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制作慕课课程课件的主要形式及原则研究

制作慕课课程课件的主要形式及原则研究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5 16:25:08 点击: 推荐访问: 制作 制作可乐鸡翅日记300字7篇 制作手工的作文300字

摘 要:慕课目前已经引起国内外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和应用。本文在观察、分析和总结慕课课程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MOOC视频课件制作是慕课前期资源建设的主要形式,并结合数字媒体演播系统及相关技术,提出了建设慕课课程视频课件的各种形式及视频课件在慕课创造中的应用原则。

关键词:慕课;MOOC模式; 数字媒体演播系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23-0045-06

一、引言

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 MOOC或译成 “慕课”)被斯坦福大学校长比作教育史上 “一场数字海啸”,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 “慕课元年”,上海交大校长、中科院院士张杰于在线教育发展(MOOCs)国际论坛上高度评价“慕课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最大的教育革新,更重要的是,它将改革大学教育,重塑高等教育版图” 。可见,慕课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那么究竟什么是慕课?慕课是如何建设和发展的呢?

慕课直译上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开放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是一种参与者和课程资源都分散在网络上的课程,只有在开放课程的基础上并且参与者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才能形成这种有效的学习形式。总之,慕课有别于传统的公开课程、开放课程等传统的远程教育,慕课不仅是学习资源和学习者的聚集,更是一种通过共同的话题或某一领域的讨论将教师和学习者连接起来的方式,慕课创造过程中都需要注意细节,并需要大量的准备和说明时间。就如专家所讲,成功的课程不单是上传一门视频课件到Web上,而且包含着他们服务一个比其他类型的远程教育更广大的和更多变化的学习者。无论慕课如何发展和改进,其基本组成包括视频课件、支持的学习平台和学习工具。可见,视频课件制作仍然是慕课创作的核心环节之一,但不是慕课课程的全部。

二、慕课课程建设形式

一般认为,慕课课程模式起源于基于互联网的开放课程,最早可追溯至2007年。慕课是在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简称 OER)运动日新月异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尽管慕课背后所蕴涵的教育思想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但慕课的真正出现却是近几年的事情。[3]与OER一样的是,慕课也是一种面向社会公众的免费在线教育模式,但更加注重全方位的教学互动(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学生与资源之间的互动、教与学的互动、助教与主讲教师之间的互动等等),不仅仅是教学资源的发布,也不仅仅是教学设计的共享,是融教学内容、教学及学习模式自组织及全方位的共享方式,更是一种通过共同的话题或某一领域的讨论将教师和学习者连接起来的方式。[3]因此,慕课可以看成是基于在线教育、远程教育及开放教育的一种新型态。

联通主义(Connectivism)学习理论是George Siemens在2005年提出的一种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理論(George Siemens是慕课课程模式的缔造者之一),是互联网时代具有影响力的学习理论之一,是当前慕课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慕课发展现状中所表现的重要特征。在学习领域,所谓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就是利用网络思维来思考学习的过程和本质,联通主义认为知识是网络化联结的,学习是一个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来源的过程。[4]联通主义指出学习的起点是个人,强调学习的掌控权在学习者自己的手中。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给个人继续学习。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个人对网络和组织)使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该理论还认为学习是一个过程,这种过程发生在模糊不清的环境中,学习(被定义为动态的知识)可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外 (在一种组织或数据库的范围内)。我们可将学习集中在专业知识系列的连接方面。这种连接能够使我们学到比现有的知识体系更多、更重要的东西。[5][6]Downes等人基于联通主义的观点,总结出慕课课程的四个基本原则——汇聚、混合、转用、推动分享。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慕课课程模式提倡把大家的想法连接在一起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这就使慕课有别于传统的远程教育课程和传统课程,甚至课程设计方面差别还比较大,具体对比如表1所示。

专家学者都认为慕课课程模式极具发展前景,但是从上面对比不难看出慕课模式仍然是传统讲授式课程模式的复制,从教学方法上来讲,也鲜见有实质性的突破。关于MOOC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郝丹(2013)、Daniel(2012)等人都发表了类似的看法。[10][11]据统计,目前慕课的教学模式有完全基于网络的课程模式、网络课程加上学生自助式面对面互动学习模式和网络课程加上本地大学教授面对面深度参与教学的模式,而且未来还将出现更多的基于慕课的教学模式,[12]但是无论是哪种模式都离不开基于互联网的视频传授的方式及能够很好地适应移动互联网环境的视频传授模式,这就离不开视频制作与媒体技术的支持。

