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翰墨结缘 书画名家

翰墨结缘 书画名家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4 17:35:05 点击: 推荐访问: 书画名家 结缘 翰墨

1999年,受冯其庸先生的委托,我曾去周一良先生家里,请一良师为“冯其庸发现考实玄奘取经路线暨大西部摄影展”题词。一良师感到有些惊讶:只知道冯先生是著名的红学家,不知他还研究中国的西部,多次作玄奘取经之路和丝绸之路的实地调查,并精研摄影、绘画。细致品赏过冯先生的创作后,一良师不顾身体不便——因患严重的帕金森病而久已不良于行、依赖于轮椅——执意要参加在美术馆举办的冯先生书画摄影展。记得开幕当日,一良先生坐着轮椅逐一观看冯先生的作品,兴味甚浓地了解冯先生去西部考察的情况,赞叹不已地说:“了不得!真是大家!”并一再让我代向冯先生转达他的敬意。

冯其庸先生,名迟,宇其庸,号宽堂,室名瓜饭楼。江苏无锡人。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又曾担任中国汉画学会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武侠文化学会名誉会长、东方国际摄影基金会主席等职务。冯先生的红学研究,早已为人所熟知。此外,在中国古典文学、古典戏曲、中国文化史、中国绘画、紫砂工艺、书法、摄影、中国汉画像、武侠小说、西域史地等领域也进行了多年深入的研究,建树良多。最近,离退已9年,年已83岁的冯其庸先生,又受中国人民大学之聘,出任中国人民大学新建的“国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更特地,亲自到冯先生府上敦请。

冯先生毕业于无锡国专。其时无锡国专人才荟萃,周谷城讲授中国通史,周予同讲授《经学通论》,童书业讲秦汉史,蔡尚思讲授中国思想史,钱仲联讲诗学研究,夏承焘、吴白匋讲授词学,朱大可、顾佛影教授诗学,顾廷龙、王佩净讲授版本目录学,谭其骧讲历史地理学,葛绥成讲中国地理,朱东润讲《诗经》、《史记》、杜诗、传叙文学,刘诗荪讲《红楼梦》,胡曲园讲授中国通史和逻辑学,赵景琛讲戏曲学,王蘧常讲授诸子概论、《庄子》,张世禄讲音韵学,冯振心讲《老子》、文字学。在国专期间,冯先生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38岁那年,先生主编的《历代文选》,广为人知,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称赞。

在国专师从王蘧常先生时,冯先生便因慧心独具,为王老所钟爱。王氏是草书大家沈曾植的弟子,所书章草名冠于世,日本有“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的说法。王羲之传世有《十七帖》,冯先生与师弟王运天提议王老书写《十八帖》。1989年11月,《十八帖》书就,书就后数天,11月25日王老遽然仙逝。冯先生挥泪撰联泣挽恩师:“五十年相随左右,是师是父是长兄;十八日忽然永别,如梦如幻如惊雷!”

冯先生不公继承恩师之学,亦擅长书法,书宗二王,尤擅行楷题跋。近日先生为黄苗子藏韩羽所绘《傅青主听书图》题跋,为黄老赞叹不已。南、北方的学习、工作经历,特别是渊博的学识和对中国书画的嗜好,使先生与众多书画界前辈名公、当世才彦结下翰墨因缘。

寒斋藏有数通宽堂先生友朋来鸿,记载了先生与老辈学者、书画家的翰墨因缘。

冯先生是一位考据型学者,治学伊始即崇尚王观堂“二重证据法”。上世纪80年代初,先生指导叶君远撰著《吴梅村年谱》,为验明吴氏葬地,曾远赴苏州探察,终于梅林落葬300余年后找到了已平为梅村、但墓基砌石依然如故的墓地,使淹没百年之吴氏墓重现人间。后经先生呼吁,有人出资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重新修缮了梅村墓,一代大诗人又可为后人所凭吊矣。

