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移植和本土化

移植和本土化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5 16:35:03 点击: 推荐访问: 本土化 移植

zoޛ)j馟iMM=]4N6m5MӍtii׭8u󽚆材料、传统建筑技术等因素影响,其间不乏中国建筑元素的融入。

2、江北天主教堂创建的时代背景

天主教是最早传人宁波的西方基督宗教。据《鄞县通志》载,明末天主教开始传人宁波,清顺治五年(1648),意大利传教士卫济泰始建天主堂(址无考),旋被清兵所毁。康熙五十二年(1713),法国传教士郭中传在药行街购地建天主堂。雍正帝即位,毁教堂、戮教徒,天主教遭到重大打击,至乾隆、嘉庆问,宁波教务渐衰。

1840年鸦片战争后,通过中英《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并可以在这五个通商口岸租地建屋,永久居住。1844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可以在通商口岸建基督宗教教堂。1844年签订的中法《黄埔条约》,除规定可以在通商口岸建教堂外,还有保护教堂的义务。从此,西方各国基督宗教各派传教士蜂拥而至,在我国各地兴建教堂形成了一个高潮。这种侵略式的传教方式及教堂建设依仗西方列强与我国订立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保护,造成了19世纪下半叶兴建的中国基督宗教教堂,无论是兴建的速度、数量,还是教堂的规模,都远远超过了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宁波因其独特的地域位置,向来为西方世界所关注,1702年法国傅圣泽神父在他的一封信中说到:宁波的教务对我们很重要,不仅可以由此进入中国,而且可以由此到日本。因此,宁波也是天主教传教的重点地区。道光二十三年(1843),赣浙两省主教张芳济未宁波巡阅教务,至咸丰元年(1851)法籍教士顾芳济首任宁波主教,教务日盛。咸丰四年(1854)顾芳济重建药行街天主堂(后毁,现为新建)。同治十一年(1872),浙江教区法籍主教苏凤文创建江北岸天主教堂,名“圣母七苦堂”,光绪二年(1876)始为主教常驻堂,增建主教公署、修道院等。光绪十年(1884)法籍教士赵保禄任主教。是时,正值中法战争,清廷降旨保护教堂。其时宁波官府禁止渔民出入镇海口,为生机所迫,渔民欲起事,赵保禄请命官府驰禁,声名鹊起。近代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期间,由于赵保禄的奔走斡旋,宁波教会组织和教堂得以相安无事。赵保禄任主教历42年,因其办学、救灾等义举历受清廷和民国政府的褒奖,在宁波权势显赫,俗谓:道台一颗印,不如赵主教一封信。光绪二十五年(1899)江北天主教堂增建钟楼。赵保禄死后灵柩由法国移至江北天主教堂。宁波江北天主教堂是浙江境内等级最高、现存最完整的教堂建筑。

3、江北天主教堂的建筑特色

江北天主教堂为单钟塔式教堂。教堂坐东朝西,即大门朝西,圣坛位于东端,在于教徒举行仪式时面对耶路撒冷的圣墓,是典型的基督教堂朝向。教堂的平面总体呈拉丁十字布局,为天主教最基本的教堂建筑形制(图1)。东西纵长43.94m,分别有钟楼、大厅、横翼(袖厅)、后厅(圣坛);南北横长20.58m,横翼各开一道侧门。大厅南侧突出外墙专辟一问赵主教墓室,平面为方形抹八角。建筑面积795m2。教堂设计源自哥特式建筑风格,西方文化特征明显,然与西方纯正天主教堂建筑相比,其建筑形式已经产生一定的变异,生成一个中西方建筑艺术与技术交融的产物。

3.1 西方建筑元素的移植

3.1.1 典型的立面构图

江北天主教堂西立面是哥特式典型的“三三式”分划,即整个立面横竖二个方向上都由三部分构成(图2)。横向由钟塔和两侧大厅山墙三部分构成,通过纵向墙壁很明确地分划出来。竖向将立面分为底部人口层、中部玫瑰窗层和上部的钟塔与尖顶三部分。底部设三道门,中间为正门,门上方雕饰八根短石柱,柱头用尖券相连。中部正门上方为一大玫瑰窗,两侧门上方各一小玫瑰窗。上部钟塔塔基四角以石柱雕饰,每墙面开二扇用立柱为框的尖券柳叶窗,立柱皆雕成科林斯式;塔基上方四面以一对小尖塔夹罗马瓷面大钟,盖典型的哥特式尖顶。教堂大厅与圣坛建筑外部未以飞扶壁形式出现,而是带尖细塔顶的扶壁墙支撑,尖细小塔林立,匀称地环绕在墙垣上(图3)。