另一方面,在对慕课知识构建实践进行观察的基础上,马克(Sui Fai John Mak)提出了五种类型的慕课——讲授主义的(instructivist)、认知主义的(cognitivist)、建构主义的(constructivist)、社会建构主义的(social construc-tivist)和关联主义的(connectivist),[14]基于此樊文强(2012)总结出慕课基于社交网媒的互动式学习、非结构化的课程内容、注重学习通道的建立、学习者高度自主和学习具有自发性的五大主要特征。这也可以看出慕课课程模式不是强调教学讲授,而是强调学习支持或者是知识(或者是信息)的传播,这种知识的传播可以是画龙点睛,可以是抛砖引玉,可以是投石问路,也不排除是信息发布,这就离不开传播与媒体技术的支持。此时,数字媒体演播系统技术成为慕课课程视频课件制作不可或缺的选择。那么,究竟慕课课程模式如何建设的呢?

综上,并对CCK08、CCK09和CCK11等经典慕课课程和国内外新开通的慕课课程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总结了慕课课程的一般建设方式——慕课课程在正式发布到某个在线平台上供学习者学习前都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建设,而课程资源建设主要包括课程视频课件的制作、课程文字资料的整理或制作、课程其他资料的制作以及课题辅助学习团队的组建等几个重要内容。可见,慕课课程模式无论是采用自组织还是他组织的方式,无论是线上辅导如何稀少还是线下聚会屈指可数,都离不开课程的前期建设,而慕课前期的制作主要局限在慕课视频课件的制作上,其他辅助资源的建设相对比较少或者说是文本等方式的资源仅用于参考和个别术语的确定等。也就是说,慕课课程主要建设形式是视频课件的制作,但是又不局限于此,视频课件形式是各种教师准备的内容和策划的学习参与形式或活动的直接载体,而其他社交性网络则是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和进行学习参与的载体。这就需要我们去建设具有慕课特色的视频课件形式。

三、慕课视频课件的形式

制作慕课有别于传统的视频课件的形式,不是教师或者课程专家一个人的事情,需要的是一项由学习者、课程组织者、课程专家和其他支持团队共同完成的一项系统工作。根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制作团队的调研、参与相关课程组织教师的经验以及相关慕课课程的学习总结,制作慕课课程的流程是从课程内容开始着手准备,并将覆盖到学习慕课的一个完整周期,也就是说它目前不是某个学习系统或者学习工具就可以单独完成的,也不是某个视频课件放在学习系统上就算完成了,但是无论慕课课程如何创造,视频课件仍旧是其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和主要学习资源,本文就如何制作更加适合学习者学习的慕课课程视频课件的形式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观察和分析了CCK08、CCK09和CCK11等经典慕课课程,使用了虚拟教室工具,如使用Elluminate、WebEx、Skype等虚拟教室工具与学习者进行在线实时互动,个别时候邀请课程相关专家进行在线讲座,或是由课程协调人定期组织在线学术研讨;同时使用各类视频分享网站等实施课程资源分享。其次,又进一步观察和分析最近新开的慕课课程,如清華大学的《中国建筑史》、香港科技大学的《Java编程概论》、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的《微积分学》(见图1)、史坦福大学的《算法》(见图2),它们都是微视频课件并且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授课方式,特别是《中国建筑史》,选取了实景教学并录制的方法,可以看出所制作的视频课件各有特色。

综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无论哪个慕课平台上的课程,无论讲授者是新手还是已经具备慕课创造经验的教师,都需要一个支持的团队,特别是包含课程开发专家、计算机编程、电视制作录制等方面的助教团队,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去清除教学方法和技术应用上的障碍。那么慕课的创造如何在更多的人群中脱颖而出呢?内容固然重要,但是与慕课课程内容配套的视频形式创造也成为慕课课程制作团队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这一切都是为了创造出不同模式的更加吸引学习者的慕课课程,而视频课件的形式与课程内容是密不可分的,为了更好地表达所要讲述的内容,技术团队可以说是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和尝试,传统的电视制作录制的方法——点评式(适合于讲授模式)、虚拟式(由于自身后期加工的优势比较通用)、展现式(适合于认知主义模式)、全媒体式(比较适合关联主义模式)应用得淋漓尽致,甚至应用了外拍等手段和方法营造教学活动的不同场景氛围。

