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ESP课程开发

ESP课程开发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4 17:25:06 点击: 推荐访问: ESP 开发 开发二胎政策移民局长述职述廉报告

摘要:随着大理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为了培养既具有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又熟悉旅游知识及导游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构建问题变得尤为重要。旅游英语专业属于ESP(专门用途英语)范畴,为外国应用语言学之下的二级学科。课程设置应在ESP理论的指导下兼顾英语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知识技能的组合,以及大理本土文化的渗入。

关键词:旅游英语专业;ESP理论;大理本土文化;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115—03

大理旅游业因其独特的自然山水、民俗风情飞速发展,尤其是在吸引外籍旅游者方面领先于国内其他旅游度假区。但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匮乏,尤其是既掌握了较高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旅游英语人才可谓“凤毛麟角”。市场对大理唯一一家省属院校大理学院提出了要求:培养既具有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又熟悉旅游知识及导游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构建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旅游英语专业定位

旅游英语专业是随着涉外旅游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我国旅游业对涉外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既懂旅游、接待基本业务又有扎实流畅的英语沟通能力的复合实用型人才受到市场欢迎,因此旅游英语专业教育也随之飞速发展。

然而该专业的定位不清,课程设置模式也有缺陷。多数院校照搬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课为主,辅以部分英语课,这种思路下的课程性质上更多地体现出管理学的色彩。但旅游英语专业培养的应是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这个沟通工具从事旅游业务的人才,此培养目标是在“市场需求”这块试金石的检测下确立的。旅游英语的特点是注重交际能力。作为服务行业从业者,旅游英语人才要能在观光旅游导游、机场酒店接待等具体工作中使用熟练流畅的英语,并同时具备广泛的如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建筑学、宗教文化等学科素养,与本族语使用者有效交际完成各项事宜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因此,该专业应作为二级学科定位于应用语言学之下。

从英语与某种特定职业和学科的相关性角度来看,专门用途英语(ESP)服务于特定的英语学习者,使其能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英语与专业学科的关系是工具与工作环境的关系,它是富含专业内涵的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学科知识学习的结合,因此旅游英语属于ESP的范畴。该专业定位为应用语言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学生在学习英语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听说读写译交际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并掌握与职业学科内涵相关的语言技能,同时辅以旅游学科知识浸润,以培养综合素质及能力。

二、ESP理论

ESP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语域分析、修辞或语篇分析、目标情景分析、技能分析和以学习为中心五个阶段(Hutchison,1987)。从最初的针对特定职业旅游中出现的独特词汇、句法和结构进行语言表层结构特点分析,到关注语言使用中的思维过程,再到探讨如何才能高效率地学习语言。它的本质不是某种特定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思路、方针。Hutchison和Waters(1987:19)这样描述ESP的性质:“ESP must be seen as an approach not as a product: understood properly, it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which is based on the learner’s needs.”它应是一种语言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原则,这个原则也即是Robinson(1991)认定的ESP两个最基本的判断标准:一是ESP必须是“以特定目标为导向的(goal-directed)”英语教学;二是某个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必须是建立在“需求分析”基础之上的。

ESP理论发展过程中第三阶段的目标情景分析理论也称为“需求分析”,是ESP理论的核心及立足点。它是指仔细地分析在将来特定的工作环境中使用英语的情景,在此情景中进行交际的内容、方式、途径、媒介,以及以特定专业内容为依托的外语语言特点和交际所需技能,基于这些分析设置课程和教学大纲。“需求分析”除了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之外,要着重进行“目标需求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因为ESP存在的前提即是以特定目标为导向的课程。目标需要分析工作环境、社会言语环境、交际情景等内容。Dudley-Evans和S.John(1998)认为目标需求分析信息来源除了学习者、教师、雇主之外,还有顾客的需求不可忽略。具体到旅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利用问卷调查、结构式访谈等方式收集外籍旅游者的数据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

三、渗入大理本土文化的旅游英语专业课程构建

课程设置的前提是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综上所述,旅游英语专业定位为应用语言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再结合旅游英语自身实践性、交际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对学生“学习需求”及行业背景、交际情景、社会文化环境的“目标需求”进行分析,制定以发展学生旅游英语交际技能、职业技能、培养学生专业文献写作能力为主的目标。

