道德导向,统一、规范多样化的社会主体的道德取向,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成为多元取向中的主导取向。
2.在坚持先进性要求的同时,不要抛弃广泛性要求。如果仅抓先进性要求,看不到广泛性要求,就要脱离现实,曲高和寡,不能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对于大批道德、学识均处于一般水平的普通公众来说,要求他们遵守基本道德或底线道德才是比较现实的。过于崇高的道德理想,对他们不适用,强制实行,甚至会导致一些负面效果,如普遍的道德虚伪与人格分裂。
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处理好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关系,关键要找到两者有机统一的结合点,可以说,“八荣八耻”就是这一最佳结合点。“八荣八耻”内容的层次性正好契合了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这种内在要求,使不同层次、境界的人都有所依归。
先进文化建设中传统与现代的统一
“八荣八耻”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是当前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括了主导社会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等相应内容的价值体系。“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人所创造的文化反过来又塑造人”。[2]文化的价值在于塑造和培养既有高尚道德情操,又遵守基本道德操行的新人。因此,围绕先进文化建设的目标,必须不断地补充、调整和完善思想道德规范体系,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当前,开展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做到承接与创新统一,道德建设首先应有时代性和现实性,但同时还要在扬弃的基础上,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的美德,推进道德建设的不断发展。“八荣八耻”体现了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吸收外来思想文化、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
1.“八荣八耻”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⑴“八荣八耻”继承了我国传统美德的优秀成分。中华民族对于作为道德教化、道德修养重要内容的荣辱问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体认。在儒家文化中,荣辱问题被作为事关人伦国计的重要议题摆在他们道德话题的重要位置。中华文化史上关于荣辱观的论述,都从不同的层面展示了中华民族对荣辱问题的深层思考与关注,形成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荣辱观,塑造了中华民族明荣辱、知礼义、尊德性等可贵的民族性格。“八荣八耻”就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传统道德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⑵“八荣八耻”与我党优良作风的内在统一。毛泽东同志曾经高度概括了党的“三大作风”和“两个务必”,还提出了对每个党员的具体要求。邓小平同志也曾说过,“我们必须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3]江泽民曾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4]新的历史时期,胡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两个务必、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永远都是我们党保持鲜活生命力的保证。要保持和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头脑中时刻要有仁义廉耻的观念,知荣知辱,不能把权力“公器”视为“私器”,利用“公器”为自己谋私利,甚至损公肥私、化公为私。⑶“八荣八耻”吸收了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规范体系必须批判地吸收世界各国道德建设中的文明成果,“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八荣八耻”中强调的“崇尚科学”、“遵纪守法”等就有对西方社会中求真精神、法治精神的借鉴与吸收。
2.“八荣八耻”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我国当前的社会状况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直接针对、纠正的就是那些美丑、善恶、真假不分的情况。胡锦涛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通过对“八荣八耻”的概括,划清了大是大非的界限,褒奖了真善美,贬斥了假恶丑,有助于各级干部、党员、人民群众及广大青少年伸张正气、抵制邪气、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这对于建立良好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是非常重要、及时的。
人不同于动物,人需要在精神、观念上确证自己的存在,有些人通过宗教获得精神上的存在感,有些人提出过“有诗意的生活”而寻求精神上的愉悦,有些人希望通过有道德的生活达到自己精神上的满足,当然应该还有很多其它的确证方式。当前中国人的虚无主义倾向与这种确证物的缺失很有关系。社会主义荣辱观赋予“为国为民”理想以新的时代内涵,把它提高到一个极为重要的高度与层次,使许多迷茫困惑中的人重新认识到它的价值,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确证的方式,那就是在为国为民服务的过程中来确证自己的精神存在、价值与意义。
从以上三大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八荣八耻”来源于客观现实,又回去指导客观现实,是对客观世界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对复杂而多样的社会关系的正确把握与反映。可以说,科学性是“八荣八耻”的重要理论素质。“八荣八耻”是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指导原则,是我们行动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5.
[3]《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
[4]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8.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