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吉林省的竞技体育取得重大突破。继北京奥运会实现金牌零的突破之后,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又实现了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这标志着我省在竞技体育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本研究将理论、政策和吉林省实际紧密结合,研究方法上运用管理学的SWOT分析方法,将结构性静态分析和功能性动态研究紧密结合,在准确的把握吉林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对吉林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吉林省 竞技体育 可持续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5(b)-0213-02
竞技体育亦称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远在史前时代早期的人类生活中,便已经出现以争取胜利为特点的原始、古朴的体育比赛形式。此后,这种活动形式又经古代的长期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不少项目已略具雏形,其形制为近代运动打下了基础。在整个近代体育领域中,比赛活动获得了更多的独立性,并被定名为“竞技运动”。现在的竞技体育不仅仅是以追求高水平运动成绩为目标的运动竞赛和训练,而且还包括在以社会普通大众参与为主的主要追求健身、娱乐、休闲等价值的体育活动中,以追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或集体的运动能力而进行的活动。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竞技体育成绩显著。逐步形成了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竞技体育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且以金牌第一荣登榜首,标志我国竞技体育已全面登上世界体育舞台。
在我国竞技体育现有运行体制下,吉林省逐步实施奥运争光工程,提升了竞技体育水平。率先改革了运动项目管理体制和运动员管理体制,构建了训练竞赛中心化,运动员身份学生化、运动员管理学籍化。使管理集中、资源配置合理、项目衔接顺畅,有效地提高了运动员的综合素质。
1吉林省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王皓和队友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奥运首金后,周洋在温哥华冬奥会上继续增金,实现了我省选手在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
近年来,我省参加了2006和2010年两届冬奥会、2006和2010年两届亚运会、2007年城运会、2008年第十一届全国冬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等八大重要赛事,都圆满完成参赛任务,共获得3个奥运会冠军,49个世界冠军,43个亚洲冠军,183个全国冠军,有4人次打破4项世界纪录。竞技体育亮点频出,长春亚泰足球队荣获2007年中超冠军,成为轰动一时的热点;承办赛事圆满成功;省体育局和长春、吉林两地还连续承办了国际滑联速滑青年锦标赛、国际滑联速滑世界杯、国际滑联短道世界杯、国际雪联自由式滑雪世界杯等一系列重大赛事活动,得到了国际滑联、国际雪联和国家体育总局,以及各参赛队的高度评价;有关市州还高质量地承办了一系列国家和省的赛会,获得好评。我省还成功举办了两届省运会;去年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举办的第十六届省运会,开创了我省省运会赛制改革新模式,创新承办组织体制和承办运行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全省各族人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有效地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激发了全省人民全民健身的热情。
吉林省竞技体育虽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但在总体实力上与江苏、辽宁为首的第一集团仍有较大差距,基本处于我国竞技体坛中等水平。在项目结构及布局上存在基础项目薄弱,优势项目不多,篮球、足球等球类集体项目水平不高,优势项目不多、后备力量不足;运动员、教练员队伍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传统的、经验式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依然占主导地位,科技与训练结合不够,科技投入和科研队伍亟待加强;竞技体育的项目管理、竞赛管理、经费投入、社会保障等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与加强。
2影响吉林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社会学因素分析
2.1 经济因素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竞技体育是一个综合竞争项目,由于训练的需要,涉及运动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人体医学及训练设施涉及的其他学科等多个领域的科技能力的竞争。这些都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持。竞技体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2010年吉林省GDP为8500亿元排第22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处于全国中下水平,大大限制地和影响了我省竞技的体育发展。
目前我省体育产业地位凸现出来,为满足社会需要、服务改革开放、增强体育事业活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我省经济的发展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但是我省体育产业存在着整体规模小、市场发育不成熟、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素质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影响了我省竞技体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2.2 自然环境因素
竞技体育活动依赖于自然环境。1984年,波兰塔多依兹·罗博兹博士在他的研究和著作中指出,气象条件对体育运动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直接的外在影响,而且还涉及到生物气象学方面更为复杂的生化过程,即气象条件引起运动员身体内分泌变化而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吉林省地处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四季交替分明,冬季积雪期长、气候寒冷。只有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射击、射箭、女子自行车、举重、女子曲棍球、摔跤等优势项目。
2.3 人文环境因素