中国文人自古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司马迁“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游天下”,李白25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而冯先生则用十余载春秋考察西域,十次入疆,翻越天山险途老虎口,到达著名的一号冰川,三次登上帕米尔高原最高处,直抵海拔4900米的红其拉甫和4700米的明铁盖达坂山口,历尽艰难,终于在1998年找到了1355年以前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入境的山口古道,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轰动,其时先生已年届75岁高龄。2005年,先生以83岁的高龄,于8月15日第三次登帕米尔高原明铁盖达坂山口,与中央电视台和喀什市人民政府一起树立“玄奘取经东归古道”碑记。之后又于9月25日再进新疆入营盘故址。26日经米兰入罗布泊进楼兰古城,在楼兰考察两天,然后再出罗布泊至龙城、土垠、白龙堆、三龙沙,一路考察,入玉门关,在沙漠深处宿营10天。不能洗脸、刷牙,更不能洗澡。白天骄阳似火,晚上气温在零度至五度,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先生始终与年轻人在一起上下奔跑,拍摄照片,考察特异的雅丹地貌和历史遗迹,而从不叫苦叫累。由此可见,作为一名考据型学者,他绝不限于在史料典籍之中皓首穷经,而信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治学态度。其亲身跋涉、以求实据之执著,浑然忘我、笑傲艰险之达观,与先人共旅、纵天下一行之豪放,在而今众多习惯于文山会海、游山玩水的学者文人中实属异数。在被网络覆盖的现代社会,人们可以享受“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简便与安逸,敲一下键盘能调出各个风景点最齐全的旅游资料,却再难体会足踏谢公屐的山水风雅,你也很难想象李白躺在五星级宾馆柔软的席梦思床上还能够梦游天姥。冯先生说:“我在年轻读书的时候,就对祖国的西部特别感兴趣,这可能是受了高适、岑参、李颀等人诗歌的影响,但更是受到张骞、班超、玄奘精神的影响。尤其是玄奘,我读过《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后,对他艰苦卓绝的伟大精神产生了无限的崇敬。”正是这样一份由衷的崇敬与痴心的追随,才让这位学者穿越1300多年的历史风沙与高僧玄奘的足迹重合,也才有了一部亦史、亦诗、亦画的《瀚海劫尘》大型摄影集的问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冯先生的一首游历诗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耄耋不减的豪情:“看尽龟兹十万峰,始知五岳也平庸。他年欲作徐霞客,走遍天西再向东。”“老来壮志未消磨,西望关山意气多。横绝流沙越大漠,昆仑直上竟如何!”

佛学大师赵朴初得知冯先生发现玄奘取经归途消息后,即致信先生,约请将《玄奘取经东归入境古道考实》一文于《法音》杂志转载,书札云:

其庸先生:

承惠大作《玄奘取经东归入境古道考实》,具见跋涉艰辛,考察周详,不胜感佩。窃拟转载佛协会刊《法音》,不知能见许否。如荷慨允,更愿赐予有关照片,以满足佛教信众之瞻慕,功德无量。

顺颂吉祥如意,并贺新禧!

赵朴初拜状

1999.1.8

先生素以擅长书法而著

称,以后又专注于绘事,因而结识周怀民、唐云、谢稚柳、许麟庐、刘海粟、朱屺瞻、苏局仙、启功、侯北人等书画大师,大师们常常光顾瓜饭楼吟诗作画。

上世纪70年代末,经江辛眉介绍,国画大师刘海粟请冯先生为其画展撰写序言,先生得以结识海老,此后往来不断,时常合绘丹青,并应海老邀请多次为海老画作题诗。海老曾赠诗先生:“一梦红楼不记年。须弥芥子如长天。饭瓜换得文思健,无痴无怨即神仙。”

所藏海老致先生书札,乃海老至京入住钓鱼台国宾馆后约请先生之信:

其庸贤兄:

得惠书,欣慰无量。

我们住钓鱼台五号楼,电话868831转4507分机。欢迎光临,谢谢!唯珍重不宣!

