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对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遗产的研究逐步增多,尤其是随着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工作的展开,本文系统地收集近年来关于开平碉楼与村落研究文献,从建筑单体景观、遗产地社会历史背景、村落整体布局、村落保护与管理、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五大方面归纳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1 前言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以广东省开平市华侨兴建的、集居住防御于一身的特殊乡土建筑——雕楼而著称,展现了中西建筑和装饰形式复杂而灿烂的融合,反映了中西方建筑风格复杂而完美的融合。2001年开平市人民政府成立“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研究是和“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申报文化遗产工作紧密联系的。据统计,2001年之前涉及到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研究文章寥寥可数。其中1983年,开平市政府组织了第一次全市性的文物普查工作,其中对碉楼进行了重点普查,积累了一批宝贵的资料;1985年原开平博物馆馆长阚延鑫发表了《开平碉楼建筑与华侨》一文,概述了开平碉楼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碉楼建筑艺术价值以及开平碉楼与海外华侨的关系等,为开平碉楼研究积累了最基础的资料[1];之后,张国雄、梅伟强等学者在研究开平当地华侨华人史的过程中收集了大量关于开平碉楼的历史资料,对开平碉楼的起源、分布、类型特征以及开平碉楼所体现出的中国近代侨乡民众对西方文化的主动接受和利益进行了分析和探讨[2];梁晓紅阐述了“文化混杂”对当地建筑发展的影响,并探索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当地建筑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途径[3]。2001年之后,随着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学者对其研究给予了关注,从建筑单体景观、遗产地社会历史背景、村落整体布局、村落保护与管理、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除了论文发表之外,基础性的研究著作和资料集也开始出版。
2 主要研究内容
笔者通过 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时间为2001年至2017年中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关键词,匹配模糊检索方式进行检索,共获得相关文章 270余篇,尤其是开平碉楼与村落在2007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遗产之后,对其研究的文献大幅度上涨(图1)。这些研究成果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
2.1开平碉楼建筑
从建筑景观角度分析开平碉楼,首先是研究碉楼的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然后深入探讨碉楼建筑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对于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研究占绝大部分,例如彭少波将开平碉楼从建筑风格上划分为中国古代硬山顶式、中西结合式、古罗马式、欧洲式、英国式等[4]。张国雄把开平碉楼与世界范围和中国范围内的碉楼进行比较分析,将中国碉楼定义为“以防御性为主的多层塔楼式乡土建筑”[5]。不仅如此,张国雄还把研究方向从外在的碉楼建筑形式,转向对碉楼的内部陈设家具、生活用品等,以及修造碉楼时所遗留下的建筑设计图、档案记录[6]。 王立明从开平碉楼整体建筑形态特征,碉楼的形态发展模式和建筑形式类型来详细探讨开平碉楼中西混杂、或融合建筑风格[7]。其他学者对建筑外在形式的研究也大同小异,主要是归纳总结碉楼建筑整体和局部建筑要素的各种类型和应用形式,从具体层面探讨开平碉楼中蕴涵的中西交融的建筑形式,在此不再详述。
其次,透过建筑的外在形式,分析其存在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内在蕴含的文化审美。这一方式,是目前开平碉楼研究的主要方式。张国雄认为,开平碉楼建筑是近代中外文化在中国传统乡村交流的历史见证。碉楼在村落中的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格局;碉楼造型的繁复简陋和装饰的浮华粗糙,反映了楼主人的经济实力、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碉楼的名称 ,寄予建造者的希望 ,表现主人的文化品味和情趣爱好[8]。吴招胜从防御性、炫耀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兼容性论述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特征,指出碉楼建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审美价值,是开平侨乡的一种独特的建筑文化景观,充分体现了开平民众主动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9]。
2.2 遗产地社会历史背景
从社会历史角度研究开平碉楼与村落,首先是探讨开平碉楼产生的历史背景。对于开平碉楼的历史背景,大部分分析开平碉楼的论文多有涉及,这些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开平碉楼的产生与近代开平社会治安状况混乱,安全得不到保障、政府的不管不顾以及洪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直接的关系[10-11]。
其次,将开平碉楼与村落研究和华侨文化研究相联系。开平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发展与华侨历史背景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开平碉楼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定有会涉及到当时的华侨历史背景,例如郭瓅指出华侨文化的兴盛和发展,造就了侨乡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和民俗风情,对碉楼建设不仅提供了充实的经济支持,而且带来的西方近代建筑材料和技术[12];邱镇尧分析美加两国近代对华移民政策的变化过程与开平碉楼发展轨迹的相关性,探讨华侨大量回乡建筑碉楼的内在机制,认为美、加对华移民政策对开平碉楼的兴盛有着重要作用[13]。
2.3 村落整体布局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传统乡村田园景观,是当地村民世世代代以自然为本,辛勤劳作,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共存关系的体现。也有学者研究开平村落的发展和探讨其特殊的人文景观,但是资料不多。陆元鼎分析了包括开平在内的侨乡村落景观,表现在三个方面依山、面水、前祠后楼的村落布局住宅串联,道路成网,密集的建筑群体组合,一明两暗,天井居中,三间两廊的民居类型[14];以及张国雄以塘口镇潭边院的东明里,庚华村为例,分析了开平传统村落的发展历史、规划设计、建设原理中带有共性的方面[15];梁志健认为开平碉楼与村落有着深厚的侨乡文化内涵及中外交融的建筑艺术,形成如今独特的碉楼与村落景观。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布局、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体现出独特的景观及园林艺术。
2.4村落保护与管理