3.1.2 标志性的尖拱券和束柱

哥特式建筑风格以尖拱券为突出代表,因此哥特式建筑又被称为尖拱建筑。16’尖拱券的结构独立性较强,对两边的墙面产生的侧推力较小,因此可以使建筑墙面不再那么沉重。另一方面在于利用尖券自身跨度调节,可以使不同方向上的十字拱券一样高,这样连续设置的尖拱券形式,就可以使教堂的室内空间上部得到一个完整、平滑的拱顶。江北天主教堂内部空间被两排柱子分为中厅和左右侧厅三个部分,侧厅高度接近中厅,形成广厅式的巴西利卡形制。教堂的内部空间原本应该是是一个三角空间,为了达到哥特式教堂的空间效果,建造者运用了很多哥特式教堂的建筑符号,用木材把原来的承重柱子包裹成哥特式建筑常见的束柱形式,中厅和侧厅内顶用木板和石膏按四分别做成装饰性尖拱券系统。束柱从地面一直冲到尖拱顶两边的落拱点上,连续束柱与尖拱券的配合,既加强了教堂内空间的高耸感,也在视觉上连成一体,使教堂内部的艺术形式看起来浑然一体(图4)。

3.1.3 建筑装饰上的西方元素

门窗作为立面的主要元素,对建筑立面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建筑中,尖券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也成为中国近代建筑的典型建筑元素之一。江北天主教堂门窗部位大量使用尖券结构,出现尖券门、尖券窗等,西式尖券既可作为承重结构,也可作为装饰使用。江北天主教堂的正门、侧门采用本地所产梅园石砌筑尖券结构。由于墙垣很厚,以致门洞很深,所以门洞向外抹成八字,排上一层层石质线脚,借以减轻在门洞上暴露出来的墙垣的笨重,也突出表现入口,避免建筑入口的单调性,产生层次感,显现入口的厚重之美,又能增加采光量。用连续小券做装饰带,门洞口抹成八字,而且在斜面上密排线脚,表达出罗曼式建筑风格特征(图5)。

玫瑰窗是哥特式建筑中最具观赏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江北天主教堂除西立面正门上方设置的圆形玫瑰窗外,侧门上方也各设一个玫瑰窗。玫瑰窗用青石雕框,卷叶纹饰边,木条盘成窗棂,嵌彩色玻璃,装饰风格上较西方传统玫瑰窗来得简洁,装饰性稍逊(图6)。

牛腿是西方建筑装饰元素之一,与中国的斗拱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避免柱子直立单调感,连接屋檐与墙体、屋檐与柱子。江北天主教堂建筑中,有许多西方装饰物出现,牛腿主要出现在檐口围绕建筑一圈布置,突出建筑屋檐,也出现在塔基与塔顶交接处。牛腿上下分别有一条红砖砌成的线条加强其建筑装饰效果,使得整座建筑丰富多彩,增加建筑艺术表现力(图7)。

江北天主教堂以西方哥特式建筑艺术占主导地位。教堂的外部和内部向上的动势很强:轻灵的垂直线条统治着全身;扶壁柱、墙垣和钟塔往上分划越细,越多装饰,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尖顶;所有的券都是尖的。总之,所有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部都是尖的。因此,整个教堂处处充满着向上的冲劲,高直和空灵的建筑特性,既符合基督教天主教的教义,体现着建筑的精神功能,使人引起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精神感,也表现出近代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美感。

3.2 本土传统建筑元素的融入

教堂是传教士带人中国的异域建筑,其传播和体现的是异质文化,因此不得不接受在新的地域环境中的考验和挑战。在长期缓慢发展的中国传统社会环境中,建筑形态的变化处于相对平衡,地方建筑的形式和风格较长时间保持稳定,因而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强大的。西方文化的移植和渗透,虽然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静态演进模式,却也不得不“入乡随俗”,在某些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以适应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由于地域环境以及与之相关的乡土建筑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教堂不可能完全体现其在欧陆本土的原初形态,而是“因地制宜”地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许多成份,采用了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地方材料和传统工艺,使之在新的环境中能够生存和发展。所以,宁波江北天主教堂是西式建筑技术与本土建筑技术结合而成的一种非单一源流的建筑技术体系,主要表现为采用中国传统木架结构,而维护体系以及室内外装饰则为西式做法;或采用西式建筑结构体系,如砖、石墙承重,而屋面、墙身的做法或构造处理采用中国传统做法。