刘海粟

五月十二日

几乎同期,先生结识了朱屺瞻,遂引为知己,《屺瞻老人画册》序言即由先生撰写。朱老致先生书札云:

其老大鉴:

前日在医院寄上一信,定已收到。我于前天出院,回家休养,接得蒙赐《红楼梦学刊》一册,敬谢。前函中拜恳在村老为我编写《画谭》一书之内,将拙绘看法,赏赐宏文编进书中,此系村老的意见,嘱为恳请,乞不吝赐教,村老说今岁六、七月间去关讲学,他是专门研究“莎士比亚”者,那时或能与你老在异地作朋也,我体力尚未完全恢复,草草上书,顺颂春安!

弟屺瞻顿首  三月三日

嫂夫人代候。

在冯先生相识的书画前辈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是与孙墨佛一起被称作“南仙北佛”的百岁书法老人苏局仙。1980年4月,苏老曾致信先生,信云:

其庸先生左右:

手书读悉,拙句抄出奉上,字劣有负雅属,殊以为愧。

前件至请郑重带去,恐被外人所轻笑也。江南天气,一直阴多晴少,寒流时下,绝无花明柳暗春色,因之贱体益见颓唐。先生赴美归来,当在初秋,时暑气未消,南下之约妨少缓,或到沪后时间局促东来把晤,再待机缘。忝属知己,当不以俗礼相待。匆复,敬请著安!

弟苏局仙顿首  四月二十八日

美国中华艺术学会永久名誉会长、著名美籍华裔画家侯北人是张大千的挚友,对冯先生的学问推崇有加,也曾力邀先生为其书画集撰序。所藏侯老致先生书信云:

其庸兄、嫂如晤:

八月廿日来函早已收到。弟于八月廿四日即详细回答来信所提各事,务乞查收为盼。因为根据你的来信,好像没有收到我八月初我寄给你的信,信内也详细谈到了南博画展种种事情。

此信到时,恐其庸兄已不在京,希嫂夫人查询弟八月廿四日寄去的信为盼。因内中许多事情都一一作覆,并有天津美术学院的邀请函副本,如能转去南博更好。

来信所嘱绘《瓜饭楼校红图》,遵命不误,将亲自带去。弟于九月五日夜十一时到京。到后即以电话联络。特此匆匆道安!

弟北人拜

八月二十八日

冯先生与书画大师启功更是结下了翰墨因缘。先生经常将刚刚绘制完的作品送去请启老指点,几次听启老谈到先生的绘画,皆大赏赞,说每次见都有不同,启先生认为先生书画的进境实乃源于先生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深厚的文化修养。

先生尝致信启老,以晚辈自居,落款带有“晚”字,笔者藏有启老给先生的回信:

尊谦敬

弟启功敬上

其庸同志先生

启老回信时将“晚”字撕下,贴到空白笺纸上,附写有“尊谦敬璧”之语,寄还给先生。寥寥数字,道出了启老的谦逊,也道出了启老对冯先生的敬重。

先生从学生时期即好填词,后又结识钱仲联、夏承焘、潘景郑等词学大师。

所藏钱老致先生书札二通,其一云:

其庸同志史席:

前奉手札,知已到历史研究所,已着手工作否?

恩裕先生南来,下榻敝寓,恨未尽东道之谊。与同游织造局旧址,即曹家曾住之地,作《买陂搪》一词,今录以求正。

《中国古代文学》第三册已印好,今寄上一册。其中胆大妄论,必多错误。最近看到一月二十七日中央领导同志讲话纪录稿,其中报道主席指示颇多,因书已印好,亦不及一一照改矣。审阅后,请指出谬误,俾在教学实践中改正。

古津游杭,大发病,住院数日后即返锡,近闻已勿药矣。匆上,即请撰安!