1.语言强化课程

英语作为开展工作的工具,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言课程应以四年一贯制得到强化,定性为必修课程。语言课程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旅游专业主题英语,如“旅游业的发展与兴衰”“旅游业发展动态趋势”“旅游分布”“从业人员工作标准”等。课文主题与专业相关,也就是以专业内容为依托,继续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蔡基刚,2011)。第二类是专业技能英语,从大学一年级起至四年级。在低年级开设初级旅游英语听力、旅游英语口语,高年级阶段进一步开设如高级旅游英语听力、英语情景模拟导游课程,这些技能课程同样以专业的词汇、句式、交际框架等为依托,练习学生的听说技能及交际能力。第三类是学术英语课程,在大四开设。主要为学术书面交流训练,包括文献查阅、阅读和论文写作。这门课程是学习者英语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高等院校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应该局限于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培养一种更宽广的学术视野。通过学术阅读和写作,分析掌握旅游英语专业文献的文体、词汇、句子结构、语篇等特点,除了语言表层结构的掌握之外,在内容上力求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本专业领域发展始末,始终能站在前沿与国际学术发展接轨。

2.本土文化课程

如上所述,基于ESP理论的课程构想必须从“需求分析”出发,笔者在对大理的外籍旅行者进行问卷及访谈的旅游需求意愿调查中发现,70%以上的长住及短中期外籍游客表达出期望了解本地文化,甚至于融入本地生活的强烈意愿。他们不满足于仅领略大理的山水自然风光,也不满足于参加传统旅游项目,如品三道茶、观文献楼,他们更愿意了解如品三道茶之类项目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如观赏白族婚嫁喜庆活动背后的民俗风情。大理州旅游局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倡从传统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多方位转变。让中外游客有更好的休闲及度假体验,本土文化的引介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对本土文化的介绍传播,旅行者能理解、亲身感受当地文化,因此旅游英语课程设置中本土文化课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化”一词在古汉语中是拆分为两个单字的,意指美、善、德行与生成、造化。自西汉后,“文”与“化”合成一词,与西方词汇中的“culture” 对应,其内涵指“文治教化”,是指包罗一切区别于动物、自然界而形成的独特生存活动、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物质结果。本土文化在大中华文化发展中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事实上,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张岱年、方克立,2004:6)。然而具体到本土文化课程开设,关于什么是大理本土文化值得思考。如三道茶、婚嫁仪式等知名旅游项目是不是大理的文化?笔者认为此类仪式活动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而随着旅游项目的程式化操作,表现形式逐步变成表演形式,而文化在此中被曲解并丢失。只有追源溯祖,把这些仪式活动背后的关于人的、历史的变迁清晰化,文化才得以明示并被感悟及传播。事实上,中国的“文化”一开始就专注于精神领域(张岱年、方克立,2004:2)。本土文化课程开设有赖于文化教材的编写,这种文化教材决不是本地旅游景点介绍或民俗活动介绍,而是探究背后的历史沉淀。

3.旅游专业课程

旅游科学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内容涉及面很广。就内容而言,基本上包括三大模块,即:旅游基础理论、管理营销等应用知识、导游实务等专业技能。这些专业课程应该定性为专业方向选修课,学生根据研读方向及就业意向选择各模块中的相应课程。而各模块中开设的具体课程科目也应体现不同的难易级别,比如旅游市场营销学方向,基础理论模块下可以在低年级开设旅游学、旅游政策与法规等科目,高年级时开设与营销相关的如旅游心理与审美学、旅游经济学等课程;应用知识模块下,可以在低年级开设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企业化等课程,高年级阶段进一步研修如旅游产业经营学、地域开发学等课程;专业技能模块下,低年级学生开设如旅游调查法、社会调查法等科目,在高年级阶段继续学习对调查调研取得的数据进行处理的技能课,如情报数据处理、旅游媒体应用等课程。由此可以看出,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尽管繁复,但学生可以目的明确地选择与其方向一致或紧密的课程选修,择业方向性也很强。例如旅游英语专业下,旅游市场营销方向的学生可以进行针对国外旅游客户的市场营销工作、国际旅游开发与营销工作等。

四、结语

旅游英语专业因其跨专业及专业知识交错的原因始终定位模糊,而笔者认为它自身的特点及对语言的要求决定了它应属ESP课程,列于外国应用语言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具体的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并不是简单的外语和专业课程的叠加,而是富有专业知识的外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与语言作为载体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与运用的立体组合,课程设置中文化课程的导向应清晰明确。在ESP课程理论指导下建立的这一课程结构还有待于课程实施、教学实践的检验。[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om,Waters Alan.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Robinson,P.ESP Today: A Practioner’s Guide[M].New York &Lond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1991.

[3]Dudley-Evans T,S.John M.J.Developments in ESP: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 C.U.P,1998.

[4]蔡基刚.CBI 理论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2011(05).

[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