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后现代主义是一种设计哲学的革命,它以反对现代建筑单一的模式为突出特点,倡导建筑艺术的多元化与通俗性,反映的是向传统回归的“复古主义”主题,利用折衷的观念、装饰的手段,刻意追求建筑的艺术性,以此达到“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目的,体现了过多重视建筑艺术的价值取向与设计极端。与西方古典主义和中国传统建筑比较,其回归带有盲目性,其设计脱离了建筑空间与结构,其艺术缺失了建筑空间结构与技术的支撑。
关键词:后现代建筑;传统建筑;艺术与技术;缺失
后现代建筑以否定缺乏人情味、非个人化的国际主义建筑为目标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罗伯特·文丘里等建筑设计大师开拓了一条装饰性的新路,丰富了现代建筑的面貌。然而在世界尤其是亚洲香港、新加坡、汉城、上海等城市,在主张用折衷的装饰主义来修正国际主义建筑刻板面貌①的建筑设计理念的影响下,因过分强调装饰而使建筑缺乏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也破坏了旧城市的文脉,割断了历史面貌。
一、作为传统的建筑及其艺术
建筑的艺术和技术密切相关,建筑师总是在可行的建筑技术条件下进行艺术创作。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美着重于建筑形态的表现,其结构、技术乃至装饰等都充分地体现出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结合,其美学思想被融入建筑技术中规范化与程式化的模式与“黄金分割”的尺度中。柱式艺术是西方古典建筑美学中极有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建筑、宫殿建筑是拱形结构对建筑形式合理美、崇高美的具体体现,其特定的造型、式样、色彩、质地无不见证了艺术与技术的完整统一性,并形成后来建筑形制与装饰的典范。这些装饰艺术与神圣的大尺度的功能构件合二为一,更加凸显了西方建筑文化的美学理念,也集中体现了维特鲁威的“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设计原则。
中国建筑体系,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辉煌的成就。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艺术造型特点来自结构本身。建筑结构之间的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形象,显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结构美,并充分利用梁、柱、墙体、板壁、隔扇以及各种灯罩等建筑构件渲染空间的意境美。油漆彩画既解决了木结构的防火、防腐等技术问题,又是“雕梁画栋”式建筑空间装饰艺术的突出表现;木雕技术,在门窗、隔扇、梁架方面的视觉形式美使装饰和功能构件得以完美的结合;斗拱既具有承托屋檐重量使屋面出挑的功能,又是檐下柱头的一种装饰。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形态、结构形式、构件与装饰,从宋代的大木作和小木作到清代的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验证了建筑艺术处理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西方古典主义建筑和中国的传统建筑见证了艺术与技术高度统一的建筑观。帕提农神庙、罗马大剧院,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民居、园林建筑等经典之作无不显示了传统建筑艺术的合理存在。后现代建筑虽是对传统的回归,但更多的是简单地用装饰替代了空间结构的艺术美,用断章取义的方式来表明对现代建筑的否定态度,从众多的作品中可反映其艺术的孤立性与不合理性。
二、后现代建筑与后现代建筑艺术的缺失
“信息消费型”审美观的建立,高额“剩余资本”为其标新立异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旅游热和寻根热,使古典艺术、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在设计界又再次升温,又因人们对于忽视精神生活、民族和地区文化差异倾向的现代建筑产生质疑,所以导致后现代建筑审美观念的嬗变与更迭。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掀起了后现代建筑设计的历史序幕。
后现代建筑家都强调通过建筑传达历史内容的动机,反对以功能出发的理性建筑,追求破碎、分离、扭曲等奇特的效果,而忽视艺术与技术的协调,装饰与结构的统一等许多实际问题。虽然产生了美国波特兰市政中心大楼等杰出作品,但它的生命是短暂的,因铺天盖地裱装有传统建筑符号的、古典柱式的建筑与类似格里夫斯等风格的建筑表明,后现代挑战的是现代主义的形式而不是其构造和功能,用装饰形式代替建筑艺术本身。
房地产商的作为推波助澜了后现代建筑的“繁荣”,他们使“西洋古典”外衣变成了建筑的品位,通过“地中海”、“凡尔赛”等方式提高建筑身价。一些建筑从业人员以抄袭、搬套、拼凑方式将历史上的建筑形式的片断,挖空心思使产品造型独特。