2008北京奥运提出“绿色、人文”的主题,是从竞技体育的本源出发。竞技体育要发展,更离不开竞技体育与人文环境的融合。吉林省的竞技体育人文氛围相对薄弱,起点较低。主要是体育产业发展特色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还不能满足实现体育社会化、市场化的要求。难以扩大竞技体育的人文化宣传,夯实竞技体育人文环境基础,大大的限制了竞技体育中介与竞技体育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3吉林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对策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是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竞技体育发展在时空上持续不断地满足客体对竞技体育的需求。满足客体需要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竞技体育系统内、外协调发展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从现阶段吉林省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来看,要实现构建一流竞技体育水平的目标,还面临着极大地挑战:吉林省运动员在奥运会参赛项目上还需要扩大、参赛人数需要增多、金牌项目需要拓展,尤其是在冰雪、球类、自行车、田径这些传统项目上还必须增强集团竞争优势;在群众喜爱、观赏性强,又广受重视的篮、足、羽毛球、网球等球类项目上还需要有新的突破。
3.1 强化体育产业市场的内部要素,实现体育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吉林省竞技体育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经指出:“没有商业的帮助,奥林匹克将走向死亡”。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竞技体育向更高的层次的发展。因此,结合吉林省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体彩业,扩大经营规模,加强对公益金的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根据地域优势着力发展体育冰雪旅游产业;认真抓好大型赛事的承办及电视转播权等商业运作作;培育体育产业企业集团,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大力发展和培育体育培训市场—— 培植体育技术、人才、咨询等要专业人才,加强规范管理,逐步形成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社会氛围,以促进吉林省体育产业的蓬勃兴旺的发展。
3.2 加大优势项目后备力量的选拔和培养,为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后备人才资源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我省在运动项目布局结构的方面突出以重点发展国家奥运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的指导思想,大力选拔培养优秀后备人才,逐步形成以我省优势项目(冰雪为主)和潜优势项目为主体的布局结构,在加大重点项目的倾斜与投入,发挥重点项目优势、实现重点项目的同时,还要努力拓展新的“金牌增长点”。
完善适合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运动队管理制度,扩大优势项目的数量和一、二线运动队的规模和质量,形成优势项目的“高端人才库”。还要加强与省内外、国内外同领域高水平队伍的交流与合作,有计划地将优秀选手输送到优势项目的国家或地区进行训练。还要加强与竞技体育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体育科研、信息、赛事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吸收的先进技术和参赛经验。
3.3 切实提高运动员、教练员队伍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
要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与训练竞赛工作统筹安排,纳入各级领导的考核范围,把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与教练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实绩挂钩,与运动员的切身利益挂钩。
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人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同样不能背离“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而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3.4 建立与完善相应的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制
针对运动员入队年龄小、运动年限短、劳动强度大、伤病伤残多等职业特点,并考虑与整个社会保障机制相衔接,有关部门应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运动员社会保障政策和办法。运动员可参照工伤保险办法和标准享受有关待遇,所需资金由运动员所在单位统筹考虑。有条件的单位可推行运动员伤残互助计划。
建立退役运动员就业培训制度,加强对运动员的职业技术培训。在院校或者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积极支持退役运动员的职业技术培训工作。对于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人员,由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根据《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有关条款将这些人员作为特殊服务对象为其提供服务。
4结语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的指针,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同样具有指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吉林省竞技体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吉林省竞技体育再创辉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开春,等.论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
[2]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公安部,财政部.运动员聘用暂行办法.2007-08-31.
[3]郭经宙.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2).
[4]蔡晓卫,唐闻捷.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7).
[5]卢元镇.从体育的“协调发展战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A].战略抉择—— 2001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