自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开始对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保护管理越加重视。例如陈耀华在分析开平碉楼与村落遗产地保护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比和借鉴其他村落遗产地保护利用经验,提出了整体保护、统筹规划、区域联动、统一形象、各显特色、纽带连接等保护和发展的对策;张国雄等认为“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一个“文化空间”,包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所以基于属性分析的保护管理,就应该针对遗产的不同属性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王继远则是从法律的角度探讨开平碉楼与村落遗产的保护,建议加强对开平碉楼的整体保护,完善公益信托制度,拓宽筹资渠道,构建公、私法层面立体化的管理架构。
2.5村落旅游资源开发
随着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申遗成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旅游资源的开发,部分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对于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旅游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益分配、公共管理、开发价值潜力以及可持续化发展。王纯阳等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借助博弈论的思想和方法,对开平碉楼与村落遗产地旅游开发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为实现各自利益诉求所实施的博弈行为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博弈均衡,剖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从而揭示村落遗产地旅游开发模式的形成机理;林丹彤等指出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管理应该实行“托管制”与民间“参与式”并举,对碉楼本体以及村落环境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同时认为制度约束和规范管理也是旅游开发的必要保障 ;陈辉认为需要保持开平村落文化景觀的原生环境,避免同质化的现象,打造独一无二的特色旅游品牌,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旅游文化载体建设措施来保持其开发价值潜力;陈水生则论述了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遗产地的旅游价值和开发的现状,并提出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23]。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开平碉楼的研究虽已经历 20 多年历程, 仍存在着一些不足。针对这些不足,笔者也提出了一些展望:
首先,重碉楼轻村落。目前的研究普遍将重心放在对碉楼的研究上,却忽视了碉楼与村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应将碉楼与村落当作一个整体空间进行研究,这即符合“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内涵,也符合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之一“整体性”。 同时,“开平碉楼与村落”还包含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对语言、宗教、民俗等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研究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其次,研究多从整体性出发,忽视个体的独特性。目前的研究在发掘碉楼的历史文化内涵时,大多数是把所有的碉楼与村落作为一个宏观整体研究对象,容易造成了所有碉楼的文化内涵千篇一律的假象。往后的研究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建立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空间完整的图谱和空间模型,把所研究的景观节点网络化,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遗产信息系统数据库。
最后,在保护管理方面,许多学者都只是对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进行静态的横向研究,例如关注保护和发展中产生的矛盾,探究村落保护的效果,提出村落保护的方法和途径等,从而忽视了动态的纵向追踪研究。仅仅就该传统村落或文化遗产区域进行当下的静态研究固然重要,可以比较全面地描述具体的现象,发现具体的问题,但是在分析影响因素,概括该现象发展规律时,探索保护与发展内在联系的时候,就会遇到阻碍。因此,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应对每一个民居建筑、民俗文化等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研究,挖掘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选择恰当的保护方法和技术,让每个村落之间的保护形式因地制宜并保持个性。
参考文献:
[1]阚延鑫《开平碉楼概述》, 载于张国雄 编著《开平碉楼与村落研究》,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8.
[2]张国雄,谭伟强,周一渤等. 1833 座碉楼中的“四大代表”[J]. 中华遗产,2007(6):68-85.
[3]梁晓红. 开放·混杂·优生[D].清华大学,1994.
[4]彭少波.《开平碉楼的发展渊源》,载于张国雄 编著《开平碉楼与村落研究》,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8.
[5]张国雄. 中国碉楼的起源、分布与类型[J]. 湖北大学学报,2003,(04):79-84.
[6]张国雄. 试析开平碉楼的功能——侨乡文书研究之三[J]. 五邑大学学报,2004,(04):51-56.
[7]王立明. 开平碉楼中西交融建筑形式探讨[D].浙江大学,2008.
[8]张国雄. 《开平碉楼》,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9]吴招胜,唐孝祥.从审美文化视角谈开平碉楼的文化特征[J].小城镇建设,2006(04):90-93.
[10]张复合,钱毅,李冰. 中国广东开平碉楼初考——中国近代建筑史中的乡土建筑研究[J].建筑史,2003,(02):171-181+265.
[11]杜凡丁. 广东开平碉楼历史研究[D].清华大学,2005.
[12]郭瓅. 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J]. 城乡建设,2007,(08):84-87.
[13]邱镇尧. 开平碉楼文化成为华侨文化遗产[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09-24.
[14]陆元鼎. 粤中侨乡传统民居的特色和展望[J]. 南方建筑,1995,(04):29-34.
[15]张国雄. 广东开平塘口镇潭溪院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开平碉楼文书研究之一[J]. 建筑史,2003,(03):147-157+287.
作者简介:
龙彩婷(1994-),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广东深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景观。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