可见,慕课课程视频课件的形式层出不穷,得益于数字媒体技术不断突破产生的引领和支持。数字媒体技术是融合了数字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和网络技术等的交叉学科和技术领域,同时被应用到广播电视、教育等多个领域和相关教育学科的人才培养,特别是应用到慕课资源建设的领域。Anant Agarwal(edX会长、剑桥和麻省理工的一个计算机专家)说“教师设计慕课必须思考整个新媒体”,“知识如何以很小语块的方式被学生所喜爱,采用只是讲解的方式会使学习者失去兴趣,而且你也必须使用讨论方式去引导学生关于此知识的会话”。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把精力放在让学生学习的内容和体验上,而不是让平台驱动着内容。慕课的视频录制明显区别于传统课堂场景的视频录制,因为慕课创造需要适应小屏幕,无论如何慕课课程视频课件的创造都需要教师去适应新的技术应用,KELLOGG(2013)重点讲到了虚拟演播室环境(绿色或者蓝色背景为了插入不同的虚拟设计的背景)的应用,如图 3所示。

目前,无论应用哪种场景形式去创造慕课,都需要建立在支持慕课课程模式的基础上,站在慕课长远发展的角度,保持着对学习者的吸引力和坚守着对教师的成就感,立足于把握现有学习者、开拓新学者,同时要保证学习的质量和学习过程的完整(学习完成率高),对慕课的教师、课程平台和学习者本身都有着跟以往不一样的要求。这就需要克服传统思维,融合课程相关元素,并在教学层面上创新,这样才能创造出让学习者确实有收获的课程,学习项目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Kop和Sara Ibn El Ahrache等总结出慕课由教师、学习者、主题、学习材料和情境5个主要元素组成。(Kop, R,2011;Sara Ibn El Ahrache 等,2013)李青等(2012)基于10门慕课课程总结出了慕课的一般运行模式,并提取出慕课两大组成要素——物的要素 (平台与工具、课程信息、学习活动)和人的要素(课程教师、学习者、课程协调人)。上面的研究中充分体现了慕课研究焦点开始从表征上的规模大、范围广、资源丰富,转向了更实质性的教与学的本质层面,跟教学相关的要素以及跟“人”相关的要素开始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因此,慕课课程的视频课件就不能和传统的视频课程一样,必须创造自己的场景模式,而且要把慕课各元素充分整合,使其成为一个整体。

基于此理念,笔者提出并实施了立体化交互式的视频课件应用的场景模式,如图 4所示。

此场景模式立足点是充分融入远端学习者(图 4左侧大屏展示)、可以到现场的学习者(现场座椅)、教师(正对大屏主讲区)、助理团队(后台录制、制作)、学习内容(大屏显示及讲解)、学习情境(整个环境策划多种学习情境)等几个元素。此场景模式强调慕课的元素的互相融入,即突破非实时课件的概念,做到实时与有条件的学习者进行远程和现场互动,并形成录制的视频课件。利用这种技术手法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增加现实的亲近感,利用视觉感情因素缓解学习者的孤寂感,进而保证继续参与学习。

此场景模式加入了一些文化背景元素,譬如加入学校的一些展示元素,让学习者与文化背景相融合,增加学习者的体验感和荣誉感,进而保证继续参与学习。

此场景模式融入了一些及时的文字处理技术,可以在录制的同时加入一些文字效果,特别是可以及时人工翻译成英语甚至是其他语言,供其他非汉语的学生进行学习,减少因为语言的困难带来的不必要的学习者流失。

此场景模式强调的是场景为知识内容服务,内容又以场景为起点,即人、内容与场景的融合。慕课强调的不是知识的结构性,而是让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形成自己联通性网络,因此课程的起点可以是这个知识领域的某个新知识点、某个新发现、某个偶像派科学家或者是某个事件,而不是某章节,真正为学习者的知识网络构建指明方向。

此场景模式虽然具备上面的优点,但是理念是基于传统课程建设的改进和翻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譬如,场外的场景引进只能通过实时视频的传输或者是录制好的视频进行点评的方式才能体现,而不能进行实地的讲解。这就说明慕课课程视频创造不能拘泥于一种或几种形式,而是要有所创新和突破,要更加适合课程内容的展示和吸引学习者。

通过上面的分析和描述之后,究竟慕课视频课件有什么形式呢?