弟仲联顿首

二月十七日

目录上所载《中西历简明对照表》已停印,因最近看到文物出版社《中国历史年代简表》大致相同。

买陂塘

甲寅初夏,恩裕先生过访吴因同游织造局。旧圃地有奇峰一,花石纲也。

葑门西,苍烟乔木,余春和梦归早。七襄当日机声里,曾记补天人到?钗凤杳,剩一角红楼,妆点沧桑稿。云荒地老。看水涸方塘,尘封败碣,何况不周倒。

畸笏叟,逢尔定呼同调。零编收拾多少?飘然青埂峰头过,犹有幻尘能道。歌好了,为稗史旁搜,踏遍吴宫草。巢痕试扫,正燕子飞来,不应还问,王谢旧堂好。

其庸诗人正

仲联呈稿

其二云:

其庸同志:

前日寄上拙诗《论长吉诗》绝句,函中曾托公代为设法发表云云。顷接老友瞿禅先生来函,谓诗中有易让人误解之处,千万不可示人,并应修改。朋辈忠告,非常感激。细细检阅,确有易让人误解之处,为此再函我公,请勿再代为设法发表,如已送给他人,并恳设法取回消毁。但弟对昌谷诗确是如此见解,为古而古,未免多事。在写作前言中,则因为今服务,便不会发生让人误解之处。

古津又病发,闻两次入医院,顷已致函其公子,探询近状。匆上。敬贺年厘!

弟仲联上

十二月三十一日

2006年6月16日,先生又陪同95岁的钱仲联先生到苏州邓尉去拜谒大诗人吴梅村墓。归后,钱老填《贺新凉》词寄先生,词云:

贺新凉

冯其庸诗人偕谒吴梅村先生墓。墓为君新考定核实重建,颇为壮观。君亲题“诗人吴梅村墓”新碑于墓前。

诗派尊初祖。数曼殊南侵年代,梅村独步。姹紫嫣红口王把笔,睥睨渔洋旗鼓。彼一逝,早为飞羽。东涧曝书差挹拍,问其他家数谁龙虎?榆此老,自千古。 娄东家街吴东旅,累声名淮上鸡犬,不随仙去。遗冢堂堂斜照外,赖有冯唐频顾。重树立丰碑隆处。我客吴趋随谒拜,仰光芒石壁山前路。伟业在,伟如许!

壬千九十五岁钱仲联

先生收到钱老寄来的《贺新凉》词后,也用钱老的韵填同调一首,词云:

贺新凉

壬午夏,从梦茗师访梅村墓于石壁山前,梦师作《贺新凉》词赐寄,因即用梦师韵勉成此阕。

底事冲冠怒。为红颜、天惊石破,只君能语。魑魅魍魉同一貉,忍见故宫狐兔。天已堕,臣心如剖。故旧慷慨都赴死,问僝翁、何处逃秦土?天地窄,寸心苦。 一枝诗笔千秋赋。捧心肝、哀词几阕,尽倾肺腑。我叹此翁天欲丧,幸有文章终古。更认得松楸故堵。重树丰碑石壁下,仰词翁百岁来瞻顾。魂应在,感知遇。

2002年7月17日作于

三○五医院,冯其庸

词学宗师夏承焘时与先生赋诗唱和,所藏夏老致先生书札云:

其庸兄:

手教欣悉。小文承兄允为仔细批改,甚望再请两位同志指谬,不胜感荷!时间不必亟亟。古津前日有书来,谓已出院,体气甚弱,嘱其小郎代笔,但附来一词二诗。即复一函,嘱其病后切勿枉抛心力,应好好养病。

两同志晤中请先代致谢悃!专此,复承著安!

吴闻附候。

连夕读评红大著,甚佩,甚佩!

弟承焘上  一月九日

先生还与文物鉴定大师杨仁恺、古籍目录版本学家顾廷龙、收藏家周绍良交谊甚笃。敝箧所藏杨老致冯先生书札云:

宽堂吾兄如晤:

辱承赐撰拙作序言,溢美之词,实不敢当,谨此申谢!不久将有晋京之行,届时定前往趋教也。

颛肃,即颂文祺!