从建筑结构上来看,江北天主教堂的做法是采用中国传统技术容易适应的木构架抬梁式做法(图8)。这种做法自然形成了坡屋顶式的屋面,这样刚好契合了哥特式教堂的坡屋顶外形特点,只是坡度较纯正哥特式教堂坡屋顶未得平缓。木柱支撑梁架,以青石为柱础,附四根小柱成束柱状。内顶用木筋灰板条吊券顶,使教堂内部看上去似乎是尖肋拱券结构。仰望顶部,尖券从柱头上散射出来,束柱仿佛是尖券的茎梗,墙面、支柱、拱顶浑然一体,形成一种很强的动势。拉丁十字形平面尽端的后厅(圣坛)也采用拾梁结构,屋面为中国传统的攒尖顶(图9)。

在建筑材料上也采用许多本土传统材料,如用筒瓦和小青瓦盖顶;墙体基本上使用中国传统建筑常用的青石筑基,青砖砌筑;宁波地产梅园石砌造入口;门窗、地板、楼梯与扶手均用木质材料等。

总之,江北天主教堂作为宁波近代基督宗教建筑的代表,反映了西方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深层内涵的独特视角,尽管他们注重在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语言,选择最引人注目的中国式屋顶,采用传统拾梁结构,然而他们还是习惯于从西方建筑设计构思的基本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变的近代教堂建筑风格,成为中西方文化双向交流的典型范例

4、江北天主教堂的价值

教堂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这些建筑不论是移植西方建筑形式还是中西混合式,都客观、真实地记载中国近代文明进程,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江北天主教堂是较早出现的宁波近代西式建筑,是中西方建筑文化交融的一个缩影,它从一定层面反映了中西文化特别是中西建筑文化的碰撞、冲突、融合,促成一种新的建筑体系,成为宁波近代建筑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物质沉淀和城市个性文化的历史记忆。

4.1 历史价值

江北天主教堂建筑虽带有殖民色彩,但它的出现客观上反映了宁波近代历史的变革,印证着宁波近代化发展的历史步伐,丰富了宁波的建筑文化,是宁波近代史优秀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从历史眼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宁波比较突出地接触西方的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术,应当说是从近代的基督宗教教堂开始的。通过中西文化特别是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促进了宁波传统建筑的转型和城市近代化进程。

4.2 艺术价值

作为西方基督宗教教堂建筑在宁波的典型代表,它以雄壮和寓意深厚的建筑造型,充满西洋风格的建筑雕塑,以及线条轻快的尖拱券、修长纤细的束柱、轻盈峭拔的扶壁、挺拔高耸的尖塔和丰富多变的彩色玻璃花窗,既体现着基督宗教的精神追求,也处处显现着近代西洋建筑艺术的美感,形成一道特立独行的异域景观。

4.3 科学价值

宁波传统建筑的单体造型主要由台基、屋身、屋顶组成,长期以来一直以横向三段式构图作为传统的立面,而江北天主教堂建筑的单体造型是横竖三段式立面构图。这种横竖三段式建筑立面构图方式促进了宁波近代建筑在两种异质文化碰撞与交融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天主教堂的群体建筑以教堂为主体,其附属建筑如主教公署、修道院、神父楼等,较之于主体建筑要简化得多,其中一部份是没有围墙的建筑体。这些建筑之间的组合关系没有固定的法式,但讲求经济实用、比例均衡,同时注重形式美。这种布局方式对按轴线对称设计、主次分明、群体组合为特点的宁波传统建筑向近代建筑新的布局方式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连续拱券结构、尖券门窗的砌作技术也有其科学性和先进性。这些都对宁波传统建筑的转型和近代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的变革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5、结语

江北天主教堂是西方的建筑形式和中国的建造技术和材料相结合的产物,反映西方建筑文化近代在宁波的传播、变异和中西方建筑文化在宁波的融合。

教堂不仅是建筑也是一段历史,包含了丰富的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历史信息。尽管江北天主教堂是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宁波近代史中不可抹杀的事实。但是,历经了百年风雨至今依然保存完好,一方面是印证了宁波近代史走过的历程,是宁波近代史的实证;另一方面,从中西文化特别是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等方面来看,对宁波传统建筑的转型和近代城市建设,客观上起到了中西交汇、承上启下的促进作用。为此,对于江北天主教堂建筑,我们应当给予正确的理解与宽容,并将其作为宁波近代优秀的建筑遗产加以继承。

推荐内容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