按照展示环境位置可分为室内形式和室外形式。

这种分法主要是强调内容的具体性和可考察性,譬如室内的场景布置就比较局限或者就不需要布置,只是录制教师个人丰富的讲解动作、课件内容和个别讲解过程中的注释。而有些课程内容正好是讲授真实的存在,譬如木制结构建筑,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室外拍摄的形式。

按照视频课件背景和辅助场景所使用元素的真实性可分为实景形式和虚拟形式。

虚拟形式也就是背景是蓝色或者是绿色,然后把摄像的内容与设计好的虚拟场景进行整合,形成完整视频内容的形式,因此也被叫做绿箱或者是蓝箱。

四、视频课件应用和制作原则

视频课件不是慕课课程的独创,是伴随着资源开放运动而逐渐从幕后走到前台的。虽然视频课件给慕课创造提供了多种应用形式,甚至可以探索更加适合慕课环境的应用方式,但是我们创造慕课时考虑学习者会是什么样子仍然是至关重要的立足点。无论如何先进的技术被应用在慕课创造上,总有些怀疑论者怀疑慕课能否培育出一个让学习者满意的学习经历,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视频课件创造和表达慕课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熟悉课程的学习者

学习者之间背景不同。有些可能已经获得了这个学科的学位,有些可能没有任何经验。

在线学习者不同于校园里的学生,在线学习不但年纪差距比较大,有的是高中生,有的是年纪比较大的学习者,而且他们寻找现实应用于他们的学习和工作

始终要坚持学习者是此学习模式的核心,拉近与学习者的距离。

2.熟悉课程制作的展示环境

课程是面向小屏幕的,而不同于传统的教室,也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远程教育。

课程视频课件的制作是目前慕课创造采用的必要的讲解手段,但不同于在传统的教室录制课件资源。

课程的录制对实时性要求比较强,不会允许重复强调课程内容,更不允许出现错误,否则会导致大量学生的流失。

课程的讲解方式也是有别于传统教室的,无论是从语言背景上还是肢体行动上都需要更自然和谐。

3.熟悉课程制作的相关技术

只有熟悉了课程视频制作的相关技术,特别是数字媒体演播系统的相关技术,才能更好地利用数字媒体演播室创造出精品的慕课。

那利用数字媒体演播系统等技术创造慕课时都会涉及哪些呢?图 3展示了一个实际录制慕课课程的场景,主要是应用了虚拟演播室的建设思路,利用绿箱(或者是蓝箱)作为背景,录制课程结束后可以根据实际的课程内容添加相应的内容背景,这就是利用数字媒体演播室创造慕课的一个典型应用。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推进教育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结合慕课建设的技术,探索出了基于数字媒体演播系统的网络视频课程建设方案。各个学校在制作网络视频课程或者慕课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制作的手段层出不穷,不过数字媒体演播室成为网络课程或者慕课创造成为各个学校使用的必要方式。在远程教育领域根据课件制作等方面的要求和实际学科建设的需求,并結合学科相关方面的发展,设计了如

其中,录课室升级建设是基于立体化交互式应用的思路,应用方式之一是把教师的整个授课过程都记录下来,形成高清的视频课件;其他的应用方式还有专题讲座的录制等。具体视频课件录制的实际效果如图 6所示,整个录课室环境设计突破了单调枯燥的传统演播室的风格,除了设计了主要的教师和内容展现的场景外,周围还设计了一些多媒体展项,丰富了演播室的课程情境功能,为慕课创造提供了更多的场景选择。