弟仁恺顿首

七月十八日

先生与顾廷龙老初识于1948年,在顾老认真细致的安排下,先生得以顺利地完成《蒋鹿潭年谱考略》初稿。至顾老去世,前后50年往来不断,顾老曾致信先生,为上海图书馆纪念集约稿,信云:

其庸同志:

昨奉手书,敬悉一一。

承许为敝馆纪念论文集撰文,光我篇幅,至深感荷!

大著《蒋鹿潭午谱考略》,甚好。希望得暇命笔,为荷!近阅杨殿殉君年谱目录,鹿潭午谱尚付缺如。尊作出,足弥此憾事。

闻京中炎热,上海尚不过二十八、九度。诸,淮珍摄。匆复,不尽一一。

祗请

撰安!

弟廷龙敬上

6.20

1998年5月,顾老又光临中国美术馆,参加冯先生书画、摄影展开幕式,其时身体甚健,不意到8月22日即仙逝。

上世纪50年代,京城雅好藏墨赏墨的诸君子,若叶恭绰、张榔伯、张子高、尹润生、李一氓、周珏良及周绍良先生,经常不定期举行墨会。聚会时,大家各自拿出珍品,观摩品评、探本究源、去伪存真。从而成就了墨史研究的一个辉煌的时期,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明清墨的研究资料,墨学珍籍《四家墨录》即刊行于其时。当时先生刚刚调到北京不久,虽然不曾专门藏墨,然对“墨”学亦甚感兴趣,且为以上诸先生所知,即恳邀先生参加“墨会”,故冯先生也曾参加过数次墨会。绍老为著名红学家,同好之故,先生与绍老数十年往来不断,承绍良先生转赠,箧中藏有冯先生致其论墨书札,札云:“前承赐墨录大著,受教良多。顷得刹、渊如墨、曼陀罗花阁墨两枚,后者为秀水杜文澜专制。杜曾刻蒋鹿潭《水云楼词》两卷,版口署曼陀罗华阁,刻甚精,好用古字,晚藏有此本。昔年撰《蒋鹿潭年谱》,曾考及杜文澜多事,惟未及其制墨。此墨形亦古雅,暇当并孙渊如墨一并奉呈鉴定。先此奉闻。”

2004年,我陪同冯先生去拜访周老,先生随身带去了袁枚、孙星衍、吴大激等人自用墨。周老看过后,赞叹不已,逐一对先生藏墨进行了点评,并叮嘱要配置专门墨盒保存。转日见到周老时,周老再次嘱咐我转告冯先生,前日所见墨中多有佳墨,应妥善保存。

现如今,当各个层面的中国人集中精力于文物收藏的时候,先生以他那独特的鉴赏力致力于艺术品的集藏。走进瓜饭楼,仿佛进入了一个小型艺术展览馆,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陶器、瓷器、造像、书画、古籍、古墨、瓦当、紫砂壶、雕塑遍布在箱箧和瓜饭楼的各个角落。先生的集藏更多地是从学术性和艺术性的角度取舍,以为其研究所用。

2001年2月,我陪同启功先生走访瓜饭楼,看过主人琳琅满目的艺术品后,启老感慨而又郑重地对先生说:“一定要将藏品拍照结集出版。”

冯先生书赠韩国李东泉的一首长诗中有这样四句:“十年一碑何足论,腹有诗书气自馥。江山满目钟灵秀,笔参造化神始足。”这正是先生以风神为骨,以学养为肌的书法艺术的审美结晶。冯先生认为,好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书家之书,更应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好的书法作品是从学问中来,从诗境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气韵独具、不染尘俗。为世人垂范的书法大家,古如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近如王蘧常、启功等,无一不是大学问家。

冯其庸先生潜心于学问,寄情于诗书,结缘于翰墨,放旅于天下,任持自性,不拘一格,七十余载,水到渠成,终成一代书画大家。

责任编辑/蒋爱虹

推荐内容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