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加强高校国学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加强高校国学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4 17:30:04 点击: 推荐访问: 人文 人文主义 人文护理心得体会模板合集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大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掌握也不尽人意,影响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高校加强对古代文学等课程的重视,推进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阅读国学经典、学习古代文学知识也很重要。

关键词:国学;人文素质;古代文学;课程改革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蕴藏着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我省“文化兴省”的大背景下,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中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不容乐观,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对省内几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许多高校大学生对国学知识的涉猎面不宽、学习程度不深、国学知识不全面;对国学知识把握不准、学习国学知识的主动性不高、对国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弱等,而目前大学生的人文修养也令人担忧。

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由中华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以儒家文化为内核,兼容佛、道,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而中国古代诗、词、戏曲、古文、小说等文化形态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具有较强的素质教育作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最能彰显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特征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作为提升大学生国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根据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国学教育是基本认同的,认可古代文学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承传功能,而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是大学生接受国学知识最多的渠道。但目前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设置和授课情况并不理想。比如,部分高校或专业并没有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或相关课程,而受学科分野、学时压缩等因素影响,古代文学课程在高校教育中呈弱化趋势。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学习国学的主动性不高,古代文学作品不好理解,老师的授课积极性受影响,学生审美取向及价值观偏移等因素,都影响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顺利开展。为了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必要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做出科学的规划。

大学生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传统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两个部分。传统人文知识主要对中国古典文学知识的修习积累,而人文素养则是经过传统文化知识等的浸润、内化后形成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修养、行为方式等等。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同时也是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窗口。”[1]通过中国古代文学这个优良载体,基本可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里那些优良传统和可贵品质。目前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比如许多高校存在重视应用技术、应用知识教育而轻视人文教育的现象,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古代文学课程,并没有真正得到高校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压缩等现象。主要表现在:

1.古代文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许多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有古代文学课程,而其他许多专业并没有将古代文学课程列入必修或选修教学计划。与古代文学课程设置相关的一些选修课程如大学语文、国学概论等也没有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

2.课时压缩。

目前许多高校古代文学课程存在着课时压缩现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跨度较大,内容较多,学习难度较大,而在课时普遍压缩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3.学内容泛化,教学模式陈旧。

当前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育存在着注重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传授,注重朝代概况、作家作品的介绍,但由于课时有限,教学内容不能深入、全面,存在泛化、概括化的现象。另外,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也比较简单,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单一,这都影响了教学效果。

另外,学生们在古代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大部分学生不是积极主动的来学习和阅读国学知识,除了课堂上所学习的古代文学知识外,有些学生很少阅读古代文学的作品和书籍,学习途径显得比较单一。

鉴于目前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古代文学课程进行改革显得势在必行。

首先,要加强高校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古代文学课程的重视,强化大学生国学教育,从根本上扭转高校国学教育的不利局面。高校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国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课程设置、评介体系等很多方面要对大学古代文学等课程教育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

其次,要培养大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古代文学知识,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古代文学知识的重要性,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古代文学教育对其自身成长与人格培养的重大意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好转了。

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国学经典。可以在学校开展国学阅读活动,培养大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国学经典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多读诵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不仅可以完善知识结构,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精神品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树立民族自信心,进而升华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只有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阅读国学经典,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被动学习古典文化的不利局面,全面而深入的打下坚实的古典文化基础,为以后继续汲取古典文化知识营养,培养较高的人文素养做好了铺垫。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是文科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理科学生、科技人才也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中国近代很多知识分子、艺术家、科学家都有很深厚的国学素养,他们往往学贯中西,知识渊博,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也应该向这些老前辈学习,广泛的阅读国学经典,提高自己的整体人文素养,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

再次,对古代文学课程教育进行改革。

1.古代文学课程教育是中文专业及相关专业中的重要课程,要强化古代文学课程教育在教学中的比重,尽量保持较高的课时量,保重充足的课时以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接受教育,这样老师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比较系统深入地进行古代文学的教学。

2.合理安排国学概论、大学语文等有关国学教育的选修课程,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接受到国学教育。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国学教育课程不尽完善,人文传统被淡化,人文教育被削弱的现象。因此要建立一套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将国学教育纳入基础学科,作为通识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增加国学课程的比重。在选修课中增加大学语文、国学概论等课程,加大这些选修课的学分。

3.在以讲授为主的前提下,增加讨论课时。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离不开老师的教育主导地位,但在教学中可以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单纯的以老师授课为主,可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古代文学的一些作家作品,学生在中学阶段可能已经有初步了解,如果在课堂中增加讨论课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去思考,去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打破课堂沉闷的气氛,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师生互动,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课堂讲授要好一些。

4.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改变粉笔加口授的单一授课模式。传统的粉笔加口授的教学模式具有单向性和灌输性等缺点,因此要灵活多样地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多媒体等现代知识传媒,使教学手段多样化。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要科学设计教学课件,精心制作,将古代文学的大量资料、视频、图片等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电视教学,观看有关古代文学的视频资料、电影电视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把握。

5、调整授课知识结构,加强授课的开放性和趣味性。古代文学知识比较专业化,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比较吃力、枯燥,而且有些知识与当代相隔遥远,导致了一些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这样学习效果必然受影响。其实古代文学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学加史学,不只是时代概况加作家、作品这些知识的介绍。古代文学内容丰富多彩,这里既包含文学知识,也有文化学、民俗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教师在授课时如果能科学合理地引入一些丰富多彩的多学科知识,既能更好地阐释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变化的真正原因,又能加大知识传授的信息量,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加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趣味性。因此,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可以适当调整知识结构,改变单一的文学加史学的授课模式,多引进多学科知识,丰富授课内容,加强横向联系,促进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趣味性。

总之,古代文学教学在大学国学知识传授、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一定要重视并利用好这一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以转变教育理念、改革课程设置为契机,合理设置古代文学课程及大学语文等相关课程,精心设计课程设置、教育方式、评价体系,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国学经典,对古代文学等课程进行教育改革,以便适应新时代国学教育的需要,真正促进大学国学教育的发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造就大量优秀合格的人才。(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1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