北京大学陈江老师基于现在的录制环境,以屏幕录制的方式为主,制作了《电子线路》课程的MOOC视频课件,具体如图 7所示。

目前,慕课视频课件大部分采用虚拟演播室的建设思路进行录制和创造,既应用蓝箱或者绿箱,然后加上辅助的灯光摄像环节,最后对录制的视频课程进行后期制作或者现场抠像合成等,形成最终的慕课视频课件资源。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环节及设备包括高清的摄像机、抠像设备、可自动跟踪的云台技术、切换设备、录制设备、非线性编辑设备等。虽然虚拟演播室技术应用比较广,后期场景设计比较灵活,但是对学习者的吸引力却有待进一步考察。

4.课程制作团队的融合

制作慕课课程不是主讲教师一个人就能完成或者是完全胜任的,而是需要各个方面专家的配合和辅助,譬如计算机方面的专家、电视或电影制作方面的专家,特别是非技术类的主讲人更需要技术团队的支持,这就需要团队之间进行很好的磨合与合作。又如课程的内容主要表达什么以及课程内容如何通过视频技术更好地表达等等,就需要团队成员互相了解彼此的教育内容,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慕课创造。这点和传统的视频课件制作有很大的差别,传统的视频课件很大程度上都是课堂录制的,没有把教育内容和技术手段充分地融合,教育内容也没有经过深层次的技术优化,因此,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关系对慕课课程的视频课件制作至关重要。

五、结论

正如集科学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达·芬奇所说: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数字媒体技术的到来为广播电视领域、教育领域、教学领域艺术魅力的展现提供了舞台,利用数字媒体演播系统可以创造出更加精彩的慕课课程模式。当代随着远程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教育仅靠内容的知识性和独特性去吸引远程学生是不够的,要真正把教师、内容和其他辅助形式融为一体,这就需要借助科技手段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而利用数字媒体演播系统能更好地体现出慕课视频课件制作的标准和可能采用的艺术化手段,从而更好地促进视频课件服务于慕课,同时也巩固了数字媒体技术对慕课的创造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同时可以根据采用不同方式的数字媒体演播系统权衡慕课的扩展形式等。总之,慕课课程视频课件作为慕课的主体资源成为慕课创造团队不断探索的课题,促使数字媒体演播系统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Sarah Kellogg.How to make a MOOC[J].Nature,2013,499(7458):369-371.

[2]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3):31-36.

[3]Wikipedia.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EB/OL].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ssive_open_online_course.

[4]George Siemens.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 Distance Learning,2005, 2(s101):3-10.

[5]王佑镁,祝智庭.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6(3).

[6]百度百科.“联通主义”词条[E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1%94%E9%80%9A%E4%B8%BB%E4%B9%89.

[7]李曼丽.MOOCs的特征及其教学设计原理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13-21.

[8]毕江,林平,陈广鑫,颜涛,陈智.全台网络化制播体系演播共享网络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上)[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7(10):48-51.

[9]栗曦坤,刘家勋.基于虚拟演播室的教学模式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126-128.

[10]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42-50.

[11]John Daniel.Making Sense of MOOCs:Musings in a Maze of Myth,Paradox and Possibility[J].Open Education Research,2013(3).

[12]李明华.MOOCs革命:独立课程市场形成和高等教育世界市场新格局[J].开放教育研究,2013(3).

[13]Downes S.Places to go:Connectivism & connective Knowledge[J].In-novate Online,2008,5(1).

[14]Sui Fai John Mak. What are the main differences among those MOOCs?[EB/OL].http://suifaijohnmak.wordpress. com/2012/04/01/change11-cck12-what-are-the-main-differences-among-those-moocs/.

[15]龚佳丽.数字媒体在远程教育教学节目制作中的运用[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48-52.

[16]武增强.虚拟演播室技术在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視界,2012(22): 38-38,164.

[17]百度百科.“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词条[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Ho7XgQQmljCMJtYUxpFtNtA_3DsCcNQ_EgvaZ6v8u1dE3SRFWYi9UTfae1L7NbVWOVVP37fByXy2wCrGrbv1q.

[18]董武绍,李端强.对高校虚拟演播室建设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7(2):62-64.

[19]何一辉.虚拟演播室系统与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 23-25.

[20]Kop R.“The Challenges to Connectivist Learning on Open Online Networks: Learning Experiences during 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11,12(3).

[21]SIE Ahrache,Hassan Badir,Tabaa Yassine,Abdellatif Medouri.“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A New Dawn for Higher Educ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3,5(5).

[22]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

(编辑:王天鹏)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