后现代建筑常用两种方式:一是采用所谓的历史阶段性的,具有断章取义地特点;二是采用折衷的方式,混合使用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因素。②两种方式都过分地强调、依赖建筑的装饰性、装饰符号以及细节,基本无视建筑所在地点的周围关系,结果出现戏虐性的、矫揉造作的“形而上”的建筑。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佐证:第一,基本做法:利用新的折衷主义和手法主义,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的保持传统的做法。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和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等建筑影像了以历史片断、符号、隐喻、媚俗、戏谑等手段张扬着自我和取悦于大众的建造观。第二,基本手段:利用扭曲、畸变、残破、断裂、冲突乃至丑化等非常规设计手法,来表述对传统文化的新的理解和新的运用,以期造成“轰动效应” “标新立异”。第三,建筑形式:外形多样化的变异是后现代建筑最大的特点,夸张、变异、怪诞、扭曲,对传统的挑战,给人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建筑上噱头与装饰符号并举,以其新奇形象而发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第四,建筑材料与色彩:材料上的多样化、新旧材料的混合使用;大面积、高纯度的色彩效果也是冲突、残破、怪诞等反和谐的审美范畴。片面的为表现物质技术手段而忽视内容、目的和文化内涵便会产生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建筑。
爱伦美术馆的扩建部分,在一处转角上,孤立地安置着一根木制的、变了形的爱奥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波特兰市政大楼,使用了大量的历史符号、色彩和装饰动机来显示建筑所包含的历史意义,每个立面都有一些古怪的装饰物,屋顶上还有一些比例很不协调的小房子。而在中国上海、大连等城市从80年代初就开始演绎 “欧陆风情” 和“传统建筑”,人们不惜花费巨额资金,修建仿古亭树,现代建筑屋顶强加重檐琉璃瓦顶,塑造椽子和仙人走兽,演绎着“穿西装、戴礼帽”建筑故事。作为否定现代建筑的单调、呆板的初衷是让人感动的,但复古主义、折衷主义将众多的千差万别的功能性质各不相同的建筑都强行纳入古典主义建筑的形式中。形式上的泛滥导致了建筑空间本质的单薄,其语言虽然繁多但仍显苍白,这种脱离建筑结构与技术的修饰必然造就艺术合理存在的沦陷与缺失。
从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主义的建筑艺术中,可以清晰的体现出建筑的艺术性应寓于本身的功能、目的和方法、手段之间和谐、完善的统一之中;是建筑空间的形态、色彩的搭配、材料选择等等必须以建筑及其空间的功能需求与物质需要为前提;装饰的手法、装饰图案与纹样、装饰材料等都应该隶属于建筑或建筑结构。历时二十年的后现代建筑,更多的是追求形式的“大作”,形式与符号是仿古的,用贴标签的方式将古典建筑的符号装饰于现代建筑。所以,建筑的艺术性需要通过自身的艺术形象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它不仅能够以其外部形式引起人的美感,而且还可以通过它的艺术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某种思想内容,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并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③
三、结语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涌现出众多杰出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和作品,但不容忽视的是建筑艺术有走向极端的倾向,更多的是对现代建筑的一种宣泄和对传统的反叛,并没有达到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与统一,建筑丧失了最为关键的对意象性和审美情境等文化内涵的关注。
建筑的实质是空间,建筑的魅力是具有空间本质的艺术,建筑外形理所当然是内部空间合乎逻辑的反映,要做到表里如一,否则就会虚有其表。建筑艺术的走向应该结合文化传统与现实国情,既要避免结构单一,片面追求实用的单调风格,又要创建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建设性后现代的建筑。
注释:
①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第344页.
②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第327页.
③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第327页.
参考文献:
[1]赵鑫珊:《建筑是首哲理诗——对世界建筑艺术哲学思考》,百花出版社,天津, 1999.
[2]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中央编译出版社,北京, 1999.
[3]戴维·格里芬:《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北京, 1997.
[4]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5.
[5]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
[6]吴家骅:《环境设计史纲》,重庆大学出版社,重庆